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飘香的安昌
2019-09-09贾瑶
贾瑶
腊月二十八,我驱车前往绍兴的安昌古镇——一个以腊味闻名的绍兴师爷的故乡。
下了车,还未走进古镇,满鼻尽是腊肉的香味。由于已近年关,古镇的人并不多,安安静静的,很有江南小镇的古朴味道。往里走,便可见到一条横贯南北的河,错落、低矮的水乡特有的木头房子临河而建,那有年代感的木头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颜色浓重,好似所有的房子都被扔进酱缸里腌制过一般。走在石板铺就的老街上,看着老街的风光,细数着光阴的痕迹,风尘仆仆的来客在这里仿佛找到了现世的安稳。
沿街往里走,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眼的腊味。河边、街边,每家每户檐前都挂着成片的腊味:一排排的腊肠令人垂涎欲滴,一挂挂的腌鱼上还结着盐粒,一只只滴着油水的酱鸭整齐划一,好似要进宫选秀一般。最有趣也最诱人的还是那伸翅勾脚的鹌鹑,看上去有一丝滑稽。这些琳琅满目的腊味当然就是安昌最负盛名的特产了,这些腊味四季都有,又以冬至所制为佳。好的腊肠,肠衣应选优质猪小肠,灌以猪后腿的精瘦肉制成的肉馅儿。这些腊肠都是当地居民手工制作的,灌好肉馅儿后就晾在河边通风,成了安昌一道独特的风景。
安昌除了腊味,制酱工艺也是一绝。绍兴人引以为傲的“母子酱油”的原产地就在这儿。沿河而行不多里路,便可看到河对岸黑瓦屋的白墙上写着浓重的四个大字:安昌酱园。穿到河的那边,走进老房,绕到后院,便可见到满院黑压压的酱缸。每个酱缸都盖着斗笠状的顶盖,在阳光下反射出粼粼的光。在这一个个大缸里的,是酱油的半成品,制酱的手艺人不时掀开顶盖,手持杵棍,沿着酱缸一边走一边搅动缸中的半成品,使其更好地发酵。阳光下,缸中的黑色液体吐着小泡,显示着安昌制酱手艺的鲜活生命力。
踏着石板路再往里走,沿河岸摆放了一列四方桌和木板凳,温上一壶黄酒,来一碟蚕豆,颇有鲁迅笔下鲁镇的风情呢!沿街慢慢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安昌古镇,你能见到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消失了的、存于记忆里的老物件儿。绕着老式的理发椅剪发的理发师,围着皮裙坐在破旧修鞋摊前的修鞋匠,留着花白大胡子的抻龙须糖的老大爷,坐在巷口卖顶针、毛线的和蔼的老奶奶,趴在腊肠旁蠢蠢欲动的小猫咪……时间仿佛回到了2 0世纪7 0年代,一壶老酒、一碗馄饨、一支烟,就能将每天的时光填满。岁月在指缝间流逝,却在我的镜头里定格。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走得累了,就走下台阶,招呼一位戴着小毡帽的老船夫过来载我。坐在晃荡的乌篷船里,看着光影在喧闹和安静中变幻。耳边是小贩的叫卖声、游客的嬉闹声。戴着毡帽的老船夫熟练地摇橹,船橹有节奏地左右摆动。河上小船穿梭往返,船工都互相认识,在河上相遇时,会操着地道的绍兴口音相互问候,让你从心底感受到这个小镇的安详。沿途可以看到古镇居民在河岸边洗菜,洗衣,洗拖把。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对面戏台上飘荡的曲声,看到花轿迎亲的热闹场面。乌篷船穿过座座造型各异的石桥,让人联想起陈年往事。
这就是安昌,一个宁静的具有原生态风情的小镇。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古镇,安昌并无一点儿商业气息。古镇与整个安昌融为一体,游走在现代和古老之间,镇上的人们只是一日一日坚守在这里,坚守着令人骄傲的传统手艺。朴素而又真实,没有做作,没有人造痕迹,我爱这独具风情的安昌!
(指导老师 何文魁)
简 评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灵气与韵味。安昌腊肉飘香,令人垂涎。本文突出了地域特点,描绘了风俗人情,可谓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古朴的老街,带给人现世的安稳。来到这里的人,忍不住放慢脚步,慢慢走,欣赏一排排腊肠、一挂挂腌鱼、一只只酱鸭……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一绝——制酱工艺不能不提,留给读者最深印象的不是这酱的味道,而是酱缸,那是另一道风景。还有那些老物件,那些淳樸的匠人,画面古朴,再现生活的闲适悠然。安昌俨然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令人陶醉。除了巧妙选择意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也着实了得,唯美诗意的语言,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余东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