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的策略
2019-09-09朱碧慧
朱碧慧
【摘 要】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因素,通过朗读体验、巧设情境、感知形象、放飞想象等方式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探寻美,汲取“美”的营养,发挥语言的功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语言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文本中凝练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强烈真挚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因素,通过朗读体验、巧设情境、放飞想象等方式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探寻美,汲取“美”的营养,提高审美情趣。
一、细读文本,学会感知美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美的存在,学会感知美。
(一)感知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语言文字的美,是最显见的审美内容。精美的文章总能打动人心。如朱自清的《匆匆》,文章开头用一组排比、一组追问,让人感觉时光飞逝,无声无息,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让读者感同身受。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除了拥有“飞、肥、归”句尾押韵的格律美外,还有“白、青、绿”等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二)感知想象引發的意境美
文本往往能够将读者的思维带入一个多维的空间,以文字勾勒出具体的“视觉”意境,展现特有的想象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这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一组排比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句中还结合运用了贴切的比喻,精彩的描写带来的是唯美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意境。
(三)感知文本蕴含的情感美
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书面语言有层次地表达出来,有的微言大义,有的直抒胸臆。琦君的《桂花雨》娓娓道来,蕴藏在阵阵桂花香中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将深沉的母爱定格在“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伯牙绝弦》则让俞伯牙、钟子期之间荡气回肠的知音之情流传千古。
二、聚焦学法,学会欣赏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提高审美情趣不是单纯地通过教师的教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把它寓于阅读过程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一)巧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教学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于语文学习和学生情感的陶冶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使教学语言简洁准确、富有感染力,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审美心境。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在组织学生研读小鸟和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时,教师饱含深情地进行引导:“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鸟儿满怀深情地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可是往日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不见了。为了找到好朋友,鸟儿可是历尽艰辛。你能用什么词来说说鸟儿找好朋友时的心情?”短短几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鸟儿寻找好朋友的情境中,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他们为小鸟着急,为小鸟忧伤。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情境。一般有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时,针对熊哥儿俩捡到奶酪却因为不知道怎么分而拌起嘴来的情节,教师组织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想象熊哥儿俩的对话,并代入角色,表演对话。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拌嘴”这个词。课堂教学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二)巧用朗读
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通过入情入境的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无不传递着美的音符,每篇都是美育的好素材。教师要指导好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成立体思维,受到美的熏陶。
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关注用笔精妙之处并朗读品味,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方法。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池中荷叶、荷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细节刻画很到位,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尤其句中“冒出来”一词的运用,生动传神,写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这样的词语,这样的句子,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诵,认真推敲,体会文中描写的景色美。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子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子参差,讲究错落美。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中体现俞伯牙和钟子期心意相通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个句子句式相似,读起来很有节奏美、音韵美,展示了知音之间真挚的情感美。在教学这类句子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多元拓展,学会探寻美
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落实到语言实践中。除了感知美、欣赏美,还要能通过语言表达寻找美,这才是真正完善的美育。
(一)感知形象,寻人格之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须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感知,发掘人物内在的心灵美、人格美,进而涵养性情,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时,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穷人的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穷人不穷”,让学生说说“穷人不穷”表现在哪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渔夫和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又如同册《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在学生抓住描写詹天佑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后,教师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放飞想象,寻未尽之美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拥有独特的写作手法,或一波三折,或欲言又止,或意犹未尽,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如果针对课文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适当补白,倾注自己的见解,那将是美的延伸。如《穷人》一文,课文中多处用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课文最后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已经睡在了自家的床上,他会怎么说?以后他们一家的生活会怎么样?学生针对文章“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语文教学也一样,只要留心,处处有美。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字中承载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发挥语言的功能,和学生一同受到美的熏陶。
(浙江省义乌市前店小学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