APP下载

语文教学单元重组的主题确定

2019-09-10柏春庆

教育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教材

柏春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系统的战略任务,把目标聚焦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笔者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发挥学科的基础育人功能。

目前,很多老师在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实践尝试。其中,通过大结构的主题提升课程育人能力就是很好的路径。所谓通过大结构主题提升课程育人能力,就是发挥主题内核作用,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整体设计课程、学习活动与评价,由单点的教学逐步走向结构化,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主题并不是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而是教师根据学生或课程的实际需要形成的具有统领性的主题。

那么,作为核心的主题究竟应当如何提炼,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下面,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进行阐释。

确定主题的基本原则

主题是统领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真正需要探究的关键问题。主题的确定要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聚焦学科本质与关键问题,尊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发展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指向素养提升。众所周知,素养具有情境性,它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概念或一种理念,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而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联结,是人协调自身一系列行为去适应身边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过程和能力。因此,素养是嵌于具体的情境中的,是关键能力和品格的综合体现。它在学生自己积极的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而不是靠教师教授所得的。

主题的提炼应当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兼顾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遵循素养达成的具体路径,围绕主题整体构架情境,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整体培育,体现素养的核心要素,提升课程育人的品质。

基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是对学习结果的期望,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本方向。因此,主题的提炼要遵循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发展目标,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保障教学的适应性与发展性,避免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切实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体现学科本质。主题是学科教育价值的浓缩与提炼。因此,主题应体现学科自身的教育价值和品质特征,关键性的学科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核心价值观念等。以这些大概念促进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以便帮助学生对学科本质把握得更为准确。

当然,主题的提炼还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在充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意识地运用真实的情境、未来的理念帮助学生进行当下的学习,用更好的方式将学习转化成发展的原动力。

主题确定的基本角度

主题的确定要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科、学生、社会几个维度进行设计与提炼,充分考虑学生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使学生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

學科课程的整合、解构与重构。主题是教学中的“GPS”,掌握着学科整体设计的基本方向,也将所有的课程资源自然融合到一起。承载主题的内容首先来自教材,它是教学的重要材料,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主题也自然渗透其中。但有些主题需要进一步提炼、有些主题则需要整合外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材特点,或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整合,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拓展开发,使之适合教与学的需要。

例如,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在思维能力培养层面的目标是认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系统梳理整套教材,你会发现,一至三年级单元主题的设计多为一项,如“大海”“风”等,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本身,也有一些联合主题单元,如“太阳和月亮”“我们和我”,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联系,丰富理解;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具有辩证关系的主题单元,如“大与小”“快与慢”“美与丑”,通过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本,培养学生建立对立统一的思维认知,学习辩证地、理性地看待问题,体现了思维培养的进阶,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多元、更全面地发展思维。而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本单元承上启下,旨在引导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运用语言。

这样经过系统梳理后,可以找到了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基本定位,进而适时适度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认知与关键能力的发展。如,《和时间赛跑》《我的效率爸爸》都表现了要珍惜时间,努力求快。这样一组文章可以放在第一阶段学习,让学生对“快与慢”有一个初步认识——越快越好。《挑山工》《欲速则不达》两篇文章都是讲的快与慢的辩证统一,适合通过对比培养学生思辨精神,可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对单元文本以及主题有了深入理解后,以“畅所欲言”“初显身手”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学会在生活中辩证看待“快与慢”,将此作为单元的第三阶段学习内容,从而进行单元的总结和提升。

由此,通过对学生认识、关键能力、文本内容的系统梳理与整体架构,形成“学习笔记化言语,关联辩证促思维”这样的教学主题,打乱教材的顺序,重新建构课程,真正实现用教材教,以课程促进素养发展。

这样的过程,遵循了“明晰目标—系统梳理—找准定位—整体架构—整合拓展”的基本思路,围绕重点教学目标系统架构,对教材适度调整与拓展,这样有组织、模式化的教学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进阶式发展层级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

当然,语文教学是开放的,主题的确定不能局限于一个单元和书本内容,还需要打破单元、打破课内外,设计跨学科的的主题链,体现层次性与进阶性。

学生发展问题的拓展与实践。主题确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优势、问题、需求,设计既能促进他们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发展,又能提升他们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等指向立德树人、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

以北师大版第七册12单元“雪”为例。这个话题学生是特别感兴趣的,但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对雪的认知仅仅局限于生活的乐趣就显得比较浅显,因此,教师想借助2022年的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契机,巧妙用“设计冬奥吉祥物”为单元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认识。课前,教师首先对学生的需求和现状进行前期调研,设计了两个问题:

1.问题:提起“雪”,你想到了什么?

2.访谈: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今年的8月8日,奥组委又启动了“冬奥会吉祥物”的征集活动。如果邀请你参与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你有什么困难?你打算怎么完成?

这两个问题分别指向学生对“雪”的认知理解以及对“雪”的语言表达。

前测发现:学生对“雪”的认识更多从生活出发,绝大多数想到的是打雪仗、堆雪人,思维比较单一、浅显。同时发现,学生对这个任务非常感兴趣,但鉴于对“雪”的认识角度单一,吉祥物设计思路不够开阔。通过面对面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关于雪的语料积累不够丰富,影响了他们的认识,不能很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本单元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在:(1)对“雪文化”的认同与理解。(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由此,整个学习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提升学生对雪文化的认识為线索,将思维图的逐层丰富作为学习成果与评价依据贯穿始终,围绕“行动思亦动 浸润雪文化”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联结,借助“雪之属性”“雪中情感”“雪中精神”几个版块逐层打通他们对雪的认识与积累,提升思维品质。在设计中“品语言,悟文化”,在表达中“用语言,表心声”,把“雪”这个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外显输出,提高创新性思维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深度参与,实现学习过程的整体优化。

这一主题的提炼,来自学生真实问题的拓展与实践,与他们的既有经验相联系,遵循了“真实需要—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真实学习”的思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着眼,以学生认识中的缺失点为核,设计学生喜欢的任务情境,通过调研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起点,利用工具实现思维的外显,并通过持续性评价引导学生经历从方法习得到实际应用、从课本阅读到生活实践、从内化到外显的学习全过程。

社会生活的问题与探索。学生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在提炼主题时,要引领学生将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关注与参与社会生活,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积极参与,甚至提出质疑和批判,尝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以“金钱”组材,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具有争议的话题。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出发,帮助学生利用文本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恰当地表达出来;通过创设有效的实践情境和实践过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责任感、懂得理解和尊重的社会人。

此外,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还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内容、实践经验,根据教师自身特长,结合学区、学校重大活动等选择课程主题;还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从学科融合中提炼主题,找准与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的嫁接点,建构一个个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

总之,主题的确定要从育人的角度,从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既要想清楚主题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也要说清楚背后的思考与逻辑;既要能够设计出恰切的主题,又要有意识建立主题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让学生在整体设计中实现长足的发展。从而充分凸显有空间、有挑战、有进阶的特点,体现学科本体的大概念、大思想、核心问题、核心任务的内容,展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对未来需要的价值性、全程可连续进阶的持续性,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教材
教材精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