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力
2019-09-09池忆濛
池忆濛
自我与他人往往被看作水与火,互不相容,是自私与无私最能淋漓极致体现的载体。殊不知,如同一个圆形轨道,在相悖而驰的起点,总有能相遇的终点。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便是如此,看似是对立实则正负相似的作用力,实则共同推动价值的实现。
满足个人需求,是脚踏实地,是奉献他人的必要前提。
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大众的个人需求,共同追求物質与精神的双重实现。这种追求,不只是局限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个人物质等生存资料,更重要的是乱世浮尘中个体的自我心理洗涤。
“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蒋勋在他的书中提到了人格独立性之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我们若是足够独立,或许能如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于无人问津之荒野静品一份安宁;或许能如赤壁之下的苏轼,于洞箫声中尽享天人合一。正是这种独处,让梭罗的哲学思想登上巅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这种自我的满足,让苏东坡行走在西湖桥堤之上,造福千万百姓。我们固然无法摆脱人间的各种羁绊,或家庭,或事业,可当苦难降临,我们唯有与自己对话,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面对现实。
满足社会需求,是仰望星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结果。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很少。而有些人却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给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添上自己绚烂的一笔。在实现自我价值时,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满足社会所需,为世界创造了价值。钱学森突破了重重困难回国,放弃优渥的待遇,为祖国的原子弹和导弹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蕾莎修女毕生以博爱之精神,为穷人殚精竭虑,谋求福祉,使他们感到了尊重、关怀和爱;老子超然物外,遵循自然之道,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他人所需,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生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变得圆融、通透、纯粹。
诚然如此,他人之需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的退让与满足。只有当共享与帮助是积极向上,不违背伦理法规的,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那些“哥们义气”是算不上的,梁山好汉的“匪气”也是不作数的。所谓成人之美,其最终目的是自我与他人相互促进,相互满足,让个人与社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这个世界是个人需求和他人共享的世界,我们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将共享全部放弃,相反,应借力发力,用共享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刚起步时百废待兴,充分吸收借鉴了他国的共享资源,并在发展后期向自主开发、独自创新高歌猛进,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一带一路也是共享经济走向世界的明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蓬勃发展的代言与象征。
歌德曾言:“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个体与社会永不分离,在奉献和被需要中,只有找准生命的原点和方向,我们才会追逐梦想,朝着太阳的方向进发,实现自我,做到“但得希望无限好,何须惆怅至黄昏”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