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2019-09-10赵奎
赵奎
摘 要: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对科普说明文阅读的能力等诸多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加强科普说明文的渗入,对教学中如何的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本文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现状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类说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纵观我们现在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要不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只是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简单呈现,这样的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又在哪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如何以科学常识的渗透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以下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人教版第七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二、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又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因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主动质疑,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师围绕着“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假说的由来?”等问题展开教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课件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一)精心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材料等。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
(二)分步揭题,质疑激趣
1.出示短语:飞向蓝天
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飞向蓝天的白鸽,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小鸟。)(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2.板书“恐”,“恐”是生字,上面是“巩”,下面是心字底,当你看到这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可怕的恐龙等)
3.完成课文题目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出示课件:恐龙的图片)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这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5.过渡: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快快打开课本到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吧!
从课文题目入手,分步揭题,将“鸟儿”和“恐龙”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朗讀,相机正音。
“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敏、仅”是前鼻音,“崭”是翘舌音。
(2)出示课文词语,指导朗读并理解部分词语。
本课是一篇科普性读物,生字比较多,词语比较难理解。初读课文环节,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以扫除课文阅读的障碍。
(四)把握中心,寻找两者关系
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交流。)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指生朗读句子。(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一词能去掉吗?(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
(3)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呢,它们告诉我们什么?(“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表述更准确。)(4)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生: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过渡:是啊,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直奔文章中心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表达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师总结,学生想象恐龙的演变过程,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抄写生字。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阅读课后资料袋,扩充自己的古生物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与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一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的兴趣、阅读水平等各个方面具有推动和倾向性。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提问、追问、引导等手段,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这样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丰富有促进作用,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强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晓君.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6,0(10).
[2]韩长寿.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7,0(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