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读书的几点浅见

2019-09-09陈怡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无涯书籍读书

陈怡君

主持人语:当经典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你的生活也许会变得很“不自在”,因为你需要更多的审视自我内心而非外部世界,你需要更多的静下来思考回味而非在喧嚣中奔走,你需要更多的想象和联想而非仅仅追求功利和实用。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毫无疑问,阅读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盡管它带给不同读者的体验千差万别。又逢世界阅读日,在这个全球读者的阅读盛会来临之际,笔者特地邀请了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几名即将毕业的12年级学生,来聊聊他们对于阅读的看法。一起来看看思想的火花是如何因为阅读的导引而在他们的文字中跳跃的吧。

(主持人 彭 振)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看似无意义的日子。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每天都是读书日;而对于平日不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日也不会读书。读书这件事情,其本身就似乎浸透着浓厚的文人气息,让人闻之肃然起敬,而其价值和意义总被我们反复探讨与争辩。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这篇文章只是基于我寥寥数年读书经历的几点浅见,或究其目的与本质来谈,或探讨阅读方法与对象,抑或论其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写作于我只是一种迫切的冲动,只愿其可帮助我整理脑中杂乱纷飞的思绪云雾,若能引起共鸣或启发思考则为可遇不可求。

为纯粹的复杂性而读

记忆飞速掠过我十几年的成长经历,跳回我的小学和初中时光。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所要求购买和阅读的大部分书籍都是与课业相关的教辅书,而提高考试成绩似乎是唯一的目的,最多也就只是希望通过优美句段的背诵积累得以在语文考试中写出一篇高分作文。那时的我也不甘落后,一直紧紧跟随着周围大多数同学的脚步,并没有意识到读书自身早已沦为了升学与考试的功利性的工具。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十分开明的家长。每次到书店购买学习用书后,妈妈经常鼓励我根据兴趣挑选几本与课业无关的书,总是允许我不停地往家里买书,也从来不逼迫我放下课外书去学习。回头看来,我时常感激年幼时的我在读书方面确实享有着无限的自由,并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种不同题材和类型的书,它们仿佛给那时的我——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丰富奇异的大门。我用赤裸的双脚在永恒星辰的照耀下启程,疾走于纵横交错的条条大道抑或深幽小路,不断探索着新的奥秘。而随着我所读之书厚度的累积,读书这件事情也似乎早已变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长大的同时,我渐渐对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充满敌意,开始喜欢并慢慢习惯于不断的质疑,并试图寻找存在于我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意义,读书当然也包含在内。当我沉浸于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深沉思索中,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渐渐浮现。我认为读书本身并没外在目的,而它能带给每个人更为复杂的生活体验,这是一种纯粹的内在价值。

在我看来,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显现。文字只是一个媒介与载体,字句的排列组合间实则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与错置,它融合了世间发生着的种种,包含着时空意义上的无限广阔性与复杂性。我们经历着自己的人生,就如同禁锢于一条飞逝的狭窄单行道上,平淡而千篇一律的生活总是了无生趣。而通过读书我们可跟随着作者到达一个又一个书中所绘之境,仿佛真真切切地游走于千千万万的多样生命经历中,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永不可及。这无疑会让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由此变得无限饱满与充盈。更深一层,我相信书籍的终极意义是引导我们该如何去生活。就如同三毛所言,“我们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随着看书体验的积累,我们在与现实世界相处时,会拥有更多不一样的视角,自然就会对生活本身有更为敏锐而细腻的感知层面与维度。换句话说,我们所看过的书能给每个生命个体的主观世界赋予更多的意义,把更多复杂的、抽象的东西融入进我们的世俗生活中。每当我看完一本新的书,我时常深深感到所有熟悉的事物都变得迥然不同。曾经笃信不疑的东西,视若无睹的细节,慢慢呈现出崭新的一面。我沿着树叶的细微纹理,观察椭圆形枫叶上的小昆虫洞,我屏息听着堤边湖水清冽的撞击声,我与路边闲来无事乘凉的老大爷交谈家长里短。在我对自身与周围事件的感知中,我深深地感受着我与自我和万物间的深刻联系。就如同溪水在生命个体间循环流动,每一滴水都裹挟着独特的生命力与复杂性,激荡出空灵的回响。生活于虚与实的转换间,我开始试图回溯与对望。我在生活中做梦,在梦中醒来。庄生晓梦迷蝴蝶,既是梦,也是蝶。

读书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每日生活在喧闹的人群中,我逐渐认识到广大世界中个体存在的孤独。在我看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在极化、割裂的日常中,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关系似乎显得肤浅而虚假。虽然语言总被视为人与人之间日常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但我总感受到语言的苍白而无力。当我们用语言沟通的时候,我们默认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够通过有限的词语、结构化的语法传达出去,但语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束缚和枷锁了,而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又是这么复杂。而当我在读书时,我时常惊喜而满足地发觉,我与书中的人物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类似的快乐幸福时刻,或是苦痛悲伤的瞬间。当这种感觉隐约产生时,我早已与他人的生命经历相互围绕与纠缠,建立起一段深刻意义的联结。我自认为比肤浅而虚假的人情要真实和可靠得多,而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结对于这浩瀚宇宙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极为珍贵。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读书需要主体性的参与,即我们真切自身情感的寄托与投入。而当我们和作品产生这种亲密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开始逐渐察觉并唤起自己内心隐秘在潜意识深处的一缕缕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所以说读书也是一种自我排解与表达的过程。

更深一层来看,读一本书总会展现出不同深浅的阅读层次。浅层次的阅读过程只可称之为简单的信息采集与获取,而其也有危险之处。叔本华对于“学而不思则罔”有着极为精彩的描述:“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外,在不加停顿与思考的阅读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内容,而总是自动忽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就如同在镜子中一次又一次地清晰地看见自己一般,实则是已有想法和认识的不断加深与巩固。而在深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深刻地探讨一部作品可能隐含的多重解释与丰富批判,探讨其独特的审美性与艺术的奥秘。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细嚼慢咽一部作品时,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自省,在尖锐的批判中进行思考,与自身视角的局限性不断地进行搏斗,进而发现、承认和接受自身生命经验的匮乏,变得更为谦逊和开放。与此同时,随着读书经历的累积,个体生命的整个思想体系可得以在经历过一个个挑战后逐渐生长与成熟,而这种意义上的成长于我而言极具生命的力量与韧性。

以有涯随无涯的对抗性阅读

书籍如恒河沙数 ,这其中包含着伴随人类发展过程中所有的思想网格与体系,所有的文化历史机制都融在其中。书的包罗万象与广阔无垠是我们几乎无法理解和想象的。而我们人类的能力与精力十分有限,也终会无奈地认识到,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试图览尽百家之言说,我们错过的、值得阅读的好书永远比遇见的要多。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由此来看,我们读书仅仅是一种以有涯随无涯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读书从来不是让人麻木的骄傲,而永远是谦卑的自省与反思。此外,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熟读精思”,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甄选机制来认识这个世界。我认为书籍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优劣之分,阅读书籍的挑选实则是十分重要的。经典书籍虽说是众口皆知,我从前也时常因其受众之广而似乎带有的庸俗意味而不屑一读。而随着我阅读经验的累积,我开始想我们应时常思考为什么这些作品是在浩瀚书海里被选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它们总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此外,我认为书籍的阅读应该广泛涉猎,即遵守一种积极自主的“对抗性阅读”的方法,并时刻对我们的阅读中所包含的陷阱与偏见保持清醒。事实上,我们当今习以为常的阅读方式将读者放在体制运行的最末端,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只要走进书店或登上社交媒体,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名,我们开始浏览各类媒体的推荐,并从中根据兴趣挑选一二。在这种“顺从”式的阅读方法下,我们很大可能性地只是局限于由自身经历与兴趣编织的牢笼中,通过读书所收获的可能只是对自己已有想法的固化。而“对抗性阅读”一方面意味着挑选书籍的广泛涉猎,而不是盲目从众抑或是任由兴趣指引。在阅读各方面包含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书籍时,我们可以挑战或者推翻自己原有的印象或者观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不一样的看问题角度,不断拓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作为復杂的读者,我们应时刻对作者的局限性和偏见有清醒的认识,所应追求的是让阅读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拓展,让一个文本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下给予我们层次更为丰富、程度更为深刻的难忘体验。

科技时代的稀疏纸片

我常常怀念孩童时代,那时先进的电子阅读器并没有现在这样普及,我怀念着一本本纸质书的翻阅所带给我的独特体验。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电子阅读方兴未艾,我们被海量信息与快速检索包围,阅读呈现出浅层次和碎片化的特点。我也时常担忧阅读方式变革所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推文源源不断地获取大量信息,并错以为这样方便而高效。而事实是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浅薄。当我们和别人交谈时引用到某本书或是某篇文章,只能模糊地提到某个观点,但又说不清楚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深层次的逻辑。

在一般人看来,阅读和理解常常并置,但实则是紧密相关的两码事。阅读本身所指代的是简单的视觉信息获取过程,而理解则是从感官上升到运用理性,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深入的思考。就如同艾略特所言,深度阅读置于“旋转世界的静止点上”。在这种两者的区别对立的条件下,互联网虽然从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于信息资源膨胀的占有欲,但我却深深感到互联网是一个十分浅薄的学习环境,在我们面对五花八门的视觉刺激的同时,需要持续地进行决策和选择,这不利于需要专注力的深层次思考,同时也进而导致了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

而我们喜欢纸质书的理由是高度相似的:保证专注而宁静的阅读状态,促进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能够频繁随意地复查之前的内容,形成对内容的空间记忆,构成包含触觉、视觉、嗅觉的情境感知。虽说如此,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书籍较之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读书方法也不能因循守旧。对于最需要用阅读书籍来增强思考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我深深感到和体会到了我们进行长篇深度阅读的困难,并时常反思我们因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所造成的思维怠惰。由此来说,深度阅读确实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但我想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排斥电子阅读,而是需要限定它的应用范围,或许可以将浅薄的阅读归电子,深度的阅读归纸本。

如海德格尔所言,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我相信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千差万别,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无优劣之分。我只愿我们在浩瀚书籍的海洋里以有涯随无涯,进行丰富范围与多层次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自省,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挑战自身的偏见与局限,拓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纸质书的深层次阅读与理解中,思想渐渐成熟而深刻;并在自身与书本的对立而相融的亲密关系中,建立与万物的深刻联结与共情,敏锐感知这复杂而无限广阔的生活,谦卑而真诚地参与并存在于这个世界。

猜你喜欢

无涯书籍读书
老年岁月乐无涯—湖北省鄂州老年大学校歌
鲁迅与“书籍代购”
如意剑
我爱读书
《学有恒艺无涯》
正是读书好时节
刘野 《国际蓝》:童趣无涯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