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调料”,让数学活动更有味道
——对于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几点思考
2019-09-09吴云敏
吴云敏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开发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课程可以丰富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我们尝试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入数学课堂,使学生由已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领域,通过已知的知识来探求未知的知识。这样,数学课堂既可以关注到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赋予数学活动的知识支持,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探寻数学的本质,达到数学与多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一、加点“语文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成语典故是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的凝聚,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学生对故事尤为喜爱。因此我们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将形象逼真的成语典故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全神贯注的倾听中引发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以《加法交换律》为例,教师可以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引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宋国一位老人狙公养了一群猴子,每天给猴子八颗橡子,早上四颗,晚上也四颗。后来由于养的猴子太多而家财匮乏, 狙公就改成每天早上给猴子橡子三颗,晚上四颗。猴子很生气,便和狙公讨价还价。于是狙公就改成了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结果猴子听了早上橡子的数量没有改变,欣然答应了。学生们听了故事都感到很好笑,笑猴子太笨了,并从中提出疑问:3加4与4加3不是一样的结果吗?这里蕴含着什么数学定律呢?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并动手验证,从大量的数据证明中得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学生提炼出了本课知识的重点——加法交换律,并能在头脑中牢固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模型。
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本课需要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环节中“转化思想”的运用至关重要,通过转化,可以把较难解决的问题变成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课堂上直接给学生讲述“转化思想”,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给学生讲述了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时期,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好奇地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是并没有适合称大象的秤。就在大臣们束手无策时,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妙计: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舷上沿着水面划出一个标记,然后牵大象上岸,再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这种石头换大象的称重法,蕴含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很快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富有“语文味”的故事教学,学生在听中思,思中悟,悟中辩,辩中证,证中得,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数学活动的主人。
二、加点“科学味”,赋予探究活动拐杖
数学和科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知识可以为数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拐杖,撑起整个的数学探究活动。以《营养午餐》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校今天提供的午餐符合营养标准吗?你能搭配出几种合格的午餐菜肴?”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在学生讨论时,遇到困难,由于他们缺乏科学配餐的知识,遇到了困难,于是教师适时引入科学课程中的健康饮食金字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关健康饮食的科学知识。在健康饮食金字塔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搭配出了午餐菜肴,还设计出了一天的食谱、一星期的食谱。在搭配时,学生不仅运用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的知识,为了健康成长,我们的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学生设计的配餐方案
再以《24时计时法》一课为例,引入科学“太阳钟”的知识,并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钟。在认识太阳钟和制作太阳钟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时”的概念及“天”和“时”的关系,并感受到了时间的长短,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科学知识成为数学活动的依据,保证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数学教学转变为数学教育,数学课堂更具人文情怀。
学生用自制的太阳钟测时间
三、加点“艺术味”,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数学以其抽象性和精确性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艺术则是以其感性的一面陶冶人的气质和性格。在教学中,将美术、音乐学科的知识融入数学课堂,发挥美术、音乐活动直观艺术表现的作用,学生对数学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得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活动经验的目的。
以《美丽的对称》一课为例,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美丽的轴对称图片:脸谱、剪纸、建筑等,当学生对这些艺术之美发出惊叹时,教师追问:这些艺术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呢?从而揭示课题。进而安排“对印图形”的美术创作,让学生把颜料直接涂在纸张上,然后对折压一压,打开添点色,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就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对印创作,孩子们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认识了对称轴,也就是对印的纸张折痕所在的直线。就在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动手对印创作——对比对印图案这样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学生建立了轴对称的数学模型,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对数学产生美感、亲近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对印作品
再以《重复的奥妙》一课为例,课前教师拍摄了一段打击乐器演奏的视频,其间引入了音乐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和节奏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他们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男女排列的规律、乐器排列的规律、声音的规律、节奏的规律等。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打击乐器创造有规律的节奏,并记录下来。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以组长为编导,组员配合,顺次演奏小乐器。就这样学生们在欣赏、发现、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重复规律的奥妙。有了艺术学科知识的融入,课堂教学变成多样化、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广阔的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自由地驰骋,积累的活动经验更加丰富而绚丽。
四、加点“科技味”,助力发现数学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的Flash、Office、Coreldraw、几何画板、会声会影等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以将数学知识技能的重难点高效地直观化,通过多媒体刺激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大量多样的图像动画信息、文字表格信息、人机互动游戏等,揭示数学活动中所蕴含着的规律和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体悟数学的本质。
以《轴对称(二)》一课为例,教师让学生以“画”的方式来进一步研究轴对称的特性。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运用电脑软件的画笔在电子方格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再观察教师推送给学生的一组轴对称图案,运过电脑连线、数格子、数据分析等工具寻找轴对称图案的共同点,进而发现轴对称的特性。在最后的运用环节,让学生在电子方格纸上运用“拖拽”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学生运用电脑所提供的几何图形素材进行轴对称图案的艺术创作,并渗透“单形体对称”和“多形体对称”的相关概念。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学生在创作、比较、欣赏中一步一步地找到轴对称的数学本质,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
再以《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让学生在Excel表格中直接完成统计表,并根据对话框的提示,选择统计图的类型,设置统计图的各项信息,迅速地绘制出各种统计图,进而对多种统计图的优劣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真正揭示统计背后的数学本质。学生惊叹于信息技术的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折线统计图》校本教材
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课程中,我们将各学科的知识作为“调味品”加入数学课堂,打通了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数学活动更有趣、更丰富,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本质,发展思维,进而促使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更多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