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
2019-09-09窦芊孙天宇邓茹云王岩
窦芊 孙天宇 邓茹云 王岩
【摘 要】 目的:评价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应用在锁骨骨折内固定当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方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患者为42例,加以比较。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Ⅰ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100.00%(42/42),Ⅱ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73.81%(31/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Ⅰ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锁骨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配合采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等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臂丛阻滞麻醉,能够提高麻醉优良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
临床上锁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外科创伤,最近这几年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行业的不断进步,再加之各种建筑的发展使得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大大提高[1-2]。对于锁骨骨折在进行干预时,常用的手术方案是对患者采用锁骨骨折内固定方案治疗,这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但治疗时应为患者选择有效的麻醉方案进行麻醉。基于此笔者主要分析对患者进行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当中所取得的麻醉效果,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作者选择的研究对象来自本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一共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采用随机方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患者平均为42例。Ⅰ组患者中存在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4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38.4±11.4)岁。Ⅱ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37.6±12.1)岁。两组患者均为锁骨骨折且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患者符合手术指征。经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常规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的监视,监视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血氧等状况,同时为患者采用镇痛泵进行干预。Ⅰ组患者进行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首先为患者进行臂丛麻醉,为患者选择1%的利多卡因和0.25%的罗哌卡因混合液进行注入,大约10min以后为患者进行颈丛阻滞,穿刺点选取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部位和患者的颈外静脉相交部位下方大约0.5cm的地方,对患者皮肤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选择7号针垂直插入,直到C4横突推针少许,注意回抽没有血液,不存在空气,在为患者推注1%的利多卡因和0.25%的罗哌卡因混合液6~8mL,退针到颈浅筋膜下为患者注入药液6~8mL。对于Ⅱ组患者,选择采用单纯的臂丛阻滞麻醉方案进行麻醉,臂丛阻滞麻醉使患者选择平卧位,头部偏向对侧,常规对患者皮肤加以消毒处理,穿刺点选择患者的肌间沟,采用7号针头一次性对患者注入1%的利多卡因和0.25%的罗哌卡因混合液30mL。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码最优良率进行比较,当输注药液0.5h以后,针刺手术区域进行麻醉阻滞效果的测试,如果患者完全无痛,则表示麻醉为优;如果患者术中牵拉时存在不适症状,表示麻醉为良;如果患者手术时,部分操作区域存在痛感,阻滞不完全则表示麻醉为差;如果患者手术所有区域均存在痛感,须为患者改为全身麻醉,则说明麻醉失败。优良视为麻醉成功。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术后的不良状况观察,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兩组研究对象的麻醉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涉及到的计数资料检验选择采用χ2进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检验选择P<0.05表示差异明显,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注: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为IBM SPSS 25.0。
2 结果
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Ⅰ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100.00%(42/42),Ⅱ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73.81%(31/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Ⅰ组患者存在喉返神经阻滞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Ⅱ组患者存在喉返神经阻滞患者4例,膈神经阻滞5例,霍纳综合征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人体当中的多个部位的功能都会受到神经丛的支配,在锁骨和相关皮肤区域,不仅颈丛神经支配,而且臂丛神经和共同控制下的两个神经也能发挥作用[3]。 一般认为锁骨皮肤表面受颈丛神经支配,可有效发挥C3~C4神经根支配颈丛神经支配[4]。 对于锁骨深肌及其他相关组织,肩锁关节神经支配主要是膈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外侧神经相关神经支配,胸锁关节和锁骨间韧带,以及胸锁间韧带[5]。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需为患者进行颈丛神经的阻滞和臂丛神经的阻滞,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当患者发生锁骨骨折时,很容易在局部区域引起水肿或血肿。 骨折部位的神经鞘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水肿,影响麻醉的扩散,影响整体麻醉效果。联合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可取得麻醉协同作用,增强了麻醉的程度,扩大麻醉的范围,所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本研究结果能够说明上述说法。综上所述,对于锁骨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配合采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等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臂丛阻滞麻醉,能够提高麻醉优良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鲁智勇,陈梅花.超声引导下一针法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1550-1551.
[2] 杨红华,余鸭全.颈丛臂丛阻滞与单纯臂丛阻滞麻醉用于肩锁关节手术效果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05):1113-1114.
[3] 张伟,李晓松.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肩锁关节手术颈丛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5,35(04):58-60.
[4] 周晓艳,段加方,赵建生.颈椎横突一点阻滞法在肩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334-2335.
[5] 朱明刚.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0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