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建筑空间适老化设计

2019-09-10赵思涵高巍

青年生活 2019年20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化养老

赵思涵 高巍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城镇化加速了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人口转移,如何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民生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居住需求。为今后农村地区老年居住建筑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基础理论资料及相关设计参考。

关键词:公共活動空间、适老化

1、背景

根据《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3%、19.5%、21.8%,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整体各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增多影,响老人的生活,有些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我国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养老政策,还新建了大量养老类建筑,在城市中关于养老设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日趋成熟。相对来说,我国关于农村养老方面的研究略显薄弱,尤其是针对农村老年居住建筑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使老年人逐渐成为农村的居住主体,但由于农村建筑多为自发性建造,缺乏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使用感受的考虑。所以急需对农村老年居住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探究,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2、我国农村养老需求思考

2.1、农村老人孤独感墙渴求心灵依靠

农村老人有较强烈“与子女同住”的渴求,68.4%的农村老人依靠子女经济支持,大多数农村儿女对老人孝道犹存。农村孤寡老人和重症老人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接近一半的老人身体属于健康状态。近四成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仍有一些老人处在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中。农村许多老人不是在居家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

2.2、从家庭关系和心理情况给予农村空巢老人更多关注

儿女们与老人分散居住,农村老人不仅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反而要在年老体衰的状态下继续承担照顾整个大家庭的责任,给予整体上的牵挂、担忧及担当。“与子女同住"预期的破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给老人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3、农村老年人心理特征

农村家庭年轻劳动力为生活和经济因素背井离乡,造成大规模人口流迁,使得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缺少儿女的陪伴,孤独感成为留守老年人最大心理特征。同时由于年龄增长,生理机能退化和萎缩,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增大。在老人的衰老过程中,有三种典型依赖:经济上的依赖、生理上的依赖、社交上的依赖。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再是一位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主要经济依赖来源于子女供给。当老人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无法实现例如散步、走亲访友等基本的日常活动,易形成生理上依赖。农村社区作为老年人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家人和邻里的沟通交流,是其排解自身孤独感的主要途径。农村老人有较强的家族和集体意识,有着优良的互助精神。通过邻里的交往,老人能获得更多的、持久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减轻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同时对于别人的帮助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4、新农村老年人行为特征

职业农民老龄化形势严峻,大量农村老年人仍从事农业劳作。留地农民或职业农民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表明,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5l岁以上占32.5%。我国职业从事农业劳动者老龄化程度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不断加快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严重。

农村老人仍普遍承担一定的家务责任,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子女照看孙辈。农村老人有的较强的集体意识,邻里互动频繁,串门聊天和打牌麻将等交际活动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休闲内容。因此对于新农村社区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研究,应符合农村老人实际的行为需求,注重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交往性,满足适老化设计原则,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养老居住环境和氛围。

3、农村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

3.1、设施无障碍改造

无障碍设计已成为建筑通用设计的一部分,但在农村住宅建造中基本未被考虑,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还是按既有模式进行。因此,设施无障碍改造在农村老人住宅中成为首要问题,通过改造实现无障碍入户、无障碍使用,可以增强老年人安全感。

3.2、空间布局优化改造

在农村,老人的农耕劳作量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减少,主要劳动为院内外蔬果作物种植与家禽养殖,因此家中的仓储空间利用率较低,活动空间转向住宅内部以及院落内外空间。与城市生活不同,乡村的邻里交往除寒冬季节外在室外较多。在农宅空间布局优化改造中,应将住宅主要使用空间集中,增强空间使用便捷性,同时强化过渡空间的处理,满足老人的居住与交往需求。

3.3、环境舒适性改造

近年来的村镇建设带来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硬质铺面道路、节能路灯遍及村落,网络、电话、自来水引入农户。但在房屋造价、施工技术等因素限制下,农村住宅的建造环节相对简略,外墙缺少保温、防水等构造层、窗户使用单层玻璃,居住的整体热舒适性较差。

4、结论

在城市化与老龄化双重作用下,自我养老将成为农村主要养老模式,未来居家养老中,老年人将越来越需要适应独立生活。在原有农宅中进行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可以为老人的独立生活提供保障。农村住宅的适老化设计追求的是基于人文关怀的精细思考,从宏观到细部的改造设计全过程,都应紧密结合农村老年家庭的生活习惯和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并且注重引导老年人健康积极的生活,整体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给农村老年人生活带来安全、舒适和便捷。

参考文献

[1]姜向群,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梁鸿等.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浦善新.走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化养老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杜绝初春老化肌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