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纳百川,在对外开放中拥抱世界

2019-09-10蓝晶晶

教育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东欧研修宁波

蓝晶晶

齐发力,打好“留学浙江”组合拳

2011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正式发布,这是全国省区首个教育国际化专项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十二项指标,正式拉开了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序幕。

与该规划同时发布的还有《“留学浙江”行动计划》。建设国际化专业、设立外文招生网站、开展留管干部培训、创建留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举办海外高等教育展……浙江对来华留学推出的“组合拳”,带来的是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到2018年底,在浙江高校学习的留学生达38190人,居全国第4位。

引进来,实现高等教育“弯道超车”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校内涵建设,进而实现“弯道超车”、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是浙江各高校由来已久的共识。2005年,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诞生,标志着浙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2014年,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

教育国际化的版图上,浙江还着手布局了12所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5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了“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明确提出要引进20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浙办学。2019年4月16日,浙江迈出重要一步: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教育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协议,将共建中法航空大学,力争将中法航空大学打造为中法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民用航空领域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走出去,唱响浙江教育“好声音”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浙江高校主动融入和服务,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目前,浙江已有16所高校在24个国家设立了28所孔子学院,14所高校在14个国家建立了17个境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形式丰富的境外办学。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设立了非洲研究院,并逐步打造了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国际商学院等教育对非品牌,形成了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的教育对非工作格局。2017年4月,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又落户该校,浙江师范大学成为国内非洲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国家对非工作的重要智库、涉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对非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2017年,浙江9所高校的10个国家与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与此同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浙江高校分别举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校长、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班,承担了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任务。

拓视野,提升浙江教师新内涵

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浙江始终大力推进师生出国(境)交流。早在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就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了地方合作项目——浙江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至今已选派1456名高校优秀教师出国研修访学,资助总经费超过1.8亿元。2017年,浙江省中小学名校长赴新加坡研修项目也纳入了地方合作项目,累计选送138名中小学校长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修。

通过多年的努力,浙江教育对外开放已形成了一系列品牌项目:连续5届在宁波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会”已成为浙江与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的年度盛会。浙江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教育机构签署了81项教育合作项目及姐妹学校协议,并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中国-中东欧城市基建教育与投资合作研究平台,启动了丝路联盟国际商务MOOC开发中心、中国(宁波)-中东欧企业家教授联盟,建成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等地方智库;2011年推出的中小学“千校结好”项目中,全省中小学已与国外学校建立2600余对姐妹学校關系;“浙江-印州中小学STEM课程平移项目”已连续实施3年;在浙江安吉县诞生并蓬勃发展的“安吉真游戏”学前教育模式已成为享誉我国港澳台地区乃至全球的学前教育品牌。

猜你喜欢

中东欧研修宁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中东欧市场
近看中东欧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