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亲的红薯

2019-09-10梁永刚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舶来品玉米秆田埂

梁永刚

在昔日的乡间,红薯是极具特色的粮食作物,也是厨灶前最寻常不过的食物。正所谓“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农人们变着花样吃红薯,生着吃、煮着吃、蒸着吃,农活忙时,衣兜里还要装上一把红薯干儿,饿了就拿一块放嘴里嚼嚼。

金风乍起,霜降大地,该刨红薯了。在童年的记忆中,每到红薯成熟的季节,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烤红薯。从田埂上捡来一些玉米秆,找个避风的土坡,挖一个小土坑,把红薯放在里面,拿一些玉米秆盖在红薯上点着,坐在田埂上等待着香喷喷的红薯“出炉”。大伙的心情很紧张,只盼望着让红薯快一点儿熟。很多时候,不等红薯完全烤熟我们就争先恐后从火堆中扒出来,一边吹气一边狼吞虎咽地吃,弄得满脸是灰,你笑笑我,我笑笑你,心里美滋滋的。

红薯的别称很多,譬如番薯、甘薯、朱薯、

金薯、地瓜等。红薯是舶来品,原产于中南美洲,哥伦布将其带到了欧洲。在16世纪,因殖民擴张,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它传入了东南亚。大约在16世纪80—90年代(即明朝后期),红薯被传入了中国,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传播:一条是从越南传入广东,一条是从菲律宾传入福建。对于红薯的引入及推广,不得不提福建商人陈振龙父子。

据记载,陈振龙到菲律宾吕宋岛经商时看到当地遍种红薯,产量极高,而且既可生吃也可煮熟了吃。他想到自己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如果可以引进这个易种而又量多的农作物,就可以大大解决温饱问题。于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用重金购买了当时被禁止运出国的薯藤,将其编进竹篮和缆绳内,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地躲过了殖民者关卡的检查,瞒天过海,运回了老家福建,并且试种成功,收获颇丰。后经其子陈经纶在整个福建推广。

猜你喜欢

舶来品玉米秆田埂
田埂的底色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摇曳的田埂
喝热水是“舶来品”
浅谈传统话剧空间的困境与出路
人性致富
玉米秆书法赏析
玉米秆书法赏析
田埂
宝石全是“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