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由粤剧《紫钗记》试析戏曲创作手法

2019-09-09谢纳新

赢未来 2019年4期
关键词:粤剧

谢纳新

摘要:作为我国明代戏剧学家汤显祖的作品《紫钗记》创作于南京时期。在叙事结构上,其按照唐代小说家蒋防的《霍小玉传》,完整了显示了小说中独特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将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精神进行了渲染,也是当代粤剧中传颂的经典佳话。在戏曲创作风格方面,粤剧创新了再造了“情感之上”的汤显祖戏剧风格,也被称之为“临川四梦”的开局之作。本文结合粤剧《紫钗记》中独特的戏曲创作艺术和风格,将霍小玉和李益之间的情感全面彰显,最终实现了粤剧传神以及经典的创作。

关键词:粤剧;紫钗记;戏曲创作

一、故事情节分析

《紫钗记》诞生于中国的16世纪(明代),是著名戏剧作家汤显祖 的“四

梦”开篇之作。其整个创作情节基于唐代小说家蒋防的《霍小玉传》,讴歌了封建历史社会下,不屈强权,真爱之上的爱情故事。其主要情节如下。

在元宵佳节,花灯会上,才子李益遇上了才貌双全的佳人霍小玉,两人一见如故,互表真心,两人并以霍小玉留下的紫钗作为定情信物。李益在友人帮助下,对霍小玉求亲。没料到因为李益的才艺被卢太尉女燕贞所感,向与其连为连理。嫉妒小玉和李益之事,太尉在李益高中之时,肆意报复将其派往边疆。让一对鸳鸯情侣各自天涯。李益的远去,让小玉的生活每况日下,只好将紫钗变卖。太尉散布谣言怂恿李益解除婚约,污秽小玉。在太尉的威逼利诱下,差点让小玉死于棍棒下,黄衫客最终相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拾钗”这一段,笔者以李益在霍府门前徘徊时偶然而又必然地拾到霍小玉遗落的紫玉钗为始,到两人初次见面后,小玉含羞进府将李益独留门外为止。在该段中,无论人物的出场顺序与组合,形象塑造与刻画,还是感情的发展与控制都是看似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但实则暗潮汹涌,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的设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巧妙安排,展示了剧作家在谋篇布局上的过人才华。

明显的,在此段落群中,李益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式主要人物,霍小玉则是被表现对象,是这场戏真正的主角,而丫鬟浣纱则起了穿针引线的调节与联系作用。虽然浣纱是配角,但这个角色在这场戏中是不可缺少的,她的存在点掇得角色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声有色、妙趣横生,而少了她剧情就会呆滞凝泄,转折生硬。

霍小玉遗落紫钗,自是会让贴身丫鬟浣纱前去寻找,如果跳过浣纱,安排霍小玉直接出场,于理不合,也使得李益、霍小玉二人的初次相见显得突兀与缺少铺垫。而在浣纱对待李益的态度的设计上,浣纱是漫不经心与傲慢的。她是霍小玉的贴身丫鬟,丈着小姐名声加上年轻气盛难免有些傲气,根本就没把眼前那不知名的书生放在眼里。她对李益的怠慢,使得两人的关系在这一小节中是对立的,就有了矛盾与冲突,而这正是产生波澜与戏剧性的前提。果然,面对浣纱的无礼,李益虽然表面上一笑而过并未计较,但并不妨碍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与之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小小的捉弄了她一番,还一脸的一本正经煞有介事。怎样,是不是也被李益此处展现的这种虽是一幅翩翩公子像,但一点也不迂腐呆板,倒是幽默风趣得紧的性格逗乐了呢?可惜浣纱还在自以为占上风的时候就已经浑然不觉地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她的被支开也是李益为了创造与霍小玉单独见面机会的一石二鸟之记。

二、紫钗记的粤剧艺术创作特色

紫钗记是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的名作,整篇戏剧作品立意深远,故事跌宕起伏,结构匠心独运,在粤剧表达方面,其有着丰富的词曲内涵,也被称之为现代粤剧中的扛鼎之作。在戏剧艺术表达方面,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立意方面

明代作家汤显祖是外国戏剧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其创作的戏剧作品不光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寓意,在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其还结合了特殊的背景以及人物特色。在粤剧立意方面,其主要是结合“剑合钗圆”等将悲剧转换为戏剧,让内部人物角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结合《紫钗记》的情感分析,其对于鸳鸯蝴蝶的情感表达不多,多是以人物角色身份以及社会现象作为依托,李益和霍小玉的感情故事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同深受,其重要方面还是集中在立意方面。悲剧和喜剧的转换,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以及封建社会的思考。为观赏者带来了更加深刻和感人的艺术情感体验。

从立意方面也可以看出。戏曲的立意高度决定了其创作作品的内涵和深度。若没有体现文章的内涵和深度,整个故事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都是事件,没能够实现故事以及内容之间的完美接洽,让戏曲故事变成泛泛而谈,缺乏深度,难以让人从中启发,得到感悟。可见,在戏曲文化中,立意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髓,故事是肌肉,是拉升观众情感和思维的作用力。二者合而为一,为创作现代化粤剧奠定了基础。而《紫钗记》正是融合了二者特点,才让整个戏剧文学中任务变得丰满,感人。对比分析,若缺乏立意深度,整篇戏剧文学作品的处理就会显得牵强附会,陈词滥调。没有内涵和深度。

(二)粤剧情节分析

经过戏曲文化的熏陶,紫钗记在演绎主角感情以及其生活经历时候,措施结合历史背景以及群众心理进行修改。在整个艺术创作层面,二者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平凡情感的流露,还涉及到了人物之间以及权利、社会背景之间的争夺。所有的故事情节在爱情以及故事渲染中,都突出了人物形象和封建建设之间的关系。李益和霍小玉之间的悲情故事,在强权豪夺以及趋炎附势的显露下,变得更加深刻让人同情,在粤剧情节演绎中,:阳关折柳以及后期的紫钗誓盟等方面都体现了卢太尉以及李益之间的爱恨纠缠。在爱侣鸳鸯劳燕分飞的背景下,一双爱人最后分隔两地,仗势欺人的卢太尉,让霍小玉相思成病,让一丝情感差点化为冤魂。在粤剧创新方面,其在情节上依旧继承了汤显祖戏剧文学的“终成眷属”,爱情思想,与其悲观,不如希望。毕竟观众都希望从粤剧中获得思想情感的解脱,并改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认识。

(三)道具分析

《紫钗记》中,贯穿于整個粤剧的核心道具就是“紫钗”,其名字来源于霍小玉的紫钗,双主角因为紫钗定情,且也是因为卢太尉从中作梗,以紫钗说事,让李益和霍小玉情断的重要道具,也符合其中特殊的人物设定以及情节需求,可见,这类以物品为依托的道具设计方式,往往依照核心事物作为关键,类似的粤剧有《刘志远相会白兔记》等,特殊的人物、时间节点以及道具也是其的亮点。

在粤剧改变过程中,其中将典卖环节进行了处理,霍小玉典卖紫钗虽然和崔允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千金散尽买紫钗”的行为,也道出了其为生活所迫,也是符合人物生活设定的。可见,分析粤剧戏剧中紫钗作为核心道具的使用,其在安排时间和理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若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情节线,就会让霍小玉的行为产生误解,在崔允明三年的扶持下,霍小玉变卖紫钗,若没有进行精细化处理,会让人误解崔允明和小玉之间的特殊关系,在缺乏情节铺垫下,就会造成误解。让观众对其中人物性格形成错误认知。

三、对粤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戏剧中,韦夏卿和崔允明都是男主角李益的好友,二者人物都有特色。首

先,崔允明是落第秀才,郁郁不得志。李益前往边疆后,小玉也本着兄嫂的态度常年资助穷秀才。在小玉的严重,崔允明是一个落魄但是有傲骨的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小玉的仗义疏财以及眼界。正是因为角色的鲜明,贫苦秀才本着报恩以及敬仰的视觉来认识小玉。可见,在整个过程中,崔都没有被太尉的威逼利诱所撼动,坚持小玉和 李益之间的伉俪之情。这一点上,也表露出来文人特有的侠风傲骨以及忠诚意识。也是粤剧角色中所塑造的理想文人形象。

与之对比的韦夏卿是一个过渡角色,其没有在整个情节线上有大波动,他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保证李益以及崔允明之间的友谊。让整个粤剧变得生动而真实性。也是李益和崔允明关系的一个对比角色。在整个粤剧创作中,作者对整个角色进行了层次化的梳理,不光是太尉辛辣,强词夺理的蛮横还是到后面文人相助,黄衫客的出面,都在心灵山以及视觉上震撼着所有的观众。

以上可知,在塑造粤剧戏剧人物时候,避免人物枯燥性,要做到不落窠臼,让每个人都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实现千人一面的艺术创作,且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中,一定要做到层次分明,让戏剧人物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让人物丰满,栩栩如生,在所有的创作过渡中,也要保证一定的对比形象以及褒貶态度。也正是所谓的以坏人的坏来存托好人的好。这种独特的艺术构造方式,也让戏剧文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化。

四、结语

以上可知,作为现代粤剧的典范,《紫钗记》的创作过程结合了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背景以及观众审美需求。可谓是一长饕餮盛宴。这也对现代风袖粤剧戏剧以及提升创作人员灵感思路奠定了基础。笔者结合相关经验,对《紫钗记》创作过程以及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人文艺术内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创新粤剧,加强对其赏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写时. 汤显祖《紫钗记》成年考[J]. 学术月刊, 1984(1):63-64.

[2]刘梅兰. 《紫钗记》的送别空间书写与情感抒发[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01):152-162.

[3]肖倩芸. 浅析改编赣剧《还魂记》与《紫钗记》的音乐特色[J]. 艺术科技, 2018, 31(11):127+131.

[4]刘梅兰. 《紫钗记》地理空间书写举隅——以“陇西”为例[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7(05):24-32.

[5]郭宇. 《紫钗记》文本的舞台阐释——以上海昆剧团《紫钗记》导演读解为例[J]. 戏曲艺术, 2017(03):55-61.

[6]霍跃红, 邓亚丽. “三维”转换方法论下汪榕培英译《紫钗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 2017(02):53-57.

[7]郭宇. 《紫钗记》文本中的唐代文化辨析[J]. 上海戏剧, 2017(9):32-36.

[8]华霞. 从《霍小玉传》到《紫钗记》李益形象变迁[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5):25-26.

[9]邱雪惠. 从唐传奇《霍小玉传》到《紫钗记》人物形象的变化[J]. 艺海, 2017(8):5-7.

猜你喜欢

粤剧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传·创:“后申遗”时代粤剧的现状剖析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