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家唐大柏镜头中的劳模

2019-09-10唐大柏黄明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湖南日报模范亩产

唐大柏 黄明

记者近日走进《湖南日报》退休老报人、摄影家唐大柏的家,客厅正墙上挂着典雅而醒目的“德艺双馨”牌匾,那是省摄影家协会2012年为表彰他而赠送的。从1956年成为记者开始,多年来,唐大柏一直坚持着用镜头记录历史。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湖南日报》摄影组组长。曾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第四、第六、第七次代表大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唐老书房电脑里,他打开了他的影像资料库,一个个文件夹整理得井井有条,打开专题文件夹一张张珍贵照片映入眼帘,唐老轻移着鼠标,点击着照片合适放大,一边给记者娓娓道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对于他拍摄的第一批农业劳模,有的已离世,唐老不时泛起泪光,他说:“前30年真是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基础出来的,后40年改革开放才富起来,他们是新中国不能忘记的建设者。”

本期我们就跟随摄影家的镜头一睹湖南早期农业劳模的风采吧!

百岁植棉模范毕承松

毕承松的专长是种植棉花,长期进行棉花高产栽培试验,成功地摸索出了棉花“密、矮、早”栽培和棉花營养钵育苗移栽的经验,为争取粮(油)棉两熟高产闯出了新路子。他领导的拥宪大队1400亩耕地,春粮单产由解放初的100斤左右提高并稳定到550斤以上,棉花由30斤提高到150斤左右,对于提高湖南棉花产量、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5月10日,湖南省总工会在劳模所在的澧县召开座谈会,特地为他庆贺百岁大寿。

田劳模说“劳模”

田启发劳模历任南县武圣宫岁丰农业生产互助组长,岁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1年种植双季稻,平均亩产1276斤,同年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和国家农业部爱国丰产奖。1956年试种双季粳稻,平均亩产1290斤,创湖南省粳稻亩产最高纪录。在那些年,我有时就住在他家里,与他同吃同劳动。有一天我问他:“你叫田启发,这个名字是原来就有,还是以后改的呀?”他笑着说:“当然是大人取的名字,但为什么要给我取这样的名字,我自来没有去想过,当自己当了劳模,人家要我介绍经验时,我才慢慢地想到这个名字。我的一条经验,就是在播种期间里,天天在田里转,观察秧田的变化,它口干了我就给他水喝,它怕冷我就给他加衣(放草木灰、在周围生火加温)。我田启发的经验,都是从田里摸出来的,所谓‘田劳模,田劳模’,要学经验就要从田里去劳(劳动),去模(摸索)。”说着说着,我们俩就笑到一团了。

“银光映银花”

唐劳模的名字叫“纯银”,银子能发白光,棉花叫银花也是白色的,它们的结合真是一种缘分,这张图片的标题就叫“银光映银花”吧!唐纯银劳模是原安乡县安福公社松湖大队党支部书记,从1950年起开始棉花丰产试验,将撒播改点播、点种改移栽、劣种改良种、宽垅改窄幅,以及营养钵育苗、人工授粉、放养草蛉虫等多种试验,都获得成功。为防止棉株早衰,还创造了“九月棉花,两头开花。顶上开花,中间结果,底下摘花”的经验使棉花产量得到突破性提高。1950年,他的棉花产量达到解放前产量的10倍,被评为全省甲等植棉模范。1951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8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再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洞坪八秀”李二秀

1961年春,听说临澧县新安公社下洞坪大队有一支搞棉花科研的“女娃娃”,她们都是未出嫁的小姑娘,因为每个人名的后面都有一个“秀”字,取名为“洞坪八秀”棉花科研小组。我感到这是新生事物,是个好题材,马上向编委请示,专程采访了她们。

李二秀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小姑娘,1956年春,她才16岁,就敢想敢干,带领村里7个女青年,组织棉花科研小组,摸索如何种植棉花。

对于李二秀这个难得的女模范和她领导的“洞坪八秀”科研小组,我跟踪报道了12年,在我的镜头中,可以看出李二秀从一个不懂事的黄毛丫头,到一个成熟的劳动模范并成为全国植棉模范、“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全过程。

李光庆人满七十 粮过三千

全国劳动模范、原桃源县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是我的好朋友,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开始采访他,不断报道他科学种田的事迹。到他家采访的次数多了,也就不那么讲客气了,每次一进门,就自己开床铺,给他抱孙子,还和他们家里人一道做饭菜,简直就像是到了自家一样。

从1966年起,他根据湖区气候和土质的特点及水稻生产的规律,在改造低产田获得成功后,他又萌发了进行“稻、稻、麦”三熟复种制的设想。1973年他的“稻、稻、麦”三熟试验田竟达到亩产3328斤的高产纪录。1975年2月,《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刊登新华社电讯《人满七十,粮过三千》,报道了他的事迹。电影厂还拍摄了纪录片《三熟夺高产》在全国放映。

造林模范彭年仔

1963年12月,我去攸县菜花坪公社菜坪大队采访全国造林模范彭年仔。他(图右二)说:“这个林可不好造呀,都是红沙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要先挖个洞从田里担客土填充后才能栽树,花工多,速度慢,成林期长。请记者先将这最后告别历史的光山拍下来,再过若干年,这里绿树成荫,这种独特风光可见不着了啊!”我说:“对!前人栽树后人歇荫嘛!这张照片可留下教育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这里的青山绿水来之不易,要好好爱林护林,珍惜前人的成果。”接着我打开相机,连续拍了好几张。10多年后,我再次去时,呈现在眼前的是青山绿水,到处飘香的菜花坪了!

猜你喜欢

湖南日报模范亩产
跟着《文萃报》去打卡
严正声明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报刊交邮发行公告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