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

2019-09-08陈秋永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互动中学语文

陈秋永

摘要:高中作为向高等学府输送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其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重要改革。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应该要成为教师重点研究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上体现了其显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中对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和探索。

关键词:中学语文;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

互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优势。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论是国家决策部门还是教育界对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都是极其重视的,都肯定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作用。就单纯地从课堂教学来说,互动合作探究是为了促使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验证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实现资源共享,最终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新课标出版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偏差与行动上的误区。在这里,本人希望通过自己对中学语文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学习与思考,在理论上做出归纳、总结。

一、倡导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是多方面的

1.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本地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本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语文的知识、理论等的讲解与积累。课堂中大部分属于满堂灌,围绕着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内容,教师会进行一系列枯燥单调的大量讲解。

传统学习方式的终极目标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多地是去发现、接受知识世界;而现代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在发现、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去建构、创造世界。[1]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倡导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恰好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学会生存。

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文建构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方式,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在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由于“应试教育”的怪圈,本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本身存在这着一些顽疾和弊病,积极倡导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考虑各个任务群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规划、创造性的实施教学,能够考察学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从教学角度来看,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使教师以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执行者进入教学情态。学生也不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生生就某些问题展开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有利于转变现存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

总之,积极倡导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改进语文教学方式。

二、在相关阅读任务群中开展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运用广泛,比如阅读、作文等教学内容上。语文教育研究者对其实践操作的阐述角度也多種多样。在本文中,笔者以语文相关阅读任务群为主探究中学语文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2]伴随“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处理现实语文课堂的“教与学”必然是主要学习方式。

相关阅读任务群是指若干语文阅读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华文化经典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有6个任务群冠以“专题”的名字。这种阅读教学任务群的实施,是以专题教学来切入的。阅读学习任务群是单篇文本研读的高度综合。

相关阅读任务群开展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首先,学生自读存疑。教师根据专题内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专题材料。为了让学生有时间消化内容,每篇阅读材料花比较多的可是让学生先自读。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自己通过找资料书等方式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活动,使其有所思、有所疑;其次,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学习相关的阅读任务。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给学生自学互动、合作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则巡视答疑。此时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讨课文,整理思路、交流心得,总结其专题学习的知识内容;最后,师生进行评价与总结学习。在教师为“辅”的引导点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通过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中回顾学习成果,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派小组代表分享其学习效果。

此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做法是强调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以往课堂中的满堂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代的发展,知识以爆炸性增长,如果还是以旧的教学方式教学生,那么学生并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通过活动设计下的互动、合作、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不再是教师单纯因为应试教育下不断学生考试技能的过程。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王岱老师在《以挑战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中就强调活动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互动、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他在“战国四公子”整个专题学习共有8课时,学生互动自学课堂占6课时,在这6课时里,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在学生互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巡回指导。在专题学习的最后2课时,通过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教师设计给出的任务,在交流中学习与成长。王岱老师此专题阅读教学案例不仅总结学习成果,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交流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王岱老师不仅在一、二梯度任务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应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而且在第三梯度任务的设置中通过让学生探究、发现、创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并且强调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分享过程中,达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成长,共同进步。

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拓展学生互相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意识,并让学生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培养自信。新课标提出相关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如果运用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方式切入并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小专题,而每个小专题又都能勾连成学习任务群,那么学生必然在中学学习中培养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零碎的知识。例如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管然荣老师在《高中语文“任务群”的认知与实施》文章中的例子: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研讨”任务群,管然荣与其他教师合作设计并实施过“杜诗专题教学”案例。他们依据小学、中学必修教材所学的12首杜诗,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后,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教师给出着重欣赏这组杜诗的“核心意象”教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展开探究性专题学习。管然荣老师在课堂上肯定学生踏实而深入地感受并探究了“诗圣”的某一独有的审美依云与人文情怀。[3]在阅读任务群中开展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在共同讨论学习中,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且共同合作,共同寻求答案。此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不在是教师单纯地传授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的过程。语文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布置的任务中,开展以学生“学”为主、以教师“教”为辅的语文阅读活动,让课堂渐入佳境。通过互动、合作、探究式的专题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互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互动合作探究是一种富有实效与创意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既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发展需要,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在课堂里不再满足于只是将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蓉蓉:《论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J].2007,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3]管然榮:高中语文“任务群”的认知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18.(6)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互动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