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019-09-10
同学们现在勤奋向学,目标是更好的高中、大学。在我们古代,通过科举考试,一朝“金榜题名”,同样是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因为科考制度,相对于之前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和“九品中正制”来说,更加公平公开。
我们熟悉的很多出身贫寒的大诗人、文学家,都通过自身奋发努力,科考“及第”,踏上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当他们在官场中遭遇挫折和排挤时,也常常会做出近似的人生抉择,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风骨。
杜甫和“杜甫草堂”的故事:
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美。
他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就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注:遵从儒家思想,恪守官职)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七岁学诗,十五岁就扬名,年轻时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这时候的杜甫尚不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能“以诗写史”的大诗人。
杜甫在这期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但遇上李白,两人结为挚友。一直到第二年秋天分别,但此生再未相会。中年时的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直到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安史之乱最盛时,杜甫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也很大。他慢慢客观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成长为一位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诗人。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朝廷,但半路被俘,陷贼营中近半年,后冒死才从长安逃出。此时已对政治完全失望的杜甫辞官,到达成都。杜甫居成都期间,时任地方长官严武几度劝其出任官职,杜甫都婉言谢绝。后来,实在因感其诚意,友情难却,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此后二人诗作往来频繁,严武成了杜甫除李白、高适之外的又一知音。严武昵称杜甫为“杜二”,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
杜甫在蜀中八年。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这一段日子,也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比较安定舒心的时光,草堂虽然十分简朴,但居住此处的杜甫,躬耕于田亩,又能与好友应和诗词,心情倒也畅快。直到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又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其间多在船上度过。最终,一代“诗圣”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去世时才五十八岁。
白居易和“庐山草堂”的故事:
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白居易的两首诗:《钱塘湖春行》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表达他对早春西湖美景的无限喜悦之情,他欢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在苏州为官,帮百姓做了实事,修了白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卖炭翁》表达他对不合理的“宫市”制度(注:宫市,指当时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百姓财物)深表愤怒,更表达出他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无限悲悯。
这两首诗,都让我们读到了白居易关心百姓生活,是一个有担当的官员和文人。当时的宰相武元衡,因为反对藩镇割据(注:唐朝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形成军人割据,与朝廷对抗),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白居易官职卑微,却敢于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
白居易游庐山,独爱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的一处胜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便在那里修筑一草堂。次年草堂落成,朴素异常:全部面积只有“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注:牖(yǒu),窗户),但白居易仍建而爱之,为此地写下记体散文名篇《庐山草堂记》。更在其中,发出入住后“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的无比赞叹之情。
由此可见,官场的失意,并没有让他感觉人生灰暗,反而在寄情山水时,豁达开阔,心有所属。从这两位唐朝大诗人身上,我们应该也能够读出,中国古代一批有风骨的文人,即使遭遇黑暗的政治环境,宁愿归隐山林,也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或许,这也正是书本带给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吧!
阅读本文后,趣味互动:
1.以下哪一个词语是古代科举“中举”的: ( )
A.及第 B.落第 C.达第 D.进第
2.以下哪一个是“诗圣”杜甫的字?( )
A.子贡 B.子厚 C.子美 D.子瞻
3.以下哪一首诗不是白居易的作品:( )
A.《卖炭翁》 B.《钱塘湖春行》
C.《长恨歌》 D.《登高》
4.以下哪一個城市是“杜甫草堂”所在地: ( )
A.庐山 B.长安 C.重庆 D.成都
答案:
1.A 2.C 3.D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