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协商民主与精准脱贫关系窥探

2019-09-09葛长鲜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制度化

摘 要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农村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方式,灵活利用其优势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机会,享受平等的权利,并促使农民提升参与积极性,为精准脱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脱贫攻坚视域背景入手,深入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农村协商民主对精准脱贫的保障内容,明确当前背景下农村协商与精准脱贫相互产生的影响与融合,以供参考。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农村协商民主 精准脱贫 制度化

作者简介:葛长鲜,中共宜宾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20

让每一位公民迈入全面小康是党做出的庄严政治承诺,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促使我国全面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处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时期,整体任务较重,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对当前扎实推进脱贫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充分发挥出农村协商民主的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脱贫攻坚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一、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协商民主对精准脱贫的时代意义

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协商民主建设相互融合,以脱贫攻坚为基础,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指导,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扶贫、精准帮扶,建立符合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决攻克现有的脱贫阻碍,以新时代发展需求为基础,创新农村协商形式,为我国新农村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充分调动民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全新的发展形势,发挥出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实际上,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开展需要以农村协商民主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借助于协商民主的力量促使脱贫攻坚转换新思路,逐渐向服务型发展,实现民主化建设,为农村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具体来说,农村协商民主对精准脱贫产生的时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来说,在精准脱贫过程中需要以农村协商民主制度为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满足当前民生发展的需求,呈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就要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是我国全面第一个百年目标截止时间,要保证日期截止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三个保障,实现精准的脱贫。农村协商民主的实现促使农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原有的灌输型转变为服务型,充分利用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化优势进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例如,农村协商民主的典型形式为“民主恳谈会”,在进行协商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事一议原则,合理进行协商民主,对相关的农村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正确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认知,准确对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事求是进行管理,凝聚多方面力量,拓宽扶贫手段,帮助农民逐渐走上致富的道路 。

其次,灵活应用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有助于现阶段的精准脱贫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农村发展。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理念,如土地改革、返乡创业、价值观的多元化、资源流动的双向化等,推动农村的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并逐渐扩展延伸,带动农村经济逐渐繁荣。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促使农村扩大了市场空间,逐渐成为经济繁荣的沃土。例如,土地改革三权分置的实现促使我国土地资源有序流转,保证农民具有土地承包权,为农村经济繁荣、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实现思想上的创新,引领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改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保证扶贫工作可以有效的适应农村新变化,构建全新的交流平台,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实现精准的脱贫 。

最后,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为现阶段的精准脱贫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消除深度贫困人口的创造性举措”为基础,为中国的全面小康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制定符合现阶段实际情况的发展方案,积极进行整体上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稳步推进中国精准扶贫工作,保证到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纵向维度进行完善,脱贫任务应加强执行力度,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当前的脱贫攻坚战赢得胜利。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创新,以现阶段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寻找到贫困的原因,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解决脱贫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出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势,实现新农村建设。例如,针对农村发展应积极进行实践,加快制度的落实与应用,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确保脱贫攻坚战呈现出压倒性优势,推动精准扶贫深化落实,分清主导关系,建立精准的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致富,适应时代发展 。

二、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协商民主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穿,开展义务教育,达到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基本医疗,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实现生病有医疗救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住房有保障,真正意义上实现脱贫,并在当前的背景下,注重脱贫工作的细化,不是阶段性脱贫,而是稳定性的脱贫,全面实现“两保障三不愁”,建立完善的长效脱贫机制,为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出贫困地区贫困人民的脱贫决心与信心,实现相互帮扶、相互促进,实行系统的全面管理,带动我国人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灵活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农村协商民主来保证农民的利益,帮助农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为参与者提供优质的平台,扩宽致富渠道,构建全新的发展模式,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 。

(一) 积极进行精准识别

在脱贫攻坚视域下,应积极进行精准的识别,主要的目的是对现阶段的困难群众进行识别,进而对其进行合理的精准帮扶,促使人们实现脱贫。但在该过程中,如何进行识别与怎样进行贫困程度识别是重点内容,也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理,以满足当前的需求,构建稳定和谐的农村。例如,在实践过程中,应明确精准识别的主体,并对精准识别的主体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程度分析其原因,合理进行帮扶对象审查,解决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相关工作稳定进行。以农村协商民主为基础,实现事情的共同商议,发表出各自的意见,探索出最合理的发展策略,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达成帮扶的共识,提升精准识别工作效率 。

(二) 合理进行精準帮扶

以精准识别工作为基础,明确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对帮扶主体进行合理的引导,形成系统性的工作计划,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长短期问题,体现出精准帮扶工作价值。例如,现阶段以协商民主为基础的“一事一议”形式,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实现了“一户一策”,促使贫困户自身激发出脱贫的信心,逐渐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融入能力。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推动农村地区思想革新,应用因地制宜的决策,培养贫困户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掌握一技之长,只有“授人以渔”才是长久之计,帮助农村实现稳步脱贫。明确现阶段市场经济性,促使当地经济繁荣,创造财富,帮助每一个帮扶对象设计出最合理的发展方案,提升整体的帮扶效果 。

(三) 有效进行精准管理

通过合理的精准管理,可以促使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提升,充分发挥出工作的价值。通过农村协商民主进行动态的管理,处理好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灵活借助其渠道平台进行信息管理,全面把握帮扶对象的医疗、消费、教育等信息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及时做好脱贫工作,实现精准脱贫。

三、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协商民主与精准脱贫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充分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势,从整体上进行完善,保证扶贫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良好。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到因地施策,进行农村协商民主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灵活利用其组织能力进行创新,高效处理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满足当前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协商机制,提升各主体的参与协商意识,完善现有的发展理念,共同建设各项扶贫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扶贫,加强协商民主监督,深化协商思想,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

首先,强化农村协商民主的渠道,做好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势,落实好各项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困难群众与党之间的联系,促使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将各项力量进行合理的整合,发挥出带头作用,做好脱贫工作的创新,处理好脱贫工作的短期与长期关系,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拉近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适应时代发展。

其次,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战,以现有的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出农村协商民主的优势,合理进行监督治理。不能只单一的注重经济效益,还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处理好贫困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将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促使经济稳定增长。

最后,激发出贫困人民的自信心,通过农民的精准支持带动相关工作开展,遵循国家脱贫总体方针,有效进行战略布局,实现地区的整体规划与统一。正确处理好脱贫与环境的关系,解决贫困地区的最基础医疗问题、温饱问题、教育问题,解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创精准脱贫的新局面,解决脱贫中存在的问题,层层进行推进,为工作注入全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小康 。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协商民主建设有效地促使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并进一步推进脱贫工作开展,解决贫困地区最基本的问题。在农村协商民主的基础上达成脱贫共识,并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积极解决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因人施策,汇聚各方的力量实现整体的发展,奔向全面小康。

注释:

黄君录.协商民主的地方治理模式及其内生机制——基于村民自治地方经验的四种模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4):69-77+158.

管文行,杨郁,刘彤.农村协商治理的实践基础与发展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4):71-76.

张立伟.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对策——基于全国7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分析[J].行政论坛,2019,26(3):44-50.

李百超,谢秋山.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协同演进及其创新发展[J].理论导刊,2019,13(3):45-51.

王国勤.乡村协商民主的系统化再造——以象山“村民说事”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8,10(12):26-34+155-156.

王磊.有事好商量  难事也不难——江苏省睢宁县政协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助力新农村建设[J].中国政协,2018,12(22):67-68.

王海洋.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优化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75-579.

李小红,段雪辉,牛世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与村民自治:冲击与回应[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5):110-115+143.

王恒.让协商成为一种习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新路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0(3):56-61.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