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防治对策
2019-09-10高祥
摘要:非洲猪瘟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属于急性与烈性传染病,发病后症状较多,如呼吸道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病症、高热等。患病后生猪全身产生出血情况,其死亡率与整体发病率较高。该病初次发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非洲地区,而后逐步开始传播到俄罗斯远东区域,在我国边境区域存有较多传播源体软蜱,感染概率较高。 目前要结合非洲猪瘟临床症状选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提高生猪养殖成效。
关键词:非洲猪瘟;临床症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21.071
0 引言
近年,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升,对各类猪肉制品需求量较大,促使生猪养殖业全面发展。各类疫病发生对生猪养殖户养殖经济效益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对猪肉安全也具有较大负面影响,非洲猪瘟是典型传染性疾病,生猪养殖中患病后自身各项功能将出现损伤,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在治疗中难度较大,对养殖人员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损害。因此,基于云南省楚雄州生猪养殖现状对非洲猪瘟防治措施进行探究。
1 病原特征
从兽医领域研究可知,诱发非洲猪瘟的病原体为猪瘟病毒,此病毒组成结构复杂程度较高,主要是脂类含衣壳DNA病毒,其内核中存有多种蛋白质,其中间基因类型差异性较大。各类基因类型在实际分布中区域特点突出。针对病毒基本活动现状可知,病毒对各类环境缺乏良好抵御作用,病毒在正常养殖环境中能有效存活1月以上,多数消毒药物能对其进行控制,如氢氧化钠与甲醛等[1]。
2 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也能称为猪瘟疫、疣猪病,非洲猪瘟病毒急性、热传染性特点突出,从养殖现状可知,各类品种、日龄生猪养殖中都会感染。其中家猪感染几率较高,实际死亡率能达到100%。非洲猪瘟病毒唯一宿主是猪,会对健康猪、患病猪、康复猪等进行感染[2]。其中软蜱能吸收猪的血液,导致长期携带此病毒。软蜱在活动中对猪群其他生猪进行叮咬,将会导致病毒大规模传播。非洲猪瘟存有较大遗传性特征,上一代猪群患病,其子代也会受到感染。在病死猪排泄物、分泌物中也含有较多病毒。生猪在养殖活动中触碰到圈舍围栏、饲料器具等均会传播病毒。生猪在日常活动中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以及污水,均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3 诊断
非洲猪瘟特征性临床症状与病理学剖检诊断价值突出,但从具体诊断现状分析,非洲猪瘟和生猪养殖中各类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间难以有效分隔。 目前实验室要结合发病现状,参考OIE陆生动物诊断r断操作进行诊断。在养殖中出现高热、流产等疑似病症后,要及时选用针对性调控措施,技术人员要技术整合发病现状上报给上级部门,管理部门组织更多精英力量进行试验判定。在病原学样品诊断中,要及时采集早期猪血,或对生猪骨髓、脾脏组织、扁桃体等进行采集。其中在血清学试验样品采集中,可以选取8~21d的猪血清。在免疫荧光试验中,主要是对淋巴组织、脾脏组织等进行检查,操作便捷、经济性较高,但此方法针对慢性及急性ASF敏感度相对较低。
4 临床症状
生猪养殖中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存有10d潜伏时期,在部分猪群中的潜伏时间为20d或更长久。不同类型非洲猪瘟在临床表现症状中差异性突出,其中在高急性型表现中,生猪体温在较短时间内会快速升高,能达到4290,呼吸较为急促,经过的患病持续时间较短,感染后死亡率百分百。此类型猪瘟实际潜伏期为6d左右。发病后体温快速达到40℃以上,持续患病3d后将会诱发死亡问题。慢性型症状中,在发热中生猪能正常进行采食。随着病程时间延长,猪进食量开始降低,精神状态较差,行动能力不足。在皮肤中存有广泛性充血现象,呼吸加速,其间存在咳嗽现象。在眼部出现结膜炎、充血现象,并且有较多黏稠物质分泌。患病达到晚期后,生猪排泄物带血、腹泻症状明显。其中急性和亚急性较为相似,潜伏时间都能达到12d。病猪体温长期较高,患病猪关节活动不便,肿胀明显。腹部与耳鼻位置存有血斑,在养殖后期生猪血管开始发生病变,诱发心力衰竭等问题,直至死亡。慢性病猪会产生呼吸道、皮肤等不同症状,呼吸难度增加,肺炎明显。在耳朵、唇部、鼻子等部位溃疡皮肤脱落显著,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生猪生长阶段患慢性非洲猪瘟其基本生长速度减缓[3]。
5 防治对策
5.1 拟定规范化防控措施
目前可用于非洲猪瘟防控的高效化疫苗不足,主要是选取捕杀、净化等措施对疫病进行综合调控。我国诸多基层地区在生猪养殖中还是选取传统养殖模式,目前要结合新形势养殖发展要求对原有养殖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放养、散养弊端。养殖人员在养殖中发现患病猪后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及时与防控部门相互协作,选取专业化消毒设备,掌握疫情扩散现状,防疫技术人员要全面扩大疫情排查范围,及时发现与控制。相关屠宰中心要做好细节部分审核管理,对生猪各个器官深入探查。发现异样及时进行隔离观察,提取患病猪器官样本,进行送检处理。养殖技术人员要针对养殖场发展现状拟定各项综合性管理措施。从各个地区新引入的生猪群要进行隔离饲养,依照国家管理部门要求进行检验。在日常饲养阶段,要对饲料质量进行控制,在猪群引入中要确定其基本来源,严禁在疫区进行采购,针对疑似病区要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告。非洲猪瘟病毒对乙醚、碘化合物、氯仿较为敏感,目前可以积极选取针对性的消毒药物,如次氯酸盐溶液、0.8%NaOH、3%邻苯基苯酚、0.3%福尔马林等,与病毒接触30 min后能灭活病毒,在消毒阶段要轮换应用各类药物,避免产生抗药性。
5.2 强化非洲猪瘟排查与监控
目前为保障非洲猪瘟综合防疫成效全面提升,相关管理部门要强化生猪养殖区域、屠宰区域、无害化处理区域、农产品市场等各个主要流通场所进行综合管理,掌握疫病高发区域猪肉市场流动情况。若部分养殖区域发生生猪死亡现象,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对疫病进行全面监控。针对部分存有疫病的屠宰场与养殖场地,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监控与隔离观察,对生猪活动现状进行控制,在緊急现状下可以选取捕杀以及封锁措施。
5.3建立动态化监管体系
目前要结合区域生猪养殖现状.对养殖、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进行动态化监管,做好养殖圈舍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对出人养殖场的人员与车辆进行消毒控制,引导更多基层养殖人员依照相关管理部门规定要求进行疫情申报处理。各个区域管理部门要不断扩大社会化宣传,对基层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化技术培训,促使其从饲养过程与疫病防控中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管理。拟定生猪养殖技术培训计划,发生疫病后能及时进行处理,保证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为保障非洲猪瘟综合防治效果全面优化,管理部门要在规范化监管体系中强化沟通协作,设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提高非洲猪瘟防治成效,保证区域生猪养殖业稳定发展。
6 结束语
非洲猪瘟具有较高死亡率,对生猪养殖业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目前要注重做好临床症状深入研究,及时发现病症进行诊断防控,管理部门要不断扩大监管范围,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对非洲猪瘟进行针对性控制。
参考文献
[1] 林本夫.浅谈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J].兽医导刊,2018(24):79,122.
[2] 张娜.李中利.非洲猪瘟的鉴别与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19,21(1):40-41.
[3] 梅桂如.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控[J].中兽医学杂志,2019(6);27.
作者简介:高祥(1972-),男,云南大姚人,大专,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牧科技推广与运用、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投入品监督、畜禽屠牢监管、畜禽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