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需要握在 恒温动物手里
2019-09-09徐志楠
徐志楠
柳叶刀指医生的手术刀,也是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名称,《柳叶刀》这份杂志诞生于1823年,发扬的是闪亮的医者精神。一定程度上,“柳叶刀”就像中国的“悬壶”“杏林”“岐黄”一般,具有了借代意味。近期,我深深爱上了阿图?葛文德的《医生的修炼》一书,书不离身,以至书上沾满了教室的粉笔灰、食堂的饭菜味。
这本书吸引我的第一点是它近乎完美的装帧设计。一眼望去,一个干莲蓬立在封面中央,下方是疏淡的水墨色的瘦长的字体。在读正文之前,我先把书的封面看了个够,摸了个够。这种享受,是看电子书没有的。
对于本书主要内容的概括,其英文原版标题“Complications”就十分贴切。Complications如果作为医学名词,代表并发症,而并发症又指向一个词——“不完美”。医生这个职业永远不会完美,柳叶刀的刀锋总是太钝或太锋利。
本书作者精选十四个话题,如医疗事故、人工智能、问题医生等,向我们阐述当今医疗机构面临的矛盾和难题。众所周知,从医之路往往与汗水和辛酸相伴,而就算医生们拼命付出,也永远不可能完全阻止死神。而在诸多医学领域中,临床医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对象是人,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未知性,同时,有着极低的容错率。显然,每个人都渴望健康平安,但毋庸置疑,这不可能实现,医生也是人,不是神。
《医生的修炼》与同类医生所著的生涯手记不同。就说《哈佛医学生的历练》(以下简称《哈佛》)和《梅奥住院医生成长手记》(以下简称《梅奥》),这两本书的作者同样表达对医生境况的无奈,但他们的重点放在对工作的无休无止和个人生活的难以兼顾的表述上。“一个大写的‘苦加上一个缩写的‘乐”,我这样概括二者。
而葛文德医生极少提及个人情况,他把大量笔墨用在医疗制度、问题医生、疑难杂症和病人安危上。《医生的修炼》一书的译者欧冶在这里用“炼”而不是《哈佛》的“练”,就足以表明葛文德医生有多爱这个职业、这个领域。进一步看,三本书的作者使用人称的差异,笔墨分配的差异,感性和理性的差异,也显示了医学生和医学院教授的差距不仅仅在于身份。
在临床医学中,人类的能力同样有限。书本第二章《像机器一样精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主要讲述机器与人。其中,有一场“医学界的围棋大战”,“医学界的柯洁”——汉斯?沃林与电脑分别诊断相同的2240份心电图,结果是:沃林正确地挑出了6 2 0份,电脑正确挑出738份。电脑以2 0 %的优势击败专家。本章还介绍了一些各式各样的诊断机器,甚至手术机器,这在医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最后,葛文德教授总结,机器可以负责技术工作,医生可以更多地关怀病人,成为人们期望的“恒温动物”。
其实,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差距并不遥远。在不完美和完美中,我们也可以尽量找到平衡点。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所著《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是我读过的一本基础医学类书籍。作者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不完美和无奈,也同样为重要却研究滞后而又绕不过去的伦理问题所困扰。两位教授都从难以接受的现实中挣扎出来,力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其共性,就是人文情怀。
文理如水火难容。精湛而理性的医术和细腻而感性的写作艺术,我们不会同时把它们放在同一个人身上,况且这个人是因字迹难辨而闻名的医生。写下几百个词,意味着留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又少了几十分钟。阿图?葛文德却是个例外。他幽默风趣、饱含真情的文笔,正如那把微热的柳叶刀,平稳而精准地落在我心里。能被一本医生的随笔手记迷得神魂颠倒,我想原因在于作者表露的情感让人感动。
从医总要经历一段曲折的情感之路。首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学医资格。在医学院解剖室,搁置对尸体的同情,以适应血腥,基本了解人体。到实习部门,又要极力拾起对病人的关怀,才能熬过漫漫长夜。工作后,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在家属室与家属真情沟通。
情感,是自然给予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它能帮助我们,也能误导我们。病人要求医生有情,而疾病并非如此。如何适当取舍,这个问题无法作答,或者说是不能说,只能做。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苦恼,鲁迅才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富于情感的文字。而葛文德医生,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尽管没有上帝之手,千千万万医疗工作者依然在默默付出。面对人性的抉择,各人各有各方法,不论结局如何,至少他们坚守着。相比之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抱怨呢?《医生的修炼》以其创新色彩说明,医生既能握好柳叶刀,也能操稳墨水笔,更能怀有同情心,并維持在恒定的温度。
(指导老师 郭培旺)
简 评
这是一篇非常专业的书评,写作路径娴熟,情感表达诚挚,人文情怀浓郁,是中学生书评写作的良好示范。本文的主要亮点有二:一、提炼基本内容,评价核心思想。作为一部具有哲学深度的医学著作,阅读难度很大,作者要言不烦,精准总结,指出十四个话题中的医疗困境,悖论基础上的医生职业道路修炼;微观上以人工智能在诊断心电图上战胜专家为例,阐明从医在终极层面上永难完美,但基于人性美的价值追寻必将永不停歇。二、同类作品引入,多维比较阅读。将此书与两部国外著作同中寻异、跟一部国内著作异中寻同,既展示了开阔的视野,又精准诠释了本书精髓;与原版译本书名的差异性分析、柳叶刀的借代式表达、鲁迅的弃医从文引述,也是同样的写作思维。
(郭培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