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中的地方红色文化呈现

2019-09-09周忠华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常德检索红色

摘 要 近年来兴起的微博、微信、QQ、彩信、飞信等新媒体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但地方红色文化在微传播中的呈现非常不理想。为此需要建立起红色文化资源库,要树立传播队伍的微思维,要提升话题的热议性,要掌握微媒体的话语权。

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 微传播 样态呈现 建议

基金项目: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常德红色文化微传播研究”(编号:CSP19YZ14)。

作者简介:周忠华,湖南文理学院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26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革命精神为底蕴的先进文化。而革命精神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中生成的宝贵财富,它不仅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辟了风光无限的红色江山。如此,但凡具有革命精神的文化,都应该纳入红色文化范围,不论是战争年代、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年代的。当然,红色文化需要代代传承。通过传承,让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中国的世界地位、人们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传承,让人民群众掌握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通过传承,让人民群众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而传承的前提条件是传播。没有文化的传播,哪来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播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总是受到特定媒介的影响,且“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的引起文化的变革” 。伴随微时代的来临,包括红色文化在内,所有文化的传播方式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革。近年来兴起的微博、微信、QQ、彩信、飞信等新媒体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本文以常德为剖析对象,探讨地方红色文化微传播问题。

一、常德红色文化的微媒呈现

(一)微博中的呈现

截止于2019年7月20日,笔者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414939条结果。进一步通过新浪微博高级搜索,按照地点“湖南常德”进行检索,仅检索到12条,其中包括“武陵区委政法委”“常德市国土资源储备中心”“新华小记者常德组委会”转发的非常德的信息4条。关于常德红色文化的微博传播,有“鼎城手机报”发布的《朱金平调研赵必振红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市湖湘文化交流协会深度讨论全方位挖掘赵必振的红色文化价值》《鼎城:拟定10月举办全国性“赵必振学术研讨会”》《市老促会来鼎城调研老区工作》《李忠杰来鼎城调研党史工作》,“津市广电”发布的《图书馆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红烨景区”发布的《红烨景区赵必振文化研究基地邀您观看大型纪录片<赵必振>》《红烨景区:赵必振文化研究基地》。从这非常有限的样本来看,微博账号特性呈现出博主的身份单一,均为机构,且粉丝数量和人气偏少,其中“鼎城手机报”为政府机构,共发布微博11693条,粉丝数3546个,关注数436个;“津市广电”也为政府机构,共发布微博1499条,粉丝数255个,关注数199个;“红烨景区”为企业机构,共发布微博7条,粉丝数56个,关注数22个。从发布形式来看,发布方式虽以图文信息为常态,但其他形式相对缺乏。视频、网页链接、长微博等形式是没有的。视频可以让受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官体验,而长微博和网页链接突破字数能够引导受众展开深度阅读。从发布内容来看,多以信息发布为主,缺乏有深度、有热度的议题,即便是传播赵必振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是意象内容过于单一,人物故事没能够得到深度展开。从互动情况来看,传播力有限,以上八篇博文的转评赞为零。总之,常德红色文化的微博传播缺乏深度:一是传播数量少,二是传播手法单,三是传播内容旧,四是传播议题冷,五是传播互动缺,六是传播关注低。

(二)微信中的呈现

截止于2019年7月20日,笔者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在微信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637公众号,有红色文化旅游的,有红色文化培训的,有红色文化研究的,有红色文化馆藏的,等等。再进一步检索“常德”,仅有“常德智慧党建”和“常德日报”涉及红色文化传播。由于它们是一个官方平台、媒体平台,涉及本土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少之又少,且仅有的内容也是纯粹地介绍,观点陈旧枯燥, 不能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推文。这两个公众号推送有关红色文化的文章时,往往是没有固定时间的,更新频率更是无规律,难以吸引读者们持续关注相应内容。在有红色文化重大宣传活动时,却又是一次多条,信息量大且庞杂,例如报道赵必振学术研讨会的信息很多,而传播赵必振译介思想、宣传赵必振本人的文章却少得可怜。再如常德纺机,红色企业的宣传在“常德智慧党建”和“常德日报”的报道只有“企业”而无“红色”。

(三)QQ中的呈现

截止于2019年7月20日,笔者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在QQ找群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08个群。进一步通过QQ高级搜索,按照地点“湖南常德”进行检索,仅检索到“历史文化协会”(湖南文理学院学生社团)和“红色故事会”(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历史文化协会”主要是组织大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以及参与各类讲座活动,目前有群成员110人;“红色故事会”主要是组织大学生讲述红色故事,目前群成员只有18人。通过社团负责人了解到,“历史文化协会”“红色故事会”这两个QQ群的话题多集中于日常交流、互通信息而已,鲜有涉及红色文化传播,名为红色QQ群,实为普通交流群。

二、红色文化需要有效对接新媒体

既然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中的实然状态不理想,那就需要采取起相应举措,这可以从下方面来讨论:

一是从客体来说,要建立起红色文化资源库。常德有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曲艺、红色歌曲及其蕴含的红色精神,可以把现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配以文字说明并归类,建立起常德红色文化数字化图谱资源库;可以搜集整理相关摄影、绘画或是诗词作品,也可以将诗词中的场景配以实物、图片、绘画等作品加以再现,还可以搜集整理纸质文献资源及已经出版的相关文献资料,建立起常德红色文化文献资源库。但“库”是死的,是静的,需要凭借相应的平台才能起死回生,转静为动。如此,推动资源库参观、互动平台建设和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成为必然。有了这两个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库才得以真正发挥传播、传承作用。

二是从主体来说,要树立传播队伍的微思维。从主管领导到具体宣传人员,都需要遵循微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树立红色文化传播的微思维,打破传统宣传思维模式,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方式向现代的平民化视角的转换,从单向度传播向交互式传播的转换。通过此两种转换,既可以提高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也可以提升受众对红色文化的阅读体验性,进而可以扩大红色文化在微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

三是从环体来说,要提升话题的热议性。红色文化往往承载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等宏大叙事,这些厚重的思想、宏大的主题如何通过过短小、灵活、精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式展现出来呢?那就需要引起人们对话题的热烈讨论。只有经过人们的热烈讨论,才可能彰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来。小切口、大主题的表现手法,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怀,人们乐于接受也深受启迪。

四是从介体来说,要掌握微媒体的话语权。微信、微博、QQ等微媒体,从技术属性这一层面上讲,它是无中心的公共话语空间,人们只见技术不见人;但从意识形态这一层面上讲,它是有话语主导权的公共话语空间,统治阶级只讲话语主导不管技术。其实,微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人们突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树立起无中心的中心主义思维。之所以强调“无中心”,是要求每一个微传播的参与者,“在实现自身中心化的同时要节制自己的中心化程度” ;之所以强调“有中心”,是要求每一个微传播的参与者成为微空间的自语者时,能够成为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维护者,而不是相反。

五是从实践来说,要善用推送技术。目前,随着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新闻、购物、视频、音乐、阅读APP都在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推送给信息,形成了为个人量身订制盛行的信息生态环境,在此环境中,人们都倾向于接受自己喜好的内容,与自己有相同偏好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形成了自我愉悦的信息茧房。微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隐性标签、基于受众所处的情境、基于受众的兴趣特点进行资源推荐。

注释: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周忠华.本土化践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度的根本路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4.

猜你喜欢

常德检索红色
红色是什么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红色在哪里?
美丽常德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追忆红色浪漫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