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研究
2019-09-09莫梓虞吕屏
莫梓虞 吕屏
摘要:民俗象征体系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本文从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所承载的民俗象征出发,研究民俗象征在设计中的独特设计方法与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傩面具的艺术形象、色彩和造型的表现形式分析,阐述傩面具所蕴含的民俗象征内涵和思维方法。最后通过民俗象征的内涵意义,将“意”和“象”的思维应用于设计之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实现文明记忆。
关键词:毛南族;傩面具;民俗象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129-02
1民俗象征与傩文化概述
1.1民俗象征的释义
对“民俗”和“象征”进行多维度释义可知,民俗象征是集民俗与象征为一体的社会现象的反映。民俗必然是民俗象征中社会、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特征;民俗象征以象征的多种方式进行寓意,多方面反映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足迹与现象,使民俗象征成为一种文化的动态化符号。
民俗象征蕴含了丰富的“意”和“象”的内容,根据民俗象征的定义来说,民俗象征主要有三个特征,分别如下:(1)用民俗具体的“象”表现虚化概念或思想感情的“意”;(2)坚持民俗文化固有的核心精神和要素,表现体可实、可虚;(3)依存于社会发展,传承中伴随变异,可短期、可终极。民俗象征是文化的积淀和延续,顺应时代的发展,新民俗象征的意义会不断涌现和丰富。
1.2傩文化的传承
傩面具在广西毛南族傩文化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是傩祭仪式与一般巫术仪式分界的标志物,也是广西毛南族民间艺术的一种传达方式。它积淀着广西毛南族千百年来神秘的巫傩文化观念,也凝聚着历代广西毛南族民间手工艺人的群体智慧。在广西毛南族人的心目中,傩面具就是神。因此,有关傩面具的研究,已成为广西学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促进傩文化的研究进程,从而使得现在的人们更好地去理解和传承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中凝聚了古老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内涵,从原始社会延传至今,在传统民族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渊源与民俗象征内涵
2.1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发展源流
“傩”最初起源周代宗教祭祀,随后扩散并流行。追溯傩面具的特定文物和口头传说,在环江县夏南乡凤凰山古墓中,清代咸丰八年(1858年)建造的墓碑上刻有面具。夏南乡西苑村收集的神圣形象上印着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字样。广西区域的傩活动约是于秦汉时期从中原传入,当时的傩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产物。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环江的毛南面具是中原面具与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当地民俗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2.2傩面具的民俗象征内涵
民俗象征所包含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系。自古以来民俗文化以象征寓意相传的模式,将古老的民俗传承观念寄于象征表现的形式之中;通过民俗文化体系,特定区域的人们能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发展出特有的象征寓意。故民俗象征带有区域局部性又有全局性的特征。正因为民俗象征的区域局部性,让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区域民俗文化。
民俗象征中蕴含的“意”或“象”多被我们运用于设计之中,文中以广西环江县毛南族的傩面具设计为例,探索傩面具设计中蕴含的民俗象征的内涵意义,通过分析傩面具设计中的艺术形象、色彩和造型等民俗象征的体现,便于我们深入理解民俗象征的变化规律,更加重视民俗象征的文化。另外也展现出了设计在民俗象征中舉足轻重的作用,利于设计师在今后的设计中汲取更多灵感。提取民俗象征的“意”,为表达民俗象征寓指意,从而将“意”转化为可视化的方式去表达设计目的的“象”,使设计具有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感。“象”为表达民俗象征具体的事物,可以提炼“象”元素,运用民俗象征中“意”和“象”的思维方法,在我们已有的设计方法中进行再设计,也可将“象”意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且符合当代审美意向的设计方法;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实现文明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3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分析
3.1傩面具的人物形象要素分析
在傩文化深入到普通百姓中之后,大量制作傩面具的民间工艺群体出现,他们凭借着传统的雕刻技艺,通过对戏曲中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特色来进行傩面具的刻画,高超的技法使得人们能够凭借常识就能认出是神是鬼、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是和尚还是道人亦或是丑角。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彪悍、凶猛、挣巧、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温柔、妍丽、慈样等性格的形象塑造。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生命活力、形象的刻画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吴、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3.2傩面具在毛南族中的民俗象征
毛南族傩面具的神灵体系来源于传统的毛南族歌谣、师公唱本、口述神话等。傩面具形象是毛南族主要民俗象征人物的意象,源自于古老的民族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把文化和生活二者紧密联系,使傩面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民俗象征。
3.2.1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艺术形象
傩面具的艺术形象在环江毛南族傩文化里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每一个艺术形象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毛南族特有的傩面具艺术形象,毛南族的傩文化是以傩面具为“象”的载体,传达“意”的信息。通过对主要艺术形象进行分析,对毛南族傩面具划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表达的民俗象征意义,对毛南族傩面具中的“象”和“意”做更深层次理解。
3.2.2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色彩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讨论色彩的表情性与表现性,“不仅要取决于它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而且还要取决于它准确的色彩、亮度和饱和度”。环江的傩面具颜色较为纯粹,底色主要用白、红、褐黄、绿这四种。不同颜色也象征着不同年龄阶段。
1)白:广西环江毛南族36款傩面具中,白脸傩面具居多,白脸傩面具并非代表善良或者奸诈等性格特征。在白脸傩面具中有性别角色区分,相对而言白脸象征青年、中年,或者文质彬彬的人。
2)红:广西环江毛南族的红脸傩面具为:鲁仙、六曹、师公、莫二、雷兵、良吾、雷王、灶王。红脸傩面具的角色表示有面相丑陋(鲁仙),威猛神武、刚正不阿(雷兵、六曹),曾经为祸毛南人、毛南人有所畏惧(雷王、灶王)等含义。相对白脸傩面具的文质彬彬,红脸傩面具象征着一种威慑力。
3)褐黄:广西环江毛南族中面容底色为各类褐色和黄色的傩面具,褐色和黄色面容的傩面具象征年长、可爱、和蔼可亲。
4)绿:挑夫傩面具的打底颜色是绿色,其意象征着挑夫流汗和疲倦的样子。
傩面具色彩作为一种象征存在于环江毛南族的日常生活与宗教仪式中,并不断地得到强化,让白、红、褐黄、绿这四种颜色的“象”衍生出不同的“意”,逐步形成毛南族的精神气质的民俗象征。
3.2.3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造型
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形象有男、女、老、少、妍、丑。遵循民间工艺中对人物造型刻画的一些约定俗成要求,刻画男性的喜、怒、哀、乐:“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刻画少女:“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傩面具的五官造型联结了整个人物形象,成为毛南族一体化的民俗象征。五官造型的“象”,使看似简单、独立的物体通过象征成为具有民俗文化的组织化表达的“意”。不同的造型指导并规范着社会行为,成为傩面具民俗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论
民俗象征的形成积淀了民族俗民的情感和俗民对事物、生命的信仰。一方面,民俗象征是民族区域间展示其独有的精神和价值观所在;另一方面,它是某种民族传承不息的文化现象的表现。从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的民俗象征的应用入手,深入理解民俗象征的内涵,通过对民俗的艺术形象、色彩和造型等方面进行解读,其意义在于为今后的设计和文化传承提供前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