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基础教育不断优质均衡

2019-09-10曹可可

教育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城乡浙江办学

曹可可

1997年实现“两基”目标;

2004年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基础教育;

2015年成为最早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五个省级单位之一;

基础教育普及率达98.77%……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排头兵,浙江始终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懈努力着……

精准发力,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患寡而患不均。”基础教育不断提质的同时,教育的均衡化成了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教育均衡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为此,浙江重点聚焦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列入历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设施、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等一系列工程,以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办学条件。

双管齐下,破解学额“城挤村弱”难题。城镇挤、乡村弱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通病,也是浙江教育面临的困境。以问题为导向,浙江双管齐下:一方面,开展专项行动,与存在大班额的33个县(市、区)签订责任书,2015年全面消除了超大班额,2018年全面消除了大班额;另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工程,同時建立小班化教育研究工作联络机制,培育树立10所典型小班化教育学校,探索农村自然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的转型之路。今年秋季全面完成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

连根连林,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此外,浙江致力于城乡教育资源走出“零和博弈”,实现携手共进。1999年,杭州市西湖区率先在全国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探索,以“联盟化”办学体制改革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打造品牌学校群。从2002年起,浙江总结并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乡村中心校”等办学模式,各地也探索出学校联盟、委托管理、学区化管理、一校多区城乡教育共同体形式,以“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统一调配教师、统一评价考核”的工作机制,构建出连根连林的浙江城乡教育共同体。

尊重个性,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优质师资。浙江明白,“一刀切”的全员培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教师培训必须精准发力。2016年5月,浙江颁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学分制改革。为此,浙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行培训内容项目化管理和培训组织方式的变革,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课程内容由县区教研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高校培训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同提供,教师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主选择培训地点,大大增强了教师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匹配度,摸索出一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

针对乡村教师,浙江特别出台了一系列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并通过“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希望之光”等教育专家团队帮扶工作,定向为农村招生培养教师,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力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轫于嘉善县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已于2014年在全省范围推开,近5年已有6.5万名校长和教师跨校交流,有效推动了城乡与校际间师资的均衡配置。

变革治理,均衡城乡教师配置。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岗位的统筹使用、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16年,嵊州市和浦江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随后两年内分别逐步扩大到33和88个县(市、区)。通过3年的改革试点,教育部门对编制和岗位的统筹权限得到加强。2018年,为通畅教师交流渠道,试点地区调整了2784所学校的编制方案、2552所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全省参与交流教师数量达到14764名,比2017年增加11%。其中跨校交流的教师中包含3300名骨干教师和8100名具有一级以上职称教师,缓解了骨干教师集中在少数学校的问题,激活了教师进出不畅、校内固化这潭“死水”,使得更多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优质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同时,改革更加突出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对于在教辅、工勤等非教学岗位工作且不承担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不再按中小学教师系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以实际工作岗位重新确定聘用岗位等级和工资待遇,这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活力,更多优秀教师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2018年舟山市40多名教师从教辅岗位回到教学一线“重拾教鞭”;宁波市蛟川中心学校54个班主任岗位有68名教师竞聘、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36个班主任岗位有63名教师竞聘;磐安县万苍小学98%的教师主动表达担任班主任意愿,班主任工作从以前的“老大难”成为现在的“香饽饽”……

建扩并举,构建公益普惠学前教育体系。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与中小学教育相比,浙江学前教育虽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基础差、底子薄,仍然是教育短板。近年来,浙江省坚持“幼有所育”,积极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卓有成效地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加快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短板。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9129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8046所。今年,全省还将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200所,并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向优质普惠方向发展。此外,“浙江省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也已纳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方式,分期分批改善我省农村幼儿园办学硬件条件,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等级水平,满足农村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好园”的现实需求。

统筹融合,打通特殊人群“圆梦”之路。在迈向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以随迁子女、特殊教育人群为代表的特殊群体儿童的权利,堪称是“圆梦”道路的“最后一公里”。早在2008年,浙江就建立了学籍在读的随迁子女享受免费教育的政策,随后又在全国率先实行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升学的政策、积极推行随迁子女积分量化入学政策,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读数占全省该段在校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同时,浙江明确实行15年特殊教育免学费政策,并探索出“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机构、高等院校、驻校顾问医生”合作模式,努力实现3至18岁残疾儿童少年医教结合全覆盖。

整体提质与城乡统筹同步、硬件改善与师资建设共行、传统强项与历史短板并重、普遍要求与特殊需求兼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基础教育正朝着优质均衡稳步迈进,力争2035年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

猜你喜欢

城乡浙江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