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劏房”感受香港民生问题
2019-09-09王聪黎巧毅崔天也
本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王聪 黎巧毅 崔天也
9月7日,香港湾仔道一“劏房”发生火灾致1死7伤,事件再次令“劏房”这一具有香港地区特色的住房模式成为焦点。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几次走访香港的“劏房”社区,走进当地居民家中,切身感受到在这座国际大都市光鲜亮丽的背后,确实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劏房”失火引安全问题关注
所谓“劏房”,即“分间楼宇单位”,又名房中房,是一种具有香港特色的房屋形式。“劏”在粤语中有“剖开”的意思,“劏房”即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分成多个更小的住房单位,然后将这些更小的单位进行出售或出租。
由于“劏房”多数都未经申请便私自改建,甚至将承重墙拆去,或将地台升高以铺设排水系统,令楼宇结构出现安全问题。此外,由于一个单元房内有多个房间,同屋人数多于建筑物预设量,通道较窄,也容易导致消防问题。
2011年6月,土瓜湾马头围道一栋54年楼龄的大楼曾改建大量“劏房”,结果在一场大火中4死19伤。同年11月,花园街排档发生火灾,大火蔓延多幢楼,造成9死34伤,其后发现“劏房”封锁了后楼梯影响逃生。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湾仔道一“劏房”发生火灾,导致1死7伤。据香港东方日报网报道,截至8日早,两名男子依然伤势严重。港媒称,起火房间为一间约50平米的单元房,该房屋被分成3个“劏房”。虽然起火原因目前待进一步调查,但位于中间的房间火势较猛,现场有大量杂物,火灾时曾产生大量浓烟。
灶台紧挨马桶,居民心里苦
“劏房”虽然便宜,但从安全和舒适度等方面,居民是有苦说不出。8日,《环球时报》记者前往位于九龙红磡土瓜湾的一个社区采访。这里的楼十分老旧,在香港被称为唐楼。建筑大概有五六层,楼下是商铺,楼上住人,没有电梯,居住条件非常差。
记者走进几户人家,其中一户房屋里住了一对夫妻。房间虽然整理得很干净,但是面积目测仅有5-6平方米,厨房、灶台和马桶几乎挨着,更没有能坐下的位置。“没有窗户,空气也不好,要憋死人了。”
在楼下,记者遇到一位50多岁的男子。该男子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土瓜湾的“劏房”社区附近开了一个摩托车店铺。遇到记者后,他主动上来说话,言辞犀利,情绪较激动,看得出来心里有不少气。记者了解到,这位先生主要是对政府拆除唐楼、改建高楼计划生气。他认为,如果唐楼改建了,他这样的租户也拿不到很多补偿金,新房太贵住不起。“他们要赶我们走,我们应该去哪住。”
特区政府努力解决
记者走访“劏房”时,一位旅游界人士表示,香港住这样房屋的人有上百万。《环球时报》记者暂时无法求证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但能感受到香港的住房问题确实非常突出,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年轻工薪阶层也难以摆脱这一问题。
记者采访了一名年轻的金融界人士罗先生。他和妻子算是条件不错,在市区较好地段租了一间开间。虽然大楼整体很干净,管理得非常好,公共设施也很齐全,但罗先生大约30平方米的房间内还是非常拥挤。夫妇二人对目前的生活还算满意,但是也表示压力不小。罗先生目前背负包括20万港元学生贷款、10万元用于婚礼的贷款、每月1.8万元的房租,这些开销要占去二人每月收入近一半。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很多人都反对暴力,也有人对“年轻人心里有气”表示理解。他们说,如果不解决这些香港民众的切实问题,即使暴力得到控制,也很难平复民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本周提出四项措施,试图开启对话,解决这些“深层次”社会问题。不过解决过程阻碍重重,主要是因反对派的无理拒绝以及各方复杂的利益交割。比如在九龙红磡区唐楼,政府早已计划拆除,改建却一直推动不了,除了反对派阻拦之外,也有一些不愿意搬走的住户。
8日上午,记者再次乘车到土瓜湾“劏房”社区发现,附近一众店铺大多未营业,人烟寥寥,与不久前同一时段所看到的景象大有不同。是否由于周日休息,所以店铺不营业呢?对于这个问题,一家便利店店员摇头否认。店员指着关门的店铺说,政府要拆除附近的楼,很多家店铺门口都贴了市区重建局贴的告示。一位食品加工店的老板把记者当成租客,好心劝阻不要来附近租房,“要拆迁,已经没什么房可租了”。
时隔没几天,土瓜湾的“劏房”社区就发生不小变化,令人颇感意外。虽不知这样的迹象是否意味着政府能顺利对社区进行改造,但记者从这些“劏房”中走出、来到主干道上时,看到了来来往往的人流和一家营业中装潢美观的麦当劳,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