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
——谈小学中高年段环境描写的迁移仿创

2019-09-09林华烨

关键词:景物内心环境

林华烨

(浙江省宁海县城中小学)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有云:“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其含义,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都要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触景生情,形成景语。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情与景,相融相生,相辅相成。

如何让小学中高年段的孩子借助巧妙的环境描写,有效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呢?

一、开头渲染,进入情境

许多学生写文章开头总写不好,或是记叙平淡,或是无从下笔。一旦涉及主题型文章,他们总喜欢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现学现用”那些作文引导语。这样一来,十有八九,开头都是“戴帽子”般的“引言式”开头,写者缺乏内心触动,阅者如嚼白蜡,是作文开头的大忌。而如果引导学生尝试着以环境描写开头,不仅能很快地切入作文主题事件中,还能很好地渲染氛围,吸引读者进入情境。

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以“诱惑”为主题的文章:生活中,你会遇到许多诱惑。好玩的游戏、喷香的烤肉串、冬日的暖被窝……面对诱惑,是躲藏、逃避,还是勇敢地面对?请写一写成长路上与诱惑抗争的故事。

先出示两则开头范例:

天已经亮了,照得整个房间亮堂堂的,风呼呼地吹着,犹如刀子一般刮在人们脸上,窗户也被刮得“哐哐”作响。挤着一隙窗缝,风如调皮的孩子一般钻进来,吹着我的脸,我只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像只刺猬似的把身体缩成一团。(陈欣辉《被窝,再见》)

夜晚,窗外万籁俱寂。我躺在床上,肚子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唤声。楼下,浓郁的方便面的香味直钻入我的鼻孔,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鲍俊希《对诱惑说“bye”》)

以上两段开头,第一段写冬日的早晨,外边的冷,被窝的暖,加以鲜明的对比,为下文暖被窝的诱惑做铺垫,也为作者内心的矛盾挣扎埋下伏笔,更突显要在这样寒冷的冬日,挣脱这样温暖舒适的被窝的诱惑,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能唤醒读者的生活经历,引发共鸣;第二段,夜晚的静寂,腹中的饥饿,方便面浓郁香味的诱惑,一瞬间就将我们带入这样一个饥肠辘辘、面香诱人的生活现场,语言简洁干练,入题快速有效。

像这样,我们在引导学生尝试用环境描写作开头时,要鼓励学生善于用简明的语言描绘一个场景,或者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者是现实中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把读者的专注力直接引入富有画面感、现场感的语境中。

二、环境烘托,突显情感

情随景生,景随情移。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一个人在相同的心情影响下,即使看到不同的景物,也会有相同的感觉。那是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大脑会指挥眼睛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因此,有“借环境衬托心境”之说,用具体形象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内心的感受,从而达到渲染的作用。

1.景中寓情

我们都知道,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景物,其形状、光泽、声响、色彩、态势等特征却是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描写景物的关键在于抓住景物的特征,增添描写的感染力,以便更有力地突显人物的心境。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一语段的描写:“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作者借对爬山虎这一景致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把黄昏时的爬山虎比喻成一片浓浓的湖水,来传达自己心湖泛起的微澜,借爬山虎的虎虎有生气,来表达自己对叶老渊博的学识、海纳百川的气度的由衷敬佩之情。

在品赏之后,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平台,可以借连线的方式进行情境演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请把下列左边的事情和右边的风景连线,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学生试练:100分!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欢乐的浪花。我双手高举起那张试卷,手舞足蹈地欢呼:“哦,我终于考到满分啦!”窗外,阳光明媚,太阳把金灿灿的光芒洒给大地,连路边的大树都显得格外有精神。树叶儿在风中摇摆,好像在为我快乐舞蹈;鸟儿在空中欢叫,好像在为我歌唱……

这一语段,借“树叶儿在风中摇摆,好像在为我快乐舞蹈”“鸟儿在空中欢叫,好像在为我歌唱”,突显作者内心的兴奋。同样的,被罚跑的沮丧,傍晚回家一个人的凄清,和好朋友闹翻后内心的愤怒,都可以借助相应的环境来烘托。

当然,除了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与人物的心理有相似之处外,也可以用美好的事物来衬托哀愁,或者以萧瑟的环境来反衬内心的温暖等。如:窗外,风呼呼地刮着,滴水成冰,但是,我的心里却温暖如春……

像这样,写景时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有层次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寄托了人的情感,突显了人物内在的心情。

2.景随情迁

环境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和心理活动。在描写景物或环境时,抓住特征,挖掘出景物独具特色的地方进行描写,会让人物的性格特点变得更加鲜明突出。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过的课文中景随情迁的环境描写片段分块呈现。

片段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

片段二:“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

片段三:“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

片段一,通过对暴雨山洪的描写,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灾难来时的紧张气氛,反衬了老支书的威严、冷静。

片段二,是对海上风暴及穷苦渔家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屋外的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温暖舒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衬托女主人桑娜的勤劳能干,也暗示渔夫在恶劣的环境下出海打鱼的危险,从而侧面反映了渔夫一家人生活的贫困,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片段三,借助宫殿式的房子—总理—简陋的办公条件的鲜明对比,突显周总理生活简朴、一心为民的伟大人格。

在品析、积累这些语段之后,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引领学生选取特殊的环境,以彰显人物的品质,突显主题。为拓展学生思路,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发散思维。

如,要体现交警的尽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这样的思维导图。(图1)

图1 《尽职的交警》思维导图

像这样,教师出示主题, 引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发散练习, 以一事物为切入口、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然后选择适当的环境描写,并抓住这一条主轴,通过联想,继续生发开去,从而写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章。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之后,学生在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或者写人的文章时,自然而然地会拓宽思维,除了写情节之外,也会选择借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加以烘托,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3.情景交融

很多时候,人物的心境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选择融合在景物之中,但应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色调应与人物的心境一致。

例如,在渗透此法时,教师可以分块呈现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引领学生品析、积累。

“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也变得浑浊,寒冷的风刺骨地扑打在人心上。豆大的泪水从我眼眶中流落,心中的泪也像断了线的珍珠散落一地。”(天冷——心冷)

“整个城市笼罩在阴湿的雨里,灰蒙蒙的天空,迟迟见不着阳光,让人感到莫名的沮丧,常常走在街上就有一种落泪的冲动。”(下雨——落泪)

“月光淡淡的,冷冷的,周围一片沉寂,只有树叶‘沙沙’的声响。我抚摩着院子里那棵裂开树皮的老树,想象着它曾经历了那些风刀霜剑的岁月,仿佛感受到了它内心喑哑的疼痛。夜深了,不远处隐隐传来一阵犬吠,灵魂亦随之震颤。”(“冷冷”的月光——伤心、难过)

这样,在点拨写法、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再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经历,结合例文中所体现的心理感受,想一想:能否借用或迁移运用来表达当时的内心活动?然后鼓励学生试写喜怒哀惧等情景交融的语段。

三、呼应点题,深化主题

古人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如果把好的开头比作“爆竹”,简洁明了,迅速入题,那么好的结尾则有如“撞钟”,回味悠远。为避免结尾处“画蛇添足”式的啰唆繁复、“空喊口号”式的大煞风景、“拖泥带水”式的不肯收尾,“环境描写”式的结尾能对主题起到烘托突出的作用,是一种不错的结尾方式。

如《风雨之后是彩虹》的结尾:窗外,雨一直绵绵地下个不停,但是雨丝似乎温柔了许多,天空也逐渐明亮起来。西边的山头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是的,“风雨之后是彩虹”,我的心头霎时洒满了阳光……

这一收尾,以美景衬托经过这场思想感情的雨水清洗之后,我心头的轻松愉悦,以及收获的心灵的启迪感悟,富有意境,富有深意,而又干净有力。当然,景物的描写不能游离主题,不能太过随性随意,而应努力“写风写雨无虚设”,即要让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与文章的主题有一定联系,呼应点题,深化主题。

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将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巧妙地融合,以不同方式表现。这样,孩子们的笔下,方能呈现出“景到好处情更浓”“人物形象更立体”“物我两忘互交融”的和谐景象,方能呈现“凤头精美入题快”“猪肚丰富内涵深”“豹尾有力意蕴远”,方能让他们徜徉于文学海洋,享受文似泉涌的快意人生。

猜你喜欢

景物内心环境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一块生锈的铁
写好家乡的景物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