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2019-09-08韩一丹
韩一丹
“我宣布:通过。”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手中的小槌子敲了下去,“咚”一声,一锤定音。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14时42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代表全票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加上此次一同被列入世遗的“江苏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正名立身 世界认同
一面五星红旗在申遗现场徐徐展开,在场的中国人全体起立鼓掌、热泪相拥,世界各国代表纷纷送上诚挚的祝贺。5330页申遗文本,此刻化为了一条鲜艳的横幅——“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这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深藏着83年来,从施昕更开始、牟永抗、王明达等四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的卓绝奉献。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代表中国政府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一件令全体中国人民喜悦和振奋的事情。
从1994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到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为这场大考已經整整准备了25年,凝结着几代人的努力。杭州代表团团长、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大会上,面向全世界发出了杭州声音:“感谢大家对杭州的信任和厚爱。申遗成功意味着崇高荣誉,更代表了重大责任。我们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把这一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看似淡定却眼含热泪:“虽然良渚古城项目没有太大悬念,但此刻这么多国家的代表认可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我很骄傲,有种为国争光的感觉!”这个西北汉子从1986年参与反山发掘到如今,在杭州良渚一呆就是34年,见证了这一奇迹的复兴。他的同事考古研究员王宁远,曾用遥感手段从一张卫星图片中发现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中的低坝系统,此刻他也难掩心中波澜:“何其幸也,与有荣焉!”
神奇的北纬30度,诞生了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今天,良渚和这些文明一起站立,如此神圣而伟大。
当晚,刘斌在日记中写下一首小诗:
“夕阳照耀着巴库古城
我与深夜中的良渚相互守望
良渚之名正被全世界颂扬
相同的时刻不一样的时光
良渚 阿塞拜疆
五千年我们同在。”
文明见证 典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情况,曾多次批示指示。他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良渚遗址调研时,了解到“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市德清县6家石矿关停困难”后,次日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这6家石矿被关停。
习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挖掘、保护良渚文化的意义,深刻认识到其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价值。他指出:“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良渚古城遗址?
时光倒回至1936年,施昕更先生首先对良渚遗址进行了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并著录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这是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发端。
上世纪50 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百废俱兴,考古事业也进入了黄金时代。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首次公开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从而让考古界对良渚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直到放射性碳素断代和热释光测定年代的新方法,在我国考古领域广泛应用,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它经由马家浜文化,直接继承发展了崧泽文化的物质基础,而独创了用玉、爱玉、尊玉的精神文化。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硕果累累,以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四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2006年震惊中外的良渚古城和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良渚文化考古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些重大发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良渚文化只是“文明曙光”的认识,逐步确立了“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的最新认识。良渚古城考古发掘项目在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从全球99个候选名单中投票入选“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以符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三条见证价值和第四条典范价值,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报2019年世界遗产的全套提名文件。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良渚古城遗址划了三个重点:
—— 代表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
—— 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 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
世界遗产大会各委员国一致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无论是精美的玉器、宏大的古城规模和水利工程,均表明良渚是5000多年前“一个组织度极高的社会或国家形态”。它打破此前国际普遍认为“中国历史始于商代”的固有认定,让中国文明社会或国家社会的出现提前了1000年,将中华文明推到同古巴比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几乎同等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重大判断得到了充分印证。
遗址保护 家国情怀
敬畏文化就是敬畏历史,也是尊重当下和未来。
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柏林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说:“有一些老前辈跟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手里传承下去。”
回顾良渚遗址保护史,有三座里程碑值得铭记。
第一座里程碑:2001年。当年9月,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启动了《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但由于地方政府与文保专家立场不同,遗址保护范围一直无法确定。
第二座里程碑:2013年。从争执,到磨合,到互为接受、互为理解,历时10余年的《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终于尘埃落定,于当年11月2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开发布。后来,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材料中,《总规》是必备也是最重要的文件。这一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实质性启动申遗。
第三座里程碑:2016年。这是决定性、关键性的一座里程碑。当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良渚遗址作了长篇重要批示,开启了良渚遗址保护利用的新纪元。而这背后,是考古学泰斗张忠培老先生联合了宿白、谢辰生、黄景略三位考古专家联名给习总书记写信,建议“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将良渚遗址这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见证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良渚遗址申遗真正纳入了“国家计划”,进入了“风雨兼程”的快车道。
2017年,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成立,并于2018年1月,正式开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数据采集。在监测管理中心的40块大屏幕上,显示着良渚古城遗址各项实时监测结果。这套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无人机、地面专业前端设备和人工APP巡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天、空、地全方位监测,按专家的说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达到“碾压级”。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017年7月,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不久,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无论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還是对自然遗产的保护,中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遗址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忠培老先生说过,良渚遗址要做百年考古、百年谋略、百年建设。对于良渚古城遗址来说,申遗只是手段,保护和传承永远在路上。
大国复兴 文化传承
申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将是落在杭州肩头的一副重担。
对杭州而言,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实物最多、历史信息量最大、文化和景观价值最高的大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既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审美、教育和经济价值。
2008版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加入了有关良渚遗址的文字表述和“玉琮”图片,这是良渚文化首次进入教科书。2014年,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又主动与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联系,希望纳入“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新成果,最终“良渚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篇幅地进行了介绍。2016年,整整一页的良渚文化内容被编入新版《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并配发了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图片,良渚文化为广大初中生所了解、知晓。世界权威《考古学》和《大百科全书》也将同步改写。
另一方面,良渚文化传播和良渚文创之路已经蓄势已久。良渚博物院通过授权方式,与西泠印社集团、万事利、喜得宝和曼文珠宝等合作,将文化转变为生动的产品,让观众可以把参观记忆带回家。2018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了“潮牌五千年——良渚文创元素沙龙”,让创意灵感从文物展柜走向大众生活。
目前,文创产业已成为余杭区良渚新城、良渚街道的重点产业之一。在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小镇梦栖小镇,在良渚文化村,有2.3万人因仰慕良渚文化而聚集——有文创企业负责人,正在制作关于良渚文化的动漫;有来自台湾的志愿者,在博物院内用双语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解良渚文明;有80后村民,坚持7年用影像记录遗址变迁……在后申遗时代,良渚文创或能给喜爱它的各界人士带来更多惊喜。
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正式上线,每天有限接待3000人,但预约逾万人。本次开放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城址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为了以最小干预给予遗址最好的保护,遗址现场多以植物标识、模拟复原等方式呈现,努力把5000年前的故事讲述给游客。未来,杭州将花10年时间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文旅融合发展样本,真正成为“中华文明朝圣地,中国文化新地标”,努力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典范 。
“良”,美也、善也;“渚”,水中可居的小洲。从良渚先民到今天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脉相承。燃烧得再热烈的火焰终究要熄灭,只有人的理想、历史的文脉才是永恒。5000年的岁月光阴,让杭州城市的文明之光更璀璨,让古老中华的复兴之路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