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市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初探

2019-09-09刘欣

赢未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评剧院团剧种

刘欣

摘要:近年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以此摸清底数,为地方剧种保护发展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以此次普查为契机,通过秦皇岛地方剧种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人才建设为着力点探讨秦皇岛地方戏曲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字:秦皇岛;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建设

秦皇岛市地处京畿重地,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与辽宁省接壤,西与唐山市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融合了华北、东北的戏曲资源,戏曲发展曾一度十分活跃。他们中既有被称为中国五大剧种的京剧、评剧,也有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皮影戏,这些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的戏曲剧种是秦皇岛劳动人民和无数戏曲艺人的辛勤劳动成果,是秦皇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传承。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近代化过程中西风东渐、文化变迁,继之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发展,影视传媒发达普及,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统戏曲受到冲击,发展跌入低谷,一些稀有剧种甚至面临濒危局面。近年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并于2015-2017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以此摸清底数,为地方剧种保护发展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以此次普查为契机,通过秦皇岛地方剧种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人才建设为着力点探讨秦皇岛地方戏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秦皇岛地方戏曲剧种概况

此次普查是秦皇岛首次开展的全市范围的戏曲情况详细摸底,标准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

(一)剧种现状

秦皇岛现有评剧、京剧、河北梆子、皮影戏4个活态剧种,目前流行的主要以评剧、京剧、皮影戏为主,其中皮影戏、评剧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丝线、平调落子等剧种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已难觅踪迹,即使有少数人曾经掌握这些剧种的表演技巧,也因人数过少且缺少传承而渐渐消失。评剧、皮影戏这些即使曾经十分活跃的剧种也已经开始出现萧条景象,面临着生存危机。

目前,评剧是秦皇岛发展较稳定的剧种,群众基础较好,影响力较大,流传范围较广。全市唯一一家专业剧团就是小海燕评剧团,业余剧团也不在少数,分布6个区县。作为秦皇岛的大剧种,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京剧虽为国粹,但秦皇岛更为流行评剧,其受众群体尤其是演员群体远不如评剧多,目前全市已没有专业的京剧院团,现存的京剧团体数量不多且均为票友性质的班社组织。皮影戏在秦皇岛的昌黎、青龙两县较为流行,已知的皮影剧团有6家,主要活动在县区农村。

(二)戏曲团体情况

秦皇岛现存戏曲团体22个,其中19个演出团体,2个制作机构,1个创研机构。现存的演出团体中,国办团体1个,登记在册的民营团体4个,民间班社14個,17家具备固定排练场所。

1、国办团体

全市仅有小海燕评剧团一家国办专业戏曲演出团体,承担秦皇岛市“政府买单 百姓看戏”演出任务,每年深入农村、社区、广场、企业、学校、军营公益演出150场次,组织秦皇岛市戏曲晚会、戏曲演唱会等演出活动,并参演市春节晚会、团拜会等重要演出。2014年以来,开展了“月末戏院”常态化演出,每月在市文化广场剧场演出大型评剧剧目。

2、民营团体和民间班社

民营院团在财政方面大部分陷入困境,演出市场萎缩,人才储备青黄不接导致各团体在生存发展上举步维艰。这些民营团体大部分活动在县区农村,目前来看很难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这些民营院团才是我们戏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最需要政府扶持的群体。秦皇岛目前有十多家初具规模的民间戏曲班社,这些班社大部分为热爱戏曲的票友所组成。虽然没有民营团体那样的生存压力,但是他们同样渴望拥有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不只是自娱自乐。

(三)艺术生产

1、剧目建设

秦皇岛的剧团大部分为评剧团,因此对评剧剧目的保留工作较为完善。目前所保留且能够上演的剧目涵盖了大部分评剧经典剧目,如《秦香莲》、《小二黑结婚》、《刘巧儿》、《花为媒》等。其他可上演剧目还有青龙满族自治县百灵皮影剧团排演的《穆桂英招亲》、《东郭先生和狼》等一系列新剧目。而京剧等剧种因缺少专业的大型的剧团,很难统计目前还能上演多少剧目。

新编剧目(含移植、改编剧目)上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评剧,如现代戏《银杏树下》、《家住长城头》、《渤海湾的笑声》;皮影戏有《穆桂英招亲》、《东郭先生和狼》等;而在京剧或其他剧种方面则鲜有新剧目创作。

2、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

全市有创研机构1家,为秦皇岛市文化艺术研究所,2011年出版《华枝春满——秦皇岛剧作选》。所内多人在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河北省选拔赛中获奖。

3、制作机构

秦皇岛有金波皮影制作室、邵青皮影雕刻、贺福麟皮影雕刻3家制作机构,均为皮影雕刻工作室。但其中贺福麟皮影雕刻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卧病在床,已不再工作,且无人愿意学习技艺,目前该工艺处于后继无人状态。

(四)戏曲人才

普查统计,秦皇岛地方戏曲从业人员433人,人才(此次普查标准为有影响的艺人(含离退休)、在职副高职称以上、省级一等奖以上获奖者、省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69人,涵括院团艺术人才和创研机构人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2人,占总数的17.4%;专科及以上学历10人,占14.5%;40岁及以下人员1人,占1.4%,60岁以上43人,占62.3%;演员/操纵44人,占63.8%,演奏员11人,占15.9%,编剧4人,占5.8%,导演、舞美各1人,各占1.4%;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1人,国家级2人。在现有人才中,23人授徒,授徒194余人。

二、秦皇岛戏曲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戏以人传,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是人才。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秦皇岛戏曲保护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人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缺少艺术创新能力等诸多窘境,具体情况如下:

(一)人才断档

人员老化、人才梯队断档是目前戏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秦皇岛这种情况已十分严峻。首先,总量上全市戏曲从业人员不多,人才不足百;第二,年龄结构上,戏曲人才队伍平均年龄在64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85.5%,40岁以下仅有1人,中青年人才匮乏,后备力量极为薄弱。同时,现有人才中仅三分之一有授徒,且半数以上师傅授徒数量平均为1-2人,形式为传统的口传身授或族亲传承,有1人在校授课,传帮带数量有限、范围不广。此外,不同剧种的传承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像评剧这类的大剧种,得到了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但其他小剧种缺乏重视与投入,无法争取更高层次舞台,越发边缘化、草台化,前景堪忧。

(二)专业结构不合理

全市戏曲人才队伍中演员占比最高,其次是演奏员,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经营管理等幕后人才极为紧缺。以全市唯一一家专业院团小海燕评剧团为例,在8名高级职称人才中,全为表演人才。其他戏曲团体也都存在创作型人才匮乏现象,这从2000年以来全市新编剧目产出情况也可窥一斑——剧团演出主要靠传统剧目支撑,十五年来新创剧目不足十。由于缺乏专业的创编人才,剧目创排只能邀请团外人员担任,院团发展受限。

(三)剧团管理运行机制不适应时代发展

全市戏曲院团经营管理人员几乎全为团内演职人员兼担,专业的剧团管理、活动策划和资料收录人员很少。而团体管理者也大多文化程度偏低,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未受过系统的管理专业培训,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一定程度限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围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专业院团对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成立演艺公司,但收效不显,还存在用人不自主、留人难等问题。由于编制限制和用人机制不完善,对于一些急缺的专门人才和有发展的尖子人才不能得到及时录用,在引进和聘用人员中,现有薪资水平也难以长期留住人才。

(四)拔尖人才稀少

此次普查范围至民营团体、民间班社,意味着更多的民间高手会出现在人才名单上。尽管如此,从调查结果看,不必说在全国,单在省内,秦皇岛有影响力的戏曲人才亦是凤毛菱角,仅28人有过省级以上奖励(或称号),无名家名角,无影响力较强的领军人物。从演出交流上看,随着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小海燕评剧团在京津冀地区及周边交流演出日益增多,影响力逐渐扩大,但外省市演出仍较少,民营团体和民间班社则极少进行交流演出,影响力薄弱。

(五)培养形式单一

秦皇岛没有专业的戏曲人才培养传习机构,新进人才主要由省戏曲学校培养,一些院团的老艺人多以学徒制或家族式传授的方式传承技艺,无系统书籍和課程以供年轻人学习,传承形式单一且不灵活,人才难以为继;在机制建设上,有效推动地方戏曲人才建设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对统一和系统化的指导和管理等情况,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缺少主动作为的意识,人才的培养、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另外,虽然市政府2017年出台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但针对人才激励措施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分类化、细化,具体政策尚待落实。

此外,地方戏曲人才建设的窘境还远不止调查数据所展现,招生难、就业难,观众少、市场低迷等等诸多戏曲发展的生态问题还需不断改善。

三、秦皇岛戏曲人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吟诗、朗诵、穿汉服,如今人们对传统对古典文化的回归和亲近,似乎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潮流。在这些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粹中,我们也渐渐发现,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有着敬意和留恋。那么面对当下戏曲人才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我认为,传承保护是基础、是首要,发展的关键在于与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紧密融合。

(一)加强基础性保护,建立健全人才传承、培养机制

1、关注戏曲传承人保护,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留存和累积

针对当前人才传承危机,首要的是抓紧做好剧种搜集、整理等基础性保护工作。一是加强对现存地方戏曲艺术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整理、录入剧本、戏曲唱腔曲谱资料,归整传承人资料,建卷存档;二是开展优秀戏曲演艺整理工程,通过现代化音像技术、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收录老艺术家的谈艺经验、从艺经历或回忆录,汇编成册,同时注重收录中青年优秀演员的剧目、演艺资料,并逐渐形成常态;三是定期开展剧种调查,将全市戏曲团体发展情况数据统计和研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形成机制,年年做,年年更新,动态记录,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政策;四是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地方戏曲资源数据库,尤其是系统化的戏曲艺术普及数据库,从扫盲性、基础性、教材性的资料逐层构建。

2、建立艺人传承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戏曲人才是戏曲队伍的后备力量,是传续的锁钥。面对人才断档困境,应尽快制定中长期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人才传承机制,着力培养、提携后备力量,逐步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结合市情、现状,可主要采取“团校合一”和“柔性引才”培养方式。一是剧团与艺术院校联合办班,以团带校,将舞台和课堂、教学与实战演出相结合,既可将团员送入专业学校再提升,也可从学校中吸纳学员进入剧团,形成剧团的预备役,解决招新、就业双向难题;二是剧团内建立完善“学徒制”,鼓励老艺人收徒或通过谈艺、实践等多种方式传艺,同时侧重培养艺术骨干、优秀青年人才促成拜师名家学艺;三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由政府引导建立戏曲资源交流机制,引进专业院校老师、名家传帮带,选送有基础、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到专业院校、戏曲传承基地培训、进修,到专业院团实践;四是鼓励中专学校开设戏曲专业,对该专业学生免学费,提供实习机会;五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编剧、导演、舞美等专业人才,有意识地关注国内戏曲专业艺术院校中的毕业生、国内其他地方戏曲院团的中青年人才,为专门引进适合的紧缺岗位人选开通绿色通道。

(二)加强组织协同,推动戏曲人才资源集约化管理

1、建立地方戏曲保护发展协调机制

时势造英雄,时势造文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扶持。同时,它也是一项涉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区政府、有关部门作用,加强统筹协作,建立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宣传、文旅、发改、财政、教育、国土、城建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并根据各自职责,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2、搭建地方戏曲创研交流平台

目前,秦皇岛没有专门的地方戏曲剧种艺术生产传习机构,相关研究也大多限于业余人员的自发自觉行为,缺乏主管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梳理和研究。因此有必要在非遗管理部门或专业剧团内设立地方戏曲创研交流基地,整合文化部门、有关单位及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如文联、文化馆(站)、文研所、小海燕评剧团、戏剧家协会、票友协会、高校等,团结广大专家学者、戏曲爱好者及戏曲院团的基层创研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作、研究、培育、演出、管理的“政产学研”链条。一方面整合全市戏曲人才资源,按剧种分类建立地方戏曲人才信息库,搭建人才网络及其交流展示、传播推介的服务平台;二是形成地方戏曲发展智库,由政府及主管部门为地方戏曲保护发展提供战略思维和政策支持,业内专家对行业问题做梳理、呈现,学界专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三)融入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

地方戏曲是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历史印记,也折射了地域的人文情态。积极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使其得到合理的保护、利用,融入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建设,是一项共赢的事业。就当前秦皇岛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戏曲发展现状来看,可着力于培育戏曲氛围,同时将戏曲传承与文化旅游、健康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1、做好戏曲艺术普及,构建专兼结合的戏曲人才队伍

如果说人才是戏曲艺术传承的根本,那么广大观众就是其植根的沃土和基础。戏曲的发展终究离不开观众的喜爱与支持。秦皇岛一直没有产生自己地方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没有框子的约束,形成了艺术创造与欣赏的随意性,艺术形式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以及各艺术品种、流派争相发展的竞争性。历史上一些剧种,虽然并不产生在这里,却在这里得到了发展,比如评剧、京剧,熔铸了秦皇岛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其二,秦皇岛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形成了秦皇岛人民的性格特点和审美心理定势——朴实、包容、开放、友善,喜欢通俗易懂、多样的艺术形式等等,这些都是群众与戏曲艺术亲近的优势介质。由此,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上也更易于、便于做好戏曲艺术普及,培育观众群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目前缺少的,恰是一座连通的小桥。因此,在戏曲人才建设中不应忽视戏曲普及和推广队伍,如京剧的“时尚演绎者”王佩瑜,不仅专业水平高,且致力于京剧的传播推广。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不仅需要能宣传的专业人才,还应关注的是广大戏曲票友,他们来自于群众,热爱戏曲,在基层中传唱,更接地气。文化主管部门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戏曲人才队伍,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公共文化设施等为其搭建演艺平台,充分利用票友开展宣传普及活动,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此外,戏曲进校园、戏曲惠民演出都是收效良好的戏曲艺术普及活动。小海燕评剧团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2015年起该剧团在全市范围150余所学校开展了课程,从“戏曲发展简介”、“舞台呈现解读”、“行当人物示范”、“精品剧目欣赏”等方面展示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对青少年的戏曲熏陶发挥了积极影响,可由此推广创新,鼓励民间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开设传统戏曲艺术启蒙课程、兴趣课堂,走进大学校园指导组建戏曲社团等。

2、将戏曲传承发展融入旅游城市建设

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是新时代秦皇岛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深化全域旅游理念,推进“旅游+文化”融合,使地方戏曲进景区成为可能。当然,戏曲能否进景区、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以及如何使景区的戏曲IP与景区定位和内涵贴合从而发挥最大效益,还要不断挖掘现有的戏曲资源,比如评剧《孟姜女》与姜女庙,昌黎皮影戏与民俗节庆活动等。在这些优秀的地方戏曲与旅游景区、旅游节庆探寻关联、挖掘价值、实现效益的同時,也使其传承发展焕放光彩。

此外,秦皇岛是知名的避暑胜地,康养旅游业也在大力发展之中,每年来此度假休疗者众多,也不乏各行业的优秀人才,符合“候鸟人才”开发的一些特性,因此可研究借鉴海南的候鸟人才工程,建立避暑康养人才工作站,摸清暑期来秦的戏曲人才底数,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交流指导,打造“名家剧场”、“戏曲论坛”等品牌项目。

弘扬传统文化,守护华夏文明传承的精神家园,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是活的文化。在逐渐式微的当下,我们需要做的不应是只能将其放在博物馆里保护起来供后人瞻仰,也不该将其视为文旅发展、经济唱戏的陪衬。戏曲的传承需要我们去正视、参与、阐释和发展,才能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深层肌理有所认识、体会,才能汲取滋养,让我们的文化永葆青春,日新又新。过去几百年戏曲人代代传承,经历了不断地实践打磨,如今戏曲人才的培育还应循序渐进,筑牢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猜你喜欢

评剧院团剧种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