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09-09申月红
申月红
【摘 要】“项目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意识。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具体可以通过项目选择、项目生成、项目融合等方式,让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丰富写作素材,形成实践体验,交流个体感受,串联生命情感,在探求知识、感受生活的同时,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项目学习;实践思考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为学生量身定做“跳一跳够得着”的项目活动,能使习作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项目学习活动的精心组织,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其间。学生在“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的“学习场”中,不断体验、创造、对话和合作,感受知识和自我的力量。如此,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变得活跃、灵动,真正感受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从而从根本上让写作成为学习、生活的需要,成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一、项目选择:让习作的素材与当下的生活对接
对于“项目学习”的选题,王林发教授指出:要“强调探究的意义”“将学习置于真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下展开探究,比如参观、采访、实验、制作、展示、辩论、调查、歌舞、摄影等,要注意基于现实的资源”。可见,项目学习活动的选择,要最大可能地立足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引入丰富的现实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掘习作的“泉源”,为写作提供必要的准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选择。
(一)教材内容的延伸
教师应带领学生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结合课文内容有机地设计项目活动,点燃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热情。结合《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小小树叶,意趣多多”的项目活动,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采摘最感兴趣的叶子,并通过看一看、闻一闻、问一问、查一查、辨一辨的方式,从叶子的形状、构造、颜色、味道等方面进行探究,感受树叶与大自然的神奇,而后将探究得到的信息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专题活动的浓缩
浓缩的都是精华。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统一开展的“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选取“开口小、有意义”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围绕“科技节”,让学生以“桥”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实地察看各种各样的桥并通过摄影与素描等方式加以记录,还可以在教师与家长义工的指导下,学习桥梁搭建的有关知识,如桥的类型、桥的承重量的计算等,尝试学做桥的模型。最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浓缩成一份关于桥的知识小报。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去粗取精、巧抓关键的技巧。
(三)闲暇生活的展现
梁实秋先生讲,“闲暇处才是生活”。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该物品入手,渗透写作教学。如教师以“帽子”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神奇帽子,创意无限”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帽子,了解帽子文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装扮帽子,并把这个过程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最后不仅设计了独一无二的帽子,还圆满完成了写作任务,可谓一举两得。
二、项目生成:让个体的互动与团队的协作同步
成功的项目学习活动,离不开合理而有效的分组。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指出,“合作学习的教学是由每个个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意义链和关系链构成的”,同时他又强调,“如果不能让学生实现当下的学习、感受当下生活的快乐,那么将来的学习也不会幸福”。在项目学习活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对接生活,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个体的互动与团队的协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促进“习作内容的生成”,加快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转换。
(一)强调参与的全员性
不管是项目学习活动,还是习作教学,其主体与中心都是学生,参与活动绝不是哪几个或哪一部分学生的“特有待遇”。由于项目活动任务具有复杂性,即使是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也需要其他不同个性或有专长的同伴来协同完成任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合作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推动组内全体成员围绕项目主题积极地收集信息、探讨方案、获取知识,以此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进行写作时,学生也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组内互相点拨、共同启发,激发各自的写作激情。
(二)注重项目的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同时他也提出“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的理念。可见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实践,才能“调动学生多方面乃至全方位的心智与情感的力量”。学校开展的“桥”“茶”“树叶”等项目学习活动,都有较强的实践性。比如在“茶韵悠悠——六年级茶项目学习”这一学习活动中,有“走近:聆聽茶的故事”“漫溯:感受茶的韵味”“浸染:品味茶的芬香”“炫彩:展示学习成果”四个环节。不管是查找、演说茶的故事,学习泡茶的技艺,品味茶香,还是展示学习成果,参与活动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先自行进行实践,而后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凸显活动的开放性
项目学习活动不仅从教材走向生活,融课内与课外于一体,同时也将自然与社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家长义工的帮助下可以带学生走进水产养殖基地,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特种水产的养殖过程;可以让学生“重走长征路”、欣赏长征主题艺术、咏唱长征歌曲,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的英雄气概;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本地的地标建筑——“大金砖”,感受“鱼水一家”的装修理念、“舌尖上”的金砖文化、环保节能的低碳技术和高端智能的建筑特色等。
在实践性强、极具开放性的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涨,与教材、环境、生活产生互动和对话。这不仅让他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幸福感,还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写作材料。项目学习越深入,越能保证学生写作所需的材料的丰富性。自然便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的美好境界。
三、项目融合:让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体验相连
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我们对某种现象的指向总是暗示着生活中特定的爱好、定位或观察视角”“当一个人定位于一种现象时,便意味着他正满怀兴趣地接近这一体验”。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定位”。他们身体力行,通过实践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样的“经历”就是一种“深度学习”,可以有效打通“做”与“说”、“做”与“写”的壁垒,让学生在内心情感的驱动下,融合项目学习中独特的个人体验,自然而然地进行倾诉与表达。
(一)筛选活动信息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并在活动中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项目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围绕项目学习主题,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在项目学習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辨别并认真筛选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根据资料对项目主题研究的价值决定如何优化及取舍。这也是在教学生如何围绕习作主题甄别、筛选素材,以实现对写作材料的最大化运用。比如,教学有关“桥”项目的活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桥的类型以及古代能工巧匠建造桥梁的过程,从自己的“信息资料库”中寻找出最能表现古人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信息资料,并将这些资料用于表现“桥”的艺术魅力与建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习作的主题意识,从而掌握选材上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二)聚焦言语表达
儿童的习作与成人的文字特别是作家的作品有一定的区别。儿童的语言在幼稚中透显着真实与唯一,饱含生命的灵动与无限活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必须聚焦儿童的言语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写生命中的经历和感受。进行“风·树叶·大地”的项目习作教学时,一位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教室外的小操场与风进行“对话”。学生有的捧起满地的树叶,你扔给我,我扔给你,观察树叶从空中落下的姿势;有的倚着大树,小心翼翼地把耳朵贴在树干上,静静地听一听大树的声音;还有的干脆敞开了衣裳,让风把自己的衣裳吹起,把风儿装进衣服,带进教室……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再让学生试着编写童话。在学生的笔下,风有时温柔,有时凶狠;大树充满了慈爱与温情;小小的树叶是精灵;大地总显得博大和宽厚。而童话中的自己,是所有快乐的化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熟悉的童话体裁叙写风、树叶和大地之间的故事。他们视角新颖,感受独特,语言俏皮,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儿童特有的情趣。这样的言语表达属于儿童,也是他们成长中的最好印记。
(三)唤醒“写作经验”
学生习作的过程即言语生成的过程,也是从“意”到“言”的转换过程。影响或决定学生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生成与转换的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写作知识,包括词汇量、语法规则、文章结构和体裁等;二是内容知识,即学生日常积累和掌握的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相关的一般性知识。基于项目活动的习作教学,注重为学生进行这两类知识的储备提供必要的基础。在项目习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习作的主题和题材需要对记忆中言语生成的“知识”进行检索与配对,唤醒自身的“写作经验”,从而产生表达的冲动与欲望,实现表达的目标。如开展“小小风筝飞过童年”项目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想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前自己与风筝结下的“难忘情缘”:买风筝、做风筝或者是一次有趣的放风筝经历等。继而让学生结合项目学习活动中对“风筝文化”的了解、与风筝制作匠人的近距离接触,以及与伙伴、家长一起放风筝的经历,抓取让自己感受深刻的瞬间,再适时“嫁接”活动类习作的写法以及相关的写作知识,并启发学生积极“移入”以往写游玩性文章时积累的心得和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推动学生建立、更新和完善对应的作文图式,实现由“意”到“言”的转换,促进习作内容的生成。
综上所述,项目学习活动为小学习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探求知识、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内心书写参与活动的真实体验。这样的项目学习活动驱动学生“沉入”写作中,真正催发他们自觉与自愿写作,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 ——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勒温. 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林发.基于“项目学习”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涵、实践与反思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5]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丁义国.“经历”即教育[J].人民教育,2017(22).
[7]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8]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耿春龙,王冬娣,高霁岑,等.语文项目学习——为了学习的深度发生[J].小学语文,2015(6).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