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微思政”模式构建

2019-09-09陶莉

决策探索 2019年16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职

陶莉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微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微思政”的优势,并对高职院校“微思政”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职;微思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占比98.6%。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微思政”模式创造了机遇与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的特征,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获取最新教学资源,包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时事政治、现代科技等内容,可通过课堂授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亦可通过微信朋友圈、QQ动态、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最新的政策方针,增加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大学生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便捷地学习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还可通过分享、评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增加讨论互动,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使思政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仅受校园环境、身边人和事的影响,还受到网络环境的熏陶,尤其是网上焦点事件对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和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教师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网络依赖性很强,在寝室休息、食堂吃饭、教室上课、图书馆自习都会不自主地拿出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刷视频、看热点事件等,通过网络寻找精神慰藉。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观点,有些是积极向上的内容,有些却是消极负面的信息。而大学生的“三观”还未牢固树立,尚不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不利影响,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挑战。

二、“微思政”模式的优势

(一)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

随着4G技术的成熟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课堂、电视、报刊等转向新媒体工具,主要包括微信、微博、QQ、直播、短视频等移动应用程序(APP)。这给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微思政”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更加灵活、隐蔽、与时俱进的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二)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

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召开班会课、组织学生活动、面对面与学生沟通来达到教育目的,局限于办公室、教室等校园内场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大学生思政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可通过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发布新闻资讯、发表评论意见,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讨论焦点问题,这种无处不在的“微思政”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最大范围地覆盖了大学生群体,也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三)有助于建立四位一体立体的思政教育模式

首先,传统的思政教育只重视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社会对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力。“微思政”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将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个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微思政”平台上,大学生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上的疑惑,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亲密度,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其次,“微思政”关注的大部分内容也是社会焦点问题,可以不断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舆论,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家长都很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成长环境,“微思政”可通过网络将家长整合到教育模式中,例如,在新生入学报道时,让家长关注校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加入家长QQ群(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校方及教师在后期工作中及时通过网络渠道向家长传递学校发展状况、学生个人情况,以便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三、高职院校“微思政”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加强“微思政”平台建设,丰富“微产品”

首先,应加强官方网站建设,界面要简洁大方、一目了然,风格要亲民,不能过于刻板;板块设置要合理,既要有官方消息发布区块,也要有互动讨论区,如在网页上设置“微日志”板块,师生可以通过账号登陆后发表记录校园生活的文字,供师生交流。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的管理,对于校内外关心的问题及时在官方平台公布,微信公众号上可设置微官网、微服务、微讨论等菜单,例如,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微讨论上可设置“不一样的过节方式”供大学生讨论,让他们能用图片、文字展示自我,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学校要注意社交环境的维护,成立专门的网评员队伍,净化网络环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为“微思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

(二)加强“微思政”主体队伍建设,提升“微素养”

高职院校“微思政”主体主要是教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发表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微思政”教育效果。首先,要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认清现实,融入到网络社会中。其次,应加强他们对“微平台”的操作技能培训,熟悉网络用语,连通线上线下,把握“微思政”教育主动权。最后,还应加强思政工作者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应对能力,遇事不慌不乱,能够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提升“微素养”。

(三)加强监控,完善考评机制

首先,应明确职责,校党委牵头,宣传部、学工处、团委、信息化部门要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加强对师生在移动社交平台上言论的监控,杜绝出现不当词汇、不当言论。其次,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已不符合新形势,高职院校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会同教务、学工等部门对“微思政”主客体进行考评,合理优化奖惩机制,例如,针对教师可以采用积分制,如教师在官方网站上、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思政教育相关的文章、评论都可积累积分,年底纳入教师综合考核中;学生參与“微活动”,可累计算入素质学分,纳入评奖评优环节。

参考文献:

[1]单中元.“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优势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9(02):95-96.

[2]闫毓麟.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3]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03):33-34.

[4]薛红艳.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探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微思政模式研究”(2017SJBFDY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