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儒家的“救心”与“救世”
2019-09-09张恒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恒
冯达文近照。(苏婧文 / 摄)
儒学的根基在于情感
儒家是由孔子所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那儒家价值观是如何形成并传承发展下来的?
冯达文: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虽历经挫折、长时间分裂之后仍绵延至今的国家,其余的一些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甚至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都已经不复当年或至不复存在了。何以如此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使中国在每次分裂之后迎来的是更加繁荣和昌盛。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古典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动荡的时间长达400 多年。在这个时期,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发源地也都在发生动荡,中西方文化在探寻如何救心与救世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以古希腊为代表,苏格拉底说“德性即知识”,认为要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道德,可称为理性主义模式。第二种是以古中东古印度为代表开启的宗教信仰模式,依汉斯·昆所说,其中中东地区是先知型信仰,先知作为中介来沟通人与神的关系;而印度则是神秘型信仰,个人通过神秘体验来与神沟通获得救赎。第三种则是中国开启的“智慧”型,所谓“智慧”是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进而得出汉唐时期的“宇宙论”及宋明时期的“心性论”。
孔孟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把人的救心与救世诉诸于“情感”,如孔子所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在,不远游”等这种亲亲之情随处可见。孟子认为人天然具有良知良能,具有善的本性,这种善不仅仅体现在亲情之间,同时也体现在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人都有四心,恻隐之心是同情关爱他人,羞恶之心是检讨自我,辞让之心面向老弱群体,是非之心分判对错。这四心生而有之,人皆有之。人要成为圣贤并非难事,对己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捷径。推诸于公共社会建构则为“发乎情而止乎礼”,推诸于君王则要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因为人在本性上是善的,因之,人成为圣贤有内在必然性,而人之为恶,乃是后天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致。
无疑,孔孟儒学是从人皆有之的自然情感中找到救心救世的力量和信心,从而建构起道德理想与提升人生境界。
从比较文明看儒学的独特性
:与同时期的其他古典文明相比,孔孟儒学具有什么独特性呢?
冯达文教授在贵阳孔学堂做讲座。(苏婧文 / 摄)
冯达文:通过与其它古典文明的比较,可以看到孔孟儒学独特性。古希腊圣贤通过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去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有它的难处,因为有知识不一定有道德。古中东古印度圣贤热望通过宗教信仰救心救世也有它的难点,难点之一就是它有很强的族群性,其次是宗教讲求彼岸性,还有就是宗教信仰强调神的实存性和与神相遇的偶然性,这些问题使它难以回应各种挑战。而中国传统儒家从人世间的情感生活出发,立足于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不管是什么种族和持何种信仰,都有其天然的人伦关系和亲情,这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建构,不需要很多说明,凭着这份情感,我们可以走出自我,走向他人。所以儒家立足于人最原本的情感,建立起它的救心救世方案,就有它非常独特的价值。可以说,儒家思想是建构未来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系。
孔孟儒学对国民性的影响
:如何看待孔孟儒学对国民性的影响?
冯达文:孔孟儒学是从世间日常情感来引申价值体系的。回到世间,体现有理性;立足于情感,又属于价值信仰。可以说,孔孟儒学是在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一个体系。这一体系同时也铸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信仰经过理性的洗礼而不会走向极端,理性有信仰价值的守护又不会过分地往下坠落,这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看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从来不会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就去征服别人或者发动战争。可见,中国的国民性是理性的。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人是讲情感的,讲求内在的融合,情感是民族间的粘合剂,正是由于不同宗族的融合而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华民族。
怎样评价儒学从宇宙论走向信仰
:董仲舒的儒学历来多受非议。那么,您怎样看待孔孟儒学向宇宙论的延伸呢?
冯达文:上面说过,孔孟创立的儒学是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一个体系。荀子、朱熹等人将儒学的理性方面进行了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信仰的一面则主要为董仲舒借宇宙论拓展的。所谓宇宙论,就是以元气、阴阳、四时、五行等观念来说明宇宙生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本来属于在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因为人类的生成长养都离不开自然世界,故天然地对自然世界及其变迁节律就有一种敬畏感恩之情。董仲舒是从这种敬畏感恩之情,引伸出价值追求,也导出近乎宗教性的信仰的。儒学在封建社会被意识形态化而作争权夺利的工具时,无疑应予批判。但作为社会性与民间性信仰,它以敬畏感恩之情引领人们守护自然,也极有意义。如果说,孔子、孟子致力于激励人的亲爱之心使人们回归社群,那么道家和董仲舒辈以敬畏与感恩之情让人们回归自然,同样都可以成为新世纪普世性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