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常见感染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2019-09-09焦敬茹
焦敬茹
【摘 要】 目的:探讨阴道常见感染与高危型HPV(HR-HPV)感染是否有关。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同时进行HPV与阴道微生态检测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高危型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0例患者中,BV(329例)占54.83%、TV占10.5%,VVC占8.33%,正常阴道微生态者占26.33%,且与无阴道感染者相比,BV、TV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VVC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率差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V、TV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VVC与高危型HPV感染无关。
【关键词】 HPV感染;阴道感染;白带检查;宫颈癌
健康妇女阴道内寄生的多种微生物与机体以及机体周围的环境共同维持着阴道环境的动态平衡,用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打破阴道环境的动态平衡,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随之大量增长,女性就会罹患阴道炎症[1]。
有相关的研究报道,女性阴道的炎性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于90%的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特别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同时进行阴道白带检查(目的是检测是否存在阴道炎症)和HPV感染分型筛查的患者,分析阴道致病菌的感染与高危型HPV的感染是否具有相关性[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并且同时进行HPV感染分型检测与阴道白带检查的患者共计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5周岁,有性生活史者,且均不处于月经期或妊娠期。
1.2 方法
1)阴道白带检测:用特制的无菌棉试子取阴道壁中上1/3段的分泌物,将一部分分泌物涂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滴虫、菌丝、线索细胞等,另外一部分分泌物检测pH值及是否存在过氧化氢(H2O2);2)宫颈HPV感染分型检测:于宫颈的鳞柱交界处取材,然后用PCR方法检测HPV的DNA分型,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高危型HPV共计15种。
1.3 诊断标准
1)阴道内白带的检测:根据结果不同可分为:①正常组(即无条件致病菌感染)pH值为3.8~4.5,过氧化氢(+),且分泌物中未发现阴道毛滴虫、菌丝、孢子;②(细菌性阴道炎)BV:采用 Amsel方法诊断:a.匀质、稀薄白色分泌物增多;b.阴道pH>4.5;c.线索细胞阳性;d.胺臭味试验阳性,符合以上其中3项即可诊断;③滴虫性阴道炎(TV):分泌物中发现阴道毛滴虫:④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分泌物中发现菌丝及孢子。
2)HPV感染分型的检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为高危型HPV的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对搜集的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阴道白带检测结果:600例患者中,BV(329例)占54.83%、TV占10.5%,VVC占8.33%,正常者占26.33%。
2)高危型HPV感染的检测与阴道内白带检测的分析结果中,分别比较阴道内无致病菌感染者、细菌性阴道炎(BV)、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及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结果显示:与阴道内无条件致病菌者相比,BV、TV患者的高危型HPV的感染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VVC患者的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与阴道正常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1。
3 讨论
宫颈上皮为柱状上皮,且宫颈内膜的柱状上皮菲薄,因此宫颈耐受、抵抗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比较薄弱,而宫颈又是处于阴道的环境当中,所以,宫颈必然会受到阴道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女性的阴道又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环境,该阴道环境与机体本身以及外界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阴道环境的动态平衡,而该动态平衡因机体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被打破,就会导致阴道环境的变化,如阴道酸碱度的改变、阴道内条件致病菌的增长等[4]。
细菌性阴道炎(BV)是以阴道乳酸杆菌减少或消失、相关致病微生物增多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相关的研究表明,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加德纳菌在女性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检出的频度相对比较高[5]。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明显减少或消失,阴道菌群内缺少了乳酸杆菌这一维持阴道环境平衡至关重要的正常细菌,从而使阴道内黏蛋白降解酶(如唾液酯酸酶)增多,过氧化氢(H2O2)量也随之减少,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导致宫颈的黏膜屏障被破坏,宫颈的抵抗力降低,因此使罹患阴道炎症的女性更容易感染HPV。
滴虫性阴道炎(TV)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阴道毛滴虫可以分泌蛋白酶降解黏蛋白,进而穿透黏液层,甚至到达阴道上皮,对阴道上皮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同样,处于阴道环境中的宫颈上皮也会受到阴道毛滴虫的侵袭,从而导致宫颈上皮抵抗力降低,感染HPV的风险也由此增加。
该项研究也用数据表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性质的阴道炎症可能对宫颈上皮感染HPV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导致宫颈病变的发生。
从宫颈高危型HPV的感染到发生宫颈上皮细胞病变,并最终进展为宫颈浸润癌,是一个长时间、多个因素作用及且多个步骤发生的复杂的生物学行为,深入研究阴道内环境变化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干预宫颈病变甚至宫颈癌的发生,从而为临床防治宫颈病变起到靶向指导作用,争取实现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 朱丽红.28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微生态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144.
[2] 王宝晨.常见阴道感染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10):788.
[3] 陈曦曦.宫颈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学,2014,35(02):197.
[4] 王丽洁.宫颈上皮内瘤变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7,27(12):2797.
[5] 谈红英.阴道微生态变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J],2017,37(0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