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2019-09-10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3期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北岛的这句诗里,卑鄙的人可以凭借卑鄙通行无阻,而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卑鄙者”和“高尚者”的境遇引入深思。但是在古代,“卑鄙”一词的贬义色彩并没有这么浓厚。
“卑鄙”在古代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出师表》中,諸葛亮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革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句话是说:“先帝不嫌弃我身份低微、见识浅薄,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探望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由此感动奋发,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在这里,“卑鄙”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2.言语粗俗
清代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卷五中有文:“词中如刘改之辈,词本卑鄙。虽负一时重名,然观其词,即可知其人之不足取。”
鲁迅先生在其杂文《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中也说道:“他们说白话文卑鄙,没有价值;他们说年青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在这两个例句中,“卑鄙”都解释为言语粗俗。
3.指一个人举止不端,品性恶劣
清代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中有文:“贾某总办河工,浮开报销,滥得保举。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并串通市侩黄某,到处钻营,卑鄙无耻。”
这里的“卑鄙”一词便是指一个人行为不端,品性恶劣。
现代的“卑鄙”作为形容词,词义色彩已经完全转化为贬义,不再有表示身份低微或言语粗俗的意思。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卑鄙,通常是说其人格恶劣低下。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