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疗效

2019-09-09刘沛余良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髓内钢板切口

刘沛 余良艳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的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发达,现阶段,切开复位外固定、内固定等都成为四肢创伤骨折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然而由于缺乏营养、术后康复和治疗方式的原因,有些患者会有骨不连的情况发生,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康复效果大打折扣[1]。关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这种状况,通常以植入物内固定进行治疗[2]。这时候,植入物的选择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问题。一般常见的内固定方式有带锁髓内钉固定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等,为了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更加重视研究其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疗效展开了探讨,如下为具体总结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 年5 月—2018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70 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35 例)以及对照组(35 例)。对照组中患者男性20 例,女15例,年龄在31 岁至68 岁,平均年龄为(50.21±2.24)岁;观察组中患者男性19 例,女16 例,年龄在32 岁至69 岁,平均年龄为(51.33±2.51)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诊断标准,均为直接暴力伤所致,经X 线或CT 检查确诊;自愿加入者;无其他心肾等严重疾病。

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所致骨不连;有手术禁忌者;不配合治疗者;存在相关心肾等严重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钛合金为材料的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体位,通过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将原手术位置作切口,并逐层分离,尽可能对切口进行控制,保证骨不连位置刚好暴露,使创伤降低,但也要保证将原本的内固定物去除[3]。仔细观察切口,将断端死骨和纤维坏死组织清除,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采取解剖复位,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对钢板进行选择并置入,对钢板长度、骨缺损大小进行观察,通常而言上下两端各超过4 枚的螺钉即可,根据需求进行螺钉的增减[4],为避免断端受到异物刺激,固定过程中要防止过骨折线。之后进行植骨和加压螺旋的操作,然后逐层关闭,并将切口缝合。观察组患者接受带锁髓内钉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接受麻醉后,将大腿外侧15 cm 处作切口,逐层将股外侧肌及阔筋膜剥离[5],保证病变部位露出,然后剥离骨不连骨膜,对其端进行修复操作,产生横断面和梯形截面,通过骨刀凿除处理硬化骨质,以扩髓器予以扩髓,将大转子的定点位置作为进针点,从进针点将髂骨置入骨不连端,处理复位之后采取髓内钉固定,然后逐层将切口缝合[6]。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术中输血量和手术时间等手术情况及下床活动时间、骨痂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等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其中以Fernandez-esteve 评分[7]标准评判骨痂评分,分为0~3 分,分数越高代表骨痂越好。对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和术后感染进行观察[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以及康复指标情况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关节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以及复发率情况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虽然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有许多的治疗方案,能够让其更快康复,然而有的患者会有骨不连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术后3 个月没有形成骨痂,9 个月关节没有愈合[9]。导致术后骨不连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为常见的影响原因是不适当应力,这会造成骨折端的血供血流受到阻碍,从而使术后难以愈合[10]。假如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那么可能出现由于间隙变宽而导致骨折不良对位,使愈合受到影响,另外,术后愈合还可能出现骨死亡、骨溶解等造成无菌性感染。除此外,使用几乎或者患者营养水平较低都是危害的因素。在患者确诊后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主要通过植骨治疗和骨折端处理治疗,从而让患者更快的恢复。植骨治疗大多数选择人工合成骨、异体骨和自体骨,最常用的为自体骨。在实施骨折端处理的过程中,要观察有没有髓腔闭锁、瘢痕假关节等形成趋势,密切观察病变部位,从而及时的处理患者彼时的情况,加快康复[11]。带锁髓内钉固定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等方式都属于内固定治疗,其中生理应力作用、弹性固定等是带锁髓内钉固定方式的优点,使用后能促进形成骨痂,且股骨中线的固定位置能避免骨折旋转和移位。有关文献表明,内层70%皮质骨折管可能会受到髓内钉扩髓方式影响而受损,但骨膜和外层70%不会被影响,从而使患者康复更加快速。除此外,固定稳定性高、手术范围不大、创伤较小等都是髓内钉固定方式的优点,它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而加压钢板的操作简单且所需工具少,然而缺点是出血多、创伤大,并且固定选择骨折端外侧,使弯曲应力大,随着时间,渐渐地加压钢板作用降低,长期以来可能出现断裂导致第二次骨折,该固定方式使以加压肌肉作用于骨折端,可能导致骨折愈合慢,有较多缺点[12-13]。然而不管是带锁髓内钉固定还是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都要督促患者早日采取被动功能锻炼,并注意抗凝剂的应用,如低分子肝素钠和抗生素等,从而确保安全的手术治疗,并促进术后恢复。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以及康复指标情况()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以及康复指标情况()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以及复发率情况(n,%)

总而言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疗效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的避免出现感染,并且能够帮助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髓内钢板切口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钢板组装式屏蔽体的关键技术浅析
基于B7A接口的钢板立体仓库控制系统设计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