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传统武术技击属性污名化现象
2019-09-09杨昊平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而如今一些武术家的行为在在网络上饱受争议,武术其技击属性也遭受到一定污名,文章对网络上对武术技击属性的质疑,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武学、社会学视角予以分析,阐述武术技击属性被污名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传统武术 污名化 污名
如今污名概念在精神疾病,生理缺陷,社会文化等领域都有出现。污名逐渐成为承受污名者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構建。
武术经历历朝历代的发展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技击属性也成为武术发展的本质属性。在网络等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戏剧化的武术约战,让中国传统武术当前的诸多问题暴露在人们视野之中,武术的许多负面新闻借助这些平台传播,以致诸多武术家在网络上饱受争议,网民们在种种动机的驱使下对武术的技击属性予以污名。
1 传统武术技击属性污名化现象及影响
污名化的过程是一类人将一个负面标签施加给另一类人,并使其污名的过程,前者我们称为施加污名者(stigmatizer),后者我们称为承受污名者(stigmatizedperson)。[1.2]
2017-2018年度媒体反复报道了诸多武术事件,引发人们对武术的格外关注。以“徐,丁,雷事件”为代表,在网络上引起不少“唇枪舌剑”的争辩。MMA爱好者徐晓冬私下约战太极拳“大师”魏雷,咏春拳“大师”丁浩,在诸多媒体报道的文章及视频资料上看出徐晓冬以较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这一结果引发诸多武术家与网民的争论。抛开比赛规则是否合理的问题,徐晓冬打假本为净化武术界的一届好事却因其一些言辞激烈,引发武术界对其不满。
一边是假武术家的“胡作非为”惹得传统武术与国际武技MMA约战,屡战屡败后导致舆论一边倒的现象产生。网络上诸多并不了解武术、武技却又偏激的人开始归为一类人群,在舆论媒体的引导下开始对武术大师和传统武术产生“贴标签”的行为。
另一边是诸多真武术家力挺传统武术,产生愿以身约战等过激言行,使自己“引火上身”。网络上诸多网友对武术家的言行“评头道足”和“煽风点火”,祈求早日见到大师们的传统武术与以徐晓冬为代表的MMA技击术的再次较量。
但在此之后,始终未能再见到真正的传统武术大师与徐晓冬进行比试,而网络上却传播着更多的虚假的武术视频,传统武术“不能打”的标签不但没有摘除,反倒成为施加污名者的一种思维定势,不断地将传统武术与“技击”,“实战”脱离,产生隔离,以至人们对武术产生越来越多的偏见。
2 解读武术技击属性被污名化的原因
2.1 从污名研究理论阐释
从认知角度看,许多人没有真正了解传统武术,对传统武术并没有亲身实践,直觉体悟与学习理论的过程,更多停留在网络媒体为炒作被夸大,夸张后不真实的武术。对于真正的传统武术没有一个具体概念,更多的是依靠抽象的思维以及已有的样例信息而产生的,即更多的是依靠所看见,听闻的信息再凭借主观意识的加工对传统武术贴上“标签”。
从动机上看,Tajfel认为人们对积极的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污名产生的根源。个体通过对内群体的偏好和对外群体的污名使内群体获得积极的区分性。[3]人们把传统武术的技击和MMA等其他技击术区分开,使自己能从外群体脱离,融入到内群体的环境中,通过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满足自己的自尊需要。
从进化与功能的角度说看,污名的形成是因为他可以解决一些适应性问题,例如当大多数人对A事物都很喜欢,此时部分人会为了更好的融人到群体中去,会对A事物所构成竞争的B事物进行贬低以及“贴标签”等行为。污名是人类最初为了生存,繁衍后代以及群体发展中常见且重要的手段。进一步的解释认为,污名的行为可以提高自尊,降低施加污名者的焦虑程度,减少其所感受到的威胁感,提高其影响力等。
从系统与制度上看,传统武术的技击属性被污名不是一个人,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受当前网络环境与当前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所受教育程度,以及武术自身发展等方面共同影响的。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律又予以一定约束,网络便成为其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一个平台,通过对发展并不完善的传统武术“贴标签”,网络暴力等一些行为,让一些网民感觉到一时的愉悦心情。
2.2 在社会学视角下分析传统武术技击属性被污名化的原因
戈夫曼最早提JJ污名概念,他认为因为个体或是群体具有社会所不期望产生的某种特质,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4.5]污名是社会对某一群体,某一类人贴上负面的、贬抑性的、侮辱性的“标签”。人们在观看了一些浮夸的武术格斗和表演后,不同社会时期的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网络等媒体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愿意相信武术确实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在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下,人们认知观念改变,开始对这些浮夸的表演产生怀疑,愤怒,抵制的情绪。在网络等媒体的舆论煽动下,将传统武术与其他现代竞技格斗类项目区分开,使其产生隔离。当区分感越发明显,通过舆论引导,两个被隔离开的群体在网络上争论也愈演愈烈,通过贬低, “贴标签”,一个群体可以通过歧视等行为增强对另一群体的控制感,同时可以提高这一群体的自尊与优越感。
在当前社会,许多道德观念都在不断转型,改变。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受重视的程度下降,新道德规范未建立成形,导致在一些事情上遵守道德标准的人没有得到当即的利益,反而是不道德的人获利。人们通过一些言论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而这种方式普遍存在后必然会出现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件,由于人们普遍更乐意接受自己乐于接受的事情,则会导致这一事件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群体,群体之间互相争论,“贴标签”,产生一方对另一方的污名。
2.3 在心理学视角下分析传统武术技击属性被污名化的原因
污名化的产生的心理成因与施加污名者当时面对网络舆论的从众心理特征有关,当网民隶属于某个网络群体时,个体便会依据群体中共同行动来行事。[6]当网络上某一群体所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时,个体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会白觉遵守群体所形成的规范,这种规范往往是由个体心理所白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实际的,明文规定的规则。这种自我形成的规则会让个体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们成为群体压力,这种群体压力下,个体不仅会放弃与群体相反的意见,而其对于其他与个体所在群体相反的言论产生一种明显且激烈的反对態度。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于生理,安全这些的低层次需要,更多的偏向于高层次白尊与白我实现的需要。在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少数人的需要可以被满足,更多人便将能满足白己需要的环境转移到网络。网络上通过虚拟的身份可以弥补一些人因受到现实生活约束而无法满足的想法和逃避现实所带来的种种不愉快的体验。一方面,通过个体有意识的发表夸张的,情绪化的言论博取浏览,从而获得关注与认可。随着对这种关注与认可的的渴望越多,网络群体对其批评越少,从而会降低个体的道德标准,发表更多的贬低性言论。另一方面,在网络上人们普遍都使用着虚拟身份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所发表言行不像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周围人监督,一些情绪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得以宣泄,并且不影响白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随着情绪宣泄过程的增多,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表达白我,更多的去追求情绪宣泄所带来的快感,以至于会出现宣泄失控,产生的恶劣的,不负责的言论越来越多,“第二白我”由此出现。[7]
不负责的心理特征与娱乐化心理特征,导致污名化现象产生。污名化的过程是一类人将一个负面标签施加给另一类人并使其污名的过程,这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一方面会给参与者带来一种即使出现问题,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也是极少的感觉,人云亦云,法不责众,导致人们在参与污名时的责任心大大降低。[8]另一方面,正是群体性的行为导致个体对白身特征的感知下降,也就导致去个性化的现象。在这种“随大流”的群体行为下,人们跟多的关注到的是自己的情绪是否能宣泄,通过“随大流”的过程能否让白己获得快感,能否获得短暂愉悦且舒爽的心情,而一旦满足这些条件便会强化人们“贴标签”及污名化的行为。
2.4 武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技击属性被污名化的原因
2.4.1“不实武术”的出现与传播
个体越轨特征产生于个体的“异常”表现与群体的“正常”表现出现的差异。一方面,一些功力造假,商业运作造假的“不实武术”进入人们眼帘,以噱头博人眼球,使这些“不实武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既迎合了人们“猎奇”的心态,又满足了这些“假大师”的欲望,通过哗众取宠引得人们对“不实武术”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于武术关注程度不够,全面的武术,优秀的武术没能普遍进入大众视野,反倒是更多关注于这些“不实武术”,导致人们对武术的认知产生局限。
2.4.2“真武术”发展至今的缺失
目前传统武术在发展与传承上遇到了一些瓶颈,在武术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传统武术最根本核心的技击属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全中国接练习过武术的人不占少数,但真正了解武术能将武术融入进自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人们所接触到的武术更多是一种避技击不谈,广播操式的武术,对武术的学习只停留于其所展现的动作,缺少对其所蕴含技击意义的理解,缺少对拳理文化,武术精神的认识,缺少对武术的感悟。不可否定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功夫巨匠,武学大家,这跟当时历史背景以及科技、文化、制度等水平相关,在如今热武器盛行,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相对完善的时代下传统技击术的发展与传承必然不如以前。马文国曾说:“我们在武术上永远超不过古人,因为你缺乏时代背景,所以注定无法超越,此时,你只能肃然起敬,甚至虔诚卑微的去传承。”传统武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9]
如今大多数学习传统武术的人中,大多数都不再会再向古人一样整天都耗费大量的精力潜心修炼,而更多的注重所学到成果,既可以展示的东西,基本功还尚未打扎实便开始学习套路,练拳练脚。往往忽视了体能、手法、步法等基本功的训练。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的儿子在教授徒弟的过程中,都会先让徒弟长期练习跑步,加强体能,再教授拳法。
古人练习传统武术是非常讲究实战意义的,而并非是为了纯粹的表演与演出才学习,套路化的传统武术让更多人不能直接去了解其中的技击含义,也让更多练习者过多的去钻研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对其技击要点的练习,很多练习传统武术的人一辈子都不打一次沙袋,这是传统武术在当前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技击异化现象。传统武术发展至今不仅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实战,甚至远离了格斗。
2.4.3传统武术与国际现代其他武技差异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技击术进行过不少擂台比赛,在各自的比赛规则下各有胜负。中国传统武术与MMA这类技击术还是有很大区别,从起源发展看,起源于不同地域,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练习人种也有一定差异,造就出不同风格的武技,一个是受尚文轻武、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思想影响,逐渐淡化技击术,从而选择多元化和谐发展;而另一种则是更多的选择追求释放自我与本我的欲望,追求挑战,追求突破自己,通过战胜对手获得满足感,从而选择完善规则,场地设施有助于个人更好的展现实力。[10]
因此,可以直观的看出两种武技出诸多不同。首先体现在训练方法上不同,以MMA为代表的诸多国际其他武技上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了身体素质训练,格斗技巧训练以及实战训练,目的在于在擂台上战胜对手。而传统武术则是注重踢腿,拉筋,站桩等基本功的练习,以及以套路为主的学习,在部分动作学习过程中会夹杂着实战式的训练,但并不是主要学习目的。
其次技术特点的不同。传统武术各门各派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相生相克,推崇出奇制胜颇具特色,其中不乏有一击致命致敌的动作,如踢裆,插眼,反关节等动作在当前社会并不适用,也有违现代竞技体育精神。以MMA为代表的武技更强调周身发力,以简单实用的拳、腿、摔等方法,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实战切磋,没有传统武术般复杂,更注重功法与战术的运用。
最后竞技规则上的不同,传统武术当前的竞技形式还是以套路演练和推手为主,套路演练则更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其他相应传统武术并未制定出可大面积推广的竞技模式与比赛规则。以MMA为代表的武技,大多遵循着国际通用规则,在赛场上所用技术在规则的约束下大大降低了对对手生命造成的伤害,同时也能很好的展现出各个拳手的技术风格,实际能力,比赛更公平公正。
2.4.4武术异化现象导致尚武精神的缺失
尚武精神是历代武术家追求武术所崇尚的一种精神【11】,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传统儒学文化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人们“重文轻武”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尚武精神的认识更多停留于表面,甚至对武术文化产生一种偏见。春秋时期当兵并非一件低贱的事情,诸多贵族子弟积极习武入伍。而到了宋代往后,儒家思想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思想,对“武”的偏见也越发浓厚,随处可见。元代“禁刀令”,清代“闭关锁国”,乃至现代体育课不受学校重视都成为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阻碍,都加剧了异化的武术产生,诸多武术活动都只能秘密进行,武术精神难以深入人心。【12,13】
3 为武术正名的建议及措施
3.1 从施加污名者与污名过程分析为武术正名的可行性措施
3.1.1建立完善社会法律,道德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道德体系,社会规范建立尚不完善,我们应当完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建立,减少虚假信息,不实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增强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承受污名的群体。
3.1.2网络等媒介的完善
对武术技击属性污名化的这些行为更多的出现在网络上,轻则发表不正当言论有伤风化,重则会形成网络暴力。我国当前法律对网络暴力的约束较少,人们在网络中更可以无拘无束的表露本我。首先,相关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网民的言论予以一定的约束。其次,进一步完善网络上的道德建设。对一些网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增强技术监控,净化网络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上一些过激言论予以适当控制,加强网络用户互相监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14]
3.1.3纠正施加污名者的认知偏差与从众心理
从污名化的产生看,人们对同一事物认知程度的不同易产生偏见偏见,偏见易形成污名化现象。而这些有偏见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其他群众的盲目跟风会强化污名化的效应。因此,我们要纠正施加污名者的认知偏差。
首先公众人物,公众人物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应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当作为公众人物或是一类群体的领头人物时,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一些过激言论带来如盲目跟风,伤害个体等不好的影响。
其次,发起体育文化,武术文化的再启蒙。武术文化再启蒙就是要推崇“理性崇拜”。要敢于认识,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启蒙。[15]换句话说,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努力让施加污名者辨证,理性的去看待问题,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施加污名者不能“人云亦云”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更不能产生“听风就是雨”这种盲目的非理性的认识。
最后,积极完善个人人格,合理宣泄情绪,释放压力。人格是泛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他人对自已做出的评价和议论,都是对自身人格的映射。《论语》中有句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网络环境下都应该努力去学习周围人的优点,通过树立榜样,建立目标,培养自尊自爱,学会坚持与保持开放的思想都可以帮助自己完善个人人格。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败,现实压力等种种不愉快的体验,面对这些挫折,以及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应当利用合理的方式去宣泄,而非通过污名行为或网络暴力行为,来发泄情绪,提升自己的最尊。可以在休闲之余与好友,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有氧运动来宣泄情感,平时的健康生活也可以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心境。
3 2 从承受污名者分析为武术正名的可行性措施
3.2.1加深对武术的认识
为传统武术正名就要依靠每一个武术家,每一个武术爱好者学习到真正的,优秀的,有底蕴的传统武术。学习传统武术不能只停留于“广播操式”的学习,而要去深入了解到每一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技击意义,学习其拳理文化,感悟其中的武术精神,体会其文化内涵。通过自身长久而努力的练习体悟传统武术,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应对未来的种种挑战。[16]
3.2.2多种宣传方式结合,提升武术的影响力
当前人们对武术的推广的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当前社会下很多人接触到的武术是残缺的,不完整,不全面的。武术可以利用媒体的宣传提升自身影响力。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来改善武术传播的问题。运用舆论的方式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行为,使受众按照正确的路线、方针、规章以及公序良俗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17]
开展商业比赛或者拍摄真实的武术影视资料,结合媒体宣传,普及武术文化,从而的提高武术受众。通过舆论的宣传,科普武术拳理,技理展现出武术真实的一面。宣扬武术的尚武精神,武术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要突出武术在文化领域的作用,让武术形成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3.2.3传统武术实战技击技能现代化创新
我们要根据传统武术实战技击发展的实际状况并学习其他优秀的体育项目的精髓。面对繁多的传统武术及其技击属性的发展我们要取其精髓,弃其糟糠。对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武术,实战技击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创编更简单、易学、易练、易推广的对抗项目,在全国民间武术运动会进行演练与实战比赛。””
4 结語
当前武术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面向更多受众,有更多表现形式,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却也有许多本源的东西被我们所遗漏。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施加污名者群体不和谐的言论,减少其贴标签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传承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也要取其精髓,弃其糟糠,将最真实,最完整的武术传播给大众,发扬传统武术实战技术,使其技击属性能更好的在现实社会中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Link B.G.,Phelan J.C.Conceptualizing Stigma[J]AnnualReview of Sociology, 2001(27):363385
[2]管健.污名:研究现状与静态一动态模型构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4):80-84
[3]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26-134.
[4]Goffman E.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identity.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1963:1- 10.
[5]王晴鋒.正常的越轨者:戈夫曼论污名[J].河北学刊,2018(02):188-194.
[6]赵星,赵菡清.网络暴力犯罪及其心理成因[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02):109-113.
[7]李挺,李海瑞.网络暴力行为背后的个体心理动因[J].发展,2010(04):100.
[8]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01):1-5.
[9]庞海帆,曹庆华,葛奇,等.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实战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8(06):19-21.
[10]路云亭.武术真伪辨:对2017-2018年度武术危机事件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8(05):2532,46.
[11]杨敢峰.武术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J].武术研究,2017(12):1821.
[12]路云亭.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J].武术研究,2017(09):1-6,9.
[13]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2008(10)92-95
[14]李采薇.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86.
[1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杨昊平.浅谈如何武化大学生活[J].武术研究,2019(03):95-97.
[17]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18]庞海帆,曹庆华,葛奇,薛贝贝,张云飞,王甜,杨薇.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实战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8(0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