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S对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生命体征及细胞免疫的影响
2019-09-07宋兴超路要武吴超韩亚民史苗陈光侠王德领李会
宋兴超,路要武,吴超,韩亚民,史苗,陈光侠,王德领,李会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普通外科 2.消化科 3.麻醉科 4.手术室,江苏 徐州221002)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1-2]。尽管放化疗、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措施逐渐成熟,但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近年来腹腔镜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胃癌手术,其中消化道重建是腹腔镜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3]。传统手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大,腹腔镜操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采用腹腔镜联合脐上切口进行消化道重建,具有开放手术的直观视野,且充分发挥了腹腔镜微创手术优势,但该术式的脐上切口相对较大,对患者的创伤仍较大[4]。改良三角吻合术较好的解决了腔镜下胃肠吻合,操作简单,吻合安全,术后腹壁切口小,使腹腔镜所具有的微创优势得到充分体现[3]。1997年,丹麦Henrik Kehlet教授首次提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概念,最早应用于开放结直肠手术患者[5]。ERAS是指对一系列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优化管理,如手术方案、麻醉方法、输液管理、引流管、术后镇痛及早期活动等,减少手术应激反应,改善生命体征及细胞免疫,从而达到快速康复[6]。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完全腹腔镜改良三角吻合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效果过如何?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其治疗远端胃癌及其术后快速康复的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远端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速康复组和传统组,加速康复组42例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围手术期处理,传统组33例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处理,两组患者均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且均采用改良三角吻合法进行消化道重建。
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标准
入组条件:⑴ 经胃镜及病理结果确诊为远端胃癌;⑵ 无明显远处转移;⑶ 术前各项检查完整;⑷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 评分≤1 分;⑸ 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和胃镜下胃黏膜剥离手术史;⑹ 术前未行放疗和/或化疗。排除标准:⑴ ≥1种恶性肿瘤病史者 ;⑵ 合并严重的肺、心、肝和肾功能障碍者,无法耐受长时间手术;⑶ 严重营养不良[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及术前行营养支持患者];⑷ 联合切除脏器;⑸ 存在胃肠道腺瘤、息肉、间质瘤等疾病者 ;⑹ 难以完成ERAS方案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
1.3 手术方法
1.3.1 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 全麻,平卧、分腿头高脚低位。五孔法建立操作孔,腹内压 14 mmHg(1 mmHg=0.133 kpa),术中主刀、一助分别位于患者左侧和右侧,扶镜手站于患者两腿中间,先行远端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具体原则及清扫范围见日本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
1.3.2 消化道重建 充分游离十二指肠,在预定切除部位用闭合器从十二指肠后壁向前壁离断十二指肠,由胃大弯向胃小弯离断胃体,分别从十二指肠后壁切缘处及残胃大弯切缘处开一小孔,将腔镜直线切割闭合器分别伸进残胃及十二指肠小孔内,观察有无出血和钉合不严密等,牵引共同开口的两端和胃十二指肠切缘中间,并将十二指肠盲角一并提起,保持张力,直线切割闭合器激发闭合,检查残端有无出血、闭合不严和缺血等,必要时浆肌层加固缝合,取出标本[7]。
1.4 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1.4.1 传统组 传统组给予常规处理,即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常规监护检查和饮食指导等。
1.4.2 加速康复组 ERAS方案围手术期处理[8]。术前:⑴ 除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方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外,还应告知ERAS的具体内容及优势,为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通过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和紧张等负面情绪;⑵ 术前6 h内禁止摄食,术前2 h 饮用≤400 mL碳水化合物素乾(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⑶ 手术前不常规进行肠道准备;⑷ 为防止术中胃胀气,麻醉后放置胃管,手术结束后立即拔除。术中: ⑴ 保温:借助保温毯和暖风机等维持患者体温≥36 ℃,手术室温度维持25±2 ℃;⑵ 液体治疗:以目标导向为基础的术中补液策略,尽量减少患者水钠潴留;⑶ 手术中需精细操作,减少手术创伤与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⑷ 引流管放置:吻合口放置1根腹腔引流管;⑸ 镇痛:减少阿片类止痛药使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切口注射罗哌卡因局部麻醉,静脉注射帕瑞昔布。术后 :⑴ 术后第1天拔除导尿管。⑵ 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⑶ 早期下床活动,麻醉清醒后床上活动,术后第1天床边站立+慢走运动1~2 h;术后第2天床下活动2~4 h,之后每天活动4~6 h。⑷ 进食:术后当天咀嚼口香糖,并饮水200~300 mL,术后第1天无渣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进流质饮食1 000~1 500 mL,术后 第3天进流质饮食2 000~2 200 mL,首次排气后,摄入半流质饮食。⑸ 输液:根据口服入量,每天逐步降低补液量,建议每天总入量2 000~2 500 mL,当口服入量≥2 000 mL时,停止静脉输液。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
1.5.2 应激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术晨、术后24、48 h及72 h不同时间外周血5 mL,离心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1.5.3 生命体征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术晨、术后24、48 h及72 h不同时间的心率和动脉压。
1.5.4 细胞免疫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5.2项下的 T 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 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 cell,NK)。
1.5.5 术后并发症 收集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的呕吐、出血、疼痛等并发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包分析数据,如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如性别和肿瘤分期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资料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传统组比较,加速康复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较早,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表2)。
2.3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的应激反应及生命体征比较
两组患者术晨IL-6、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24、48 h及72 h,与传统组比较,加速康复组的IL-6、CRP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心率和动脉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s)
项目 加速康复组(n=42) 传统组(n=33) t P手术时间(min) 125.87±15.70 121.42±13.20 1.305 0.201术中出血量(mL) 120.01±50.01 110.05±60.01 0.784 0.439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 24.01±3.20 36.01±5.81 11.380 0.000 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 73.51±10.81 120.31±15.11 15.629 0.000 术后住院天数(d) 5.81±0.72 7.61±0.31 13.403 0.000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的应激反应指标及生命体征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的应激反应指标及生命体征比较(±s)
注:1)与加速康复组同时间点比,P<0.05
项目 术晨 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 h F P加速康复组(n=42) IL-6(ng/L) 86.35±2.76 125.41±3.151) 110.78±5.381) 103.68±4.241) 3 349.749 0.000 CRP(mg/L) 2.17±0.65 8.54±0.731) 11.02±0.571) 7.92±0.161) 9 748.783 0.000 心率(次/min) 74.05±15.36 83.04±16.01 75.26±14.82 75.26±14.82 3.209 0.025 动脉压(mmHg) 76.02±18.04 81.95±18.35 81.06±17.69 80.13±71.84 1.087 0.356 传统组(n=33) IL-6(ng/L) 87.13±3.14 174.02±5.78 153.19±2.71 134.04±4.29 539.142 0.000 CRP(mg/L) 1.97±0.55 13.27±0.45 19.82±0.62 10.55±0.23 1 416.015 0.000 心率(次/min) 73.26±15.24 82.15±15.59 80.25±14.36 75.17±15.27 2.559 0.058 动脉压(mmHg) 75.62±17.06 81.52±17.73 81.67±17.62 80.05±17.84 0.148 0.931
2.4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的免疫指标比较
两组术晨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及72 h,与传统组比较,加速康复组的CD3+、CD4+/ CD8+均显著增高(P<0.05);术后48 h及72 h,与加速康复组比较,传统组的NK均显著增高(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的免疫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的免疫指标比较(±s)
注:1)与加速康复组同时间点比,P<0.05
项目 术晨 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 h F P加速康复组(n=42) CD3+(%) 56.15±7.86 51.26±6.351) 52.69±6.471) 55.64±6.281) 5.044 0.002 CD4+/ CD8+ 1.85±0.45 1.57±0.481) 1.54±0.431) 1.68±0.401) 4.248 0.006 NK(%) 19.54±6.21 29.35±5.94 23.25±5.711) 18.24±5.341) 30.852 0.000 传统组(n=33) CD3+(%) 55.98±7.96 43.65±6.07 42.26±6.42 44.26±6.14 29.718 0.000 CD4+/ CD8+ 1.83±0.43 1.34±0.39 1.35±0.37 1.42±0.32 12.407 0.000 NK(%) 19.37±5.47 29.35±5.17 19.35±5.36 13.56±4.29 54.713 0.000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加速康复组发生呕吐、出血和疼痛分别为2例、1例和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传统组发生呕吐、出血和疼痛分别为4例、3例和 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21%(10/33),与传统组比,加速康复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χ2=6.918,P=0.009)。
3 讨 论
胃与十二指肠的三角吻合最早由kanaya在 2002年提出。2012年由黄昌明教授首次引进国内,技术逐步改良,形成目前的改良三角吻合法[7,9]。与传统的吻合方式相比,改良三角吻合法具有以下优点:⑴ 关闭胃十二指肠共同开口前无需采用腹腔镜缝合对位,减小了手术辅助切口也简化了手术流程;⑵ 将十二指肠闭合线一并切除,避开了吻合口的薄弱点;⑶ 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如吻合口瘘和出血等,本研究随访至2019年4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
ERAS是针对外科手术追求的“无应激、无疼痛、无风险”的目标,在围术期期间应用循证医学已验证有效的方法,最早ERAS应用于开放结直肠手术患者,后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与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相比,ERAS的核心和优势在于减轻手术患者心理创伤和应激,减少手术应激反应,改善细胞免疫,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及降低患者病死率[10-11]。本研究有42例患者术前采用ERAS方案,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4.01±3.20)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73.51±10.81)h、术后住院天数(5.81±0.72)d,均明显优于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的患者(36.01±5.81)h、(120.31±15.11)h和(7.61±0.31)d。采用ERAS处理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应激、体征和细胞免疫,如术后72 h IL-6由(134.04±4.29)ng/L降至(103.68±4.24)ng/L,CRP由(10.55±0.23)mg/L降至(7.92±0.16)mg/L,CD3+由(44.26±6.14)%升至(55.64±6.28)%,NK由(13.56±4.29)%升至(18.24±5.34)%,与文献[12-15]报道结果类似,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6-21]:⑴ 患者术前禁饮,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因饥饿、口渴带来的焦虑,长时间禁食禁水可引发体液缺乏,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镇痛并引发术后不适,ERAS的术前准备,麻醉前6 h禁止摄入食物,麻醉前2 h可以饮用碳水化合物饮料,但不得≥400 mL,推荐术前2 h饮用400 mL 12.5%的麦芽糊精果糖液(如素乾),大量报道显示,术前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减轻饥饿、口渴、焦虑,更好地改善液体管理,减少或减轻手术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发生率,还可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快速康复和早日出院;⑵ 术中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切口罗哌卡因局部麻醉,提高疼痛管理质量,有利于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增加患者依从性;⑶ 手术结束后就拔除胃管,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因留置胃管带来的不适,Meta分析也显示,与常规留鼻胃管比,不使用胃管的排气及饮食时间提前,减少胸腹部并发症。
ERAS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已有报道[22],但ERAS理念或思想应用于全腹腔镜改良三角吻合远端胃癌D2根治术还没有报道,我们通过近2年来的研究发现,全腹腔镜下改良三角吻合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应用ERAS的理念是安全可行的,能尽可能地减少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和创伤,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达到快速康复,使患者极大受益,值得临床推广。但ERAS是个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师、护理和心理等专家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团队的管理及标准化操作规程,今后还需继续增加样本量,总结相应的经验和不足,要遵守循证医学的规律,也要尊重患者的实际需求,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过程中,为ERAS理念在全腹腔镜改良三角吻合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推广积累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