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9-09-09张洪波王玥李玥
张洪波 王玥 李玥
摘 要: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百舸争流的音乐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较为缓慢,确立民族声乐的“继承性”“传统性”观念尚不强烈。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牵动着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透过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专家学者应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和形成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内蒙古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154-03
一、民族声乐教育研究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作为56个民族之一,其存在和发展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2012年中国音乐学院主办共召开了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大会分别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和各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情况交流为主题,通过学校平台的交流引起各位专家的高度重视,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在所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蒙古族民族的音乐教育成果是显著的,主要以民族、美声、长调、流行、呼麦五大唱法共同构建多样性的声乐教学体系。在民族特色上,我院系的白红梅老师作为科尔沁民歌的传承人,在教学上民族特色与专业特色并重,致力于传承并保护科尔沁传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上,突出科尔沁民歌的演唱,传承科尔沁民歌的精髓,更好地理解科尔沁民歌的演唱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弘扬和发展科尔沁民歌,培养出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以传承和创新本民族声乐文化。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蒙古族声乐应用型人才是国际化的需求。在确立改革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赤峰学院音乐学院根据赤峰学院与蒙古国立大学、蒙古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签署的《合作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经赤峰学院招生委員会批准,从2014年起至今共合作招收联合培养了音乐学专业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和声乐、器乐研究方向的19名(毕业4名,在读15名)硕士研究生。学生经过在蒙古国立师范(教育)大学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毕业、就业方面占了很大的优势。在史论方面,学习内容更加的系统化,融入了很多蒙古国的音乐美学。专业技巧方面,学习与国内不同的演奏法与演唱技法。在社会实践方面,观看很多不同形式的音乐会,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方面的思维方式。项目促进了我国蒙古族民族声乐的发展,为我校蒙古族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赤峰学院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趋势。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大精神为主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知识素养,较为系统地掌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教学与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达到“五个一”工程的复合型、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和具有高水平音乐表演能力,能够从事专业音乐表演、群众文化组织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音乐专门人才。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2004年赤峰学院音乐系开始招收蒙语授课本科的学生,建校15年中共招收了近500名蒙语授课的学生。在民族声乐艺术教育过程中,民族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丰富,师资力量配备齐全。声乐教学全部用蒙语授课,在舞台教学实践方面,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思想,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融入赤峰,服务地方,以民族特色创建优势,以服务求支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音乐学院自2014年7月成功申报了自治区教育厅《音乐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立项课题后,5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作为工作重点。为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有效性,我们采取调查问卷、考察调研、教师座谈、交流听课等形式,调查了解用人单位,撰写了《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型为应用型人才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与用人单位需求,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A卷结论:被调查教师基本都同意也都喜欢赤峰学院每年4月份组织的一个月的音乐教师综合培训。希望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级别的学科培训,在培训方面教师们都比较希望多参与多组织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口头表达能力、课件制作、音乐资源整合、课外音乐活动指导、如何做好一堂课等,这些都具有实用性。
B卷结论:90%以上的学生很赞成学院由“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现在讲课方式比较枯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针对目前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百分百给予了肯定,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实践能力及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喜爱自己的专业。
C卷结论:学生视野和欣赏水平提升很高。在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把影响自己喜爱音乐的因素选择了媒介,并且喜爱的都是当今最流行的音乐。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和乐器掌握还是比较乐观的,如能认识五线谱比例高达85%左右,并且器乐进课堂比率也很高,这说明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极其注重音乐素养的教育及普及音乐知识的教育。
通过此次项目的改革与实践,建立起了“学业测评+实践测评+演出成果+道德素养+就业构想”五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考核方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指导成果+科研成果+导师成果”五位一体的教师综合评价方式;实施院级监管、教研室负责、教师到位、学生跟踪、记录考评等教学管理方式。这些新型的方式,在试行中调动了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合理化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真正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了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工作,音乐学院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达到“五个一”工程标准:能唱一首歌;能跳一支舞;能弹首曲(器乐或钢琴);能指挥一首合唱作品;能上一堂音乐课。
音乐课教学应本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在课堂上把每个学生的嗓音特点与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唱水平得到提高,我们采用的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美声唱法+蒙古族长调、美声唱法+蒙古族短调等唱法的融合,曲目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和舞台实践能力,针对美声的艺术歌曲、咏叹调、民族唱法中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古曲等曲目广泛地涉猎和演唱,同时采用美声民族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原有的蒙古族的传统唱法有了更新更大的突破。
三、赤峰学院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一)ISEC教学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现有获得ISEC教学资质的教师26人,所有ISEC教师都将他们的ISEC理念用于普通本科教学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践行国际课程教学理念,以严谨的态度执行课堂教学程序,积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丰富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不断调整。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被动式的学习只会降低学习效率和消耗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须尽力自主开发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自觉承担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并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二)阶段性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课堂采用国际ISEC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带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导力量,促进学生自觉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在任课教师的引领下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教学课堂模式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小组课是集体课有益的补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模式从教室转换到舞台,让学生不断积累舞台经验,为学生走向更大的舞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行月考制度。学生每学期每月都进行考试,月考制度是对学生每月的学习进行有效检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月考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积分制模式的推行。积分制模式包括出勤15%,微信视频作业35%(视频作业分A B C D的打分标准),月考成绩50%,最后的平均成绩就是学生本月的最后考试成绩。
阶段性的教学模式,相对以试卷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而言,阶段性的教学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关注学习过程,二是重视非预期结果。学生的学习方式或过程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其本身就是学习结果的主要内容。阶段性的教学模式既是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办法,也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学习评價方式。
(三)舞台艺术实践
舞台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平时表演机会少,上台容易紧张,所以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展舞台教学,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积累经验培养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音乐会,是音乐学院学生诸多毕业设计活动之一,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音乐会将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赤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修订)》制定本实施办法。经过2016年—2019年4届的改革与尝试,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迈出了一大步。
音乐学院多次举办教师音乐会、各类技能大赛、教学汇报演出、下乡慰问演出,多次参加赤峰市政府、机关、企业、部队等大型庆典活动和各类活动。2008年—2011年音乐学院共承办了市级大型演出十余场。在全国性的各类演唱比赛中,音乐学院学生多次获金、银、铜奖,还有部分学生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014届毕业生傲日其愣,获得“星光大道”2017年度总冠军,并直通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近3年舞台实践艺术成果,在声乐演唱方面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有72人,获得自治区级省级奖项的有28人。在舞台实践上,一方面可以锻炼演唱者的感情投入,根据曲风变化,把握声音的力度、演唱音色节奏等,另一方面,舞台实践可以使演唱者深入了解作品,提高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高度及艺术修养。由此可见,舞台实践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赤峰学院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
民族声乐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其他音乐流派的影响,逐渐冷落本民族歌曲,发展民族音乐不应该脱离本民族音乐母体的文化趋势以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发展特性。
(二)缺乏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准确定位
以蒙古族音乐为例,蒙古族学生授课方式应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授课,发展以民族特色为主体的音乐,如长调短调呼麦,让蒙古族的音乐走出内蒙古,走出国门,精确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三)缺乏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理论的融合
我国民族声乐的表演方式较为单一,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我们应把民族声乐与美声、西洋歌剧、流行音乐等元素相融合,让民族声乐文化多元化发展。
(四)缺乏蒙古族本民族专业性的教材
同时也缺乏对民族声乐学生的专业性教学,要发展民族声乐,就要有让蒙古族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声乐教材,并且要收录蒙古族历久弥新的民歌,让学生可以系统性专业性地学习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中的重要财富。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牵动着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透过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专家学者应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和形成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内蒙古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布和.内蒙古地区高校蒙语声乐教学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肖黎聲.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新时代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中发展.2017年第六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3〕张秉东.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650-651).
〔4〕吉娅娜.浅谈蒙古族民歌与美声唱法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李姝.声乐美学视角下的科尔沁蒙古族民歌[J].通俗歌曲,2014,(06):16-1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Abstract: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culture. In the current 100-year-old music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culture is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and "traditionality"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not yet strong. Taking Chifeng College, located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their solutions. By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education in Chifeng College of Music,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so a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Excellent national vocal music talen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National Vocal Music;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