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研究

2019-09-06吴云勇杨艳赵德起

党政干部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效率

吴云勇 杨艳 赵德起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从农地的集体经营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到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国的农地经营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流转过程中仍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流转比例较低、流转合同签订比例不均衡等问题。本文以农民为核心进行研究,对反映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的农地流转情况、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分析,构造了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评级模型,计算了2006年至2016年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农地经营权流转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逐年提高。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0.2;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5-0049-012

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力得到了释放,农业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政府适时推出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1988-2002年逐步建立起农地流转制度,2003-2013年农地流转逐步市场化,农地流转的面积、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农地经营权流转大多是小规模、小范围,进展比较缓慢。目前,学术界对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学者从效率等不同方面对农地经营权流转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以农民为核心、构建指标体系、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对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的提高。

一、文献述评

(一)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

邹伟和孙良(2011)认为如果能够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效率,不仅能够提高农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够使农民整体的福利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1]。陈章喜(2014)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农地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增加农民农地经营性收入的作用,而且在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2]。袁铖(2014)认为,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的高低是由农村农地资源的多少、农业经济状况和农民生产效率的高低决定的[3]。李友成等人(2014)认为农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对转包入和转包出农户农业经营投资,生活消费支出和家庭纯收入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4]。何静(2015)认为如果农民能够获得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全部信息,即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是完全信息的市场,那么经营权交易的双方进行谈判和交易将会是更加有效率的,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下,农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不断提高[5]。梁立华(2016)认为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意愿影响流转的效率[6]。这些研究从理论上肯定了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效率,但是缺乏实证分析。

(二)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收入和福利的影响

冒佩华和徐冀(2015)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它的推广将使现有的土地制度得到完善。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一般情况下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双方都能实现收入的增加,这种效果在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流入方比较明显,流入方的家庭收入增加在33%左右[7]。吴春宝和陈琴(2015)认为在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农民工自身传统的土地经营理念、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民工家庭的土地仍然是“留”多“流”少,这对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应通过健全流转机制,规范农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基本土地权益,规制政府行为,维护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价格体系等,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8]。陈园园等(2015)认为农地经营权流转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增加农地的机械使用量,从而提高农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农民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所以政府应当出台制度,促进农村居民流转农地,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通过农地经营权流转还可以使农地流转到生产效率高的农户手中,这样既提高了农地的利用效率,又可以解放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部门,可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使得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9]。郭斌和李曼(2016)认为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户的福利有一定的影响。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农地转出户的福利总体得到提升,但不明显。其中农地转出户的经济状况、社会机会、防护性保障、参与自由及合理性都得到提升,但社会联系、健康状况小幅下降[10]。这些文献研究了农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进而提高农地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通过实证方式说明农地流入方和农地流出方的收入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仅从农民收入一个维度测量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不够全面。

(三)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运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宋伟(2006)认为农地经营权并不能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之所以每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提高,是因为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之前每个农户所经营的农地数量少,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农地资源供给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随着农地流转,每一农户经营的农地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增加。这个观点为我们研究农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新思路[11]。刘涛(2008)认为农地经营权流转是把农地从综合利用效率低的农户手中流转到綜合利用率高的农户手中,通过流转,使得农地整体的综合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福利[12]。贺小丹和周亚虹(2015)通过实证分析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地转入户、转出户、未参与农地流转户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农地转入户因为农地资源的增加,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总的劳动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地转出户参与非农生产活动,因非农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提高,那些没有参与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与以前年度保持一致。总体上来说,经过农地经营权的流转,盘活了农村劳动力,使得整体上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3]。农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农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农地的产出率。

二、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的理论分析

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所拥有的只有农地的经营权,即通常所说的承包经营权。《物权法》中对农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农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经营人所依法享有的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农地经营权流转是在农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體所有且农业用地的用途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农户通过合法途径,如转让、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将农地的占有、使用、受益等权益转移出去[14]。本文中关注的农地经营权流转仅限于拥有农地经营权的农户再把承包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

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是以农民为核心的效率评价,所以选择农地流转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四个对农民有直接影响的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地流转水平

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实施以来,中国农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地流转面积占农地总面积的比重不断增加,各地因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状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沿海发达农村地区因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农地流转比例明显高于内陆地区[15]。目前,中国农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数量也快速增长,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民影响较大,农地经营权流转比例提高反映农地流转效率提高。

(二)农业生产水平

农地经营权流转从两个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农业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是农地、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比较明显的“人多地少”和“抛荒”现象,即农村地区隐性失业与农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存在,农地经营权流转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农地经营权流转可以促使农地边际产出较小的农户将农地出租给农地边际产出较大的农户,也可以将“抛荒”农地转入农地需求者手中,从而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农地经营权流转使得劳动力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国国土面积大,但可耕地面积少,农业人口众多,导致每个农业家庭分到的耕地面积少。每个家庭从事农业劳作的仅2人左右,劳动力价值没能达到充分利用,在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每个农户耕地面积,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6]。而且农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对于农业机械、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最终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靠地吃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农民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有三个方面:(1)农业种植收入,比较常见的是种植稻谷、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的收入。(2)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较常见的是农民从事建筑业、纺织业的收入[17]。(3)政府转移性支出,比如农地粮食补贴、北方取暖补贴、对贫困户的补贴等。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耕地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从农业种植转变为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年轻力壮、掌握更多知识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年老体弱的劳动力坚守本土,从事农业生产,随着这部分劳动力身体状况越来越不适合从事农业劳动,很多的农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一些农村出现了弃耕、荒地的现象,农民从农业种植方面得到的收入越来越少,因此农地经营权流转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18]。

根据农民对农业种植的意愿可以将农户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农地经营偏好者。这类人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一定的农业种植经验,借助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可以在农业经营中获得不错的收入,比起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更喜欢在本乡本土生活工作。(2)农地经营中立者。这类人主要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不能外出打工获得收入,在家耕地只作为一种生活保障,通常农地经营获得的收入处于一般水平[19]。(3)农地经营厌恶者。这类人主要是35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缺少农业种植方面的相关知识,主观上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更喜欢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20]。以上农户分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农地经营厌恶者可以通过农地经营权流转把弃耕的农地流转出去,增加一部分收入。农地经营中立者可以通过农地流转获得一部分地租,同时也可以在农忙时期向种粮大户提供劳动获得一部分收入。农地经营的偏好者可以承包更多的农地,农业经营收入自然也会提高。所以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转让方和受让方都可以实现更大的收益。

农地经营权流转理论上可以增加农民农业方面的收入。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出让方可以从农地束缚中脱离出来,可以集中精力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工作,获得更多工资性报酬,同时也可以获得农地流转的地租收入。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可以转入更多的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劳动力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农地规模化经营,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将变得更加简单、迅速,农地生产和管理将变得更加高效,不断提高的农地生产效率将为该类家庭带来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

(四)城镇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而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农村,进入城镇。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这将导致又一轮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因此,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1]。(见图1)。

三、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农业经营权流转效率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从多方面构建效率评价指标已经成为共识。根据查阅的大量资料,借鉴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根据数据可得性、可比性、代表性、系统性原则,基于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本文从农民的角度研究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有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农地流转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二级指标一共有八个:农地流转水平有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农地流转面积、农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比例;农业生产水平有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农民收入水平有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纯收入;城镇化水平有一个二级指标,即城镇化率[22]。表1给出了2006年至2016年上述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并以趋势图的形式反映了各指标的趋势变化情况。

农地流转水平分析:2006年全国农地流转面积为0.53亿亩,2016年全国农地流转面积为4.7亿亩,增长了近9倍。如图2所示,从2006年到2016年农地流转面积呈逐步上涨的趋势。土流网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农地流转面积最多的10个省份分别是河北、山东、内蒙古、广东、北京、河南、江苏、四川、黑龙江、广西。农地流转速度相对水平分别为,草地1.93、耕地2.41、养殖用地2.55、园地2.78、林地2.95,数值越小,表示流转的速度越快,草地的流转速度最快,林地的流转速度最慢。如图3所示,各年农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比例从2006年的4.3%增长到2016年的31.5%,其中在2008年至2015年农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比例增长速度較快,每年都至少增加3个百分点,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了农地经营权流转,农地经营权流转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程度不断加深,农地经营权流转越来越有效率。

农业生产水平分析:如图4所示,人均粮食产量从2006年的每人379.89公斤上升到2016年的每人446.99公斤,涨幅达17.66%。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得益于农地经营权流转,目前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人多地少”现象,每个农业家庭耕种的农地数量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没有达到最佳的比例,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农地经营权流转使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如图5所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从2006年的2.11亩/每人上升到2016年的2.47亩/每人。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总产量将会增加,人均粮食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如图6所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从2006年的4745.17公斤/公顷上升到2016年的5451.9公斤/公顷,增幅达14.89%。农地经营权流转使得一部分农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使得农业经营者投入更多农业机械、先进技术,所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随着农地经营权流转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水平分析:如图7所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从2006年的1159.6元/人上升到2016年的2707.7元/人,增幅133.5%。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农户通过中介参与农地经营权流转,农地流入的一方因为自身劳动力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新农业技术的投入等导致农作物的总产量增加,从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不断增加。如图8所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纯收入从2006年的1374.8元/人增加到2016年的5022.4元/人,增幅265.31%,农地经营权流转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

城镇化水平分析:如图9所示,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006年的44.34%上升到了57.35%,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全国层面上来看农地流转规模和速度与城镇化的水平和速度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2.指标权重的确定。农业经营权流转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因研究者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采取的方法是熵值法,这种方法相较于专家评价法而言,对于数据信息利用的更加充分,可以克服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以及人为的主观性,能够客观并深刻的反映指标的效用价值,各类指标赋予的权重更加客观,使得整个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全面[22]。熵值法的处理过程如下:

数据矩阵:

其中Xij为i第条数据中,第j个指标的数值。一共有n个样本,m个指标。

(1)数据标准化

三种常用数据标准化方法:min-max标准化,log函数转换,z-score标准化。本文中为了消除存在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对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具体公式如下:

(2)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条数据占该指标的比重。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和信息效用值dj

对于第j项指标,各样本指标值的信息效用值越大,对样本评价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故定义信息效用值dj=1-ej。dj越大,则指标越重要。

(4)定义第j项指标的权重

(5)采用加权求和公式计算样本的评价值Ui

3.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指标权重的计算,通过对2006年至2016年中国农地流转方面数据的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以农民为核心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二)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构造的熵值法评价模型,利用其原理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选取了全国2006年至2016年农地经营权流转相关数据,对这一时期中国农地经营权流转状况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见表3,其中包括综合评价得出的分值。

农地流转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权重分别为0.510301175、0.480291988、0.005484105、0.003922732,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水平、农业生产水平数据集中度相对不高,在整个体系中分得的权重比较高,也说明这两个指标对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影响比较大。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在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相对比较低,所分得的权重也比较小。由表3结果可以看出,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的指标得数从2006年至2016年呈逐年递增趋势,从整体上来说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来说是有效率的。但是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比较有限,如果要想提升以农民为中心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应该让更多的农民从农地流转过程中得到更多收入,同时加快城镇化的建设。

四、对策建议

本文对以农民为核心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进行了分析,从农地流转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四个维度展开,构建了含有八个二级指标的效率评价体系,对中国2006年至2016年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说,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来说是有效率的,且效率水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农地流转比例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农地经营权流转效率综合指标的贡献比较小。

(一)健全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提高农地流转水平

目前,农地经营权流转多是以口头协议方式在熟人之间进行流转,这种流转方式有很多弊端,它不能很好的配置农地资源,让农地资源流转到能充分利用它的经营者手中,而且由于农地需求者和农地供给者之间缺乏顺畅沟通的平台,导致很多潜在的农地供给者和农地需求者不能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最终农地流转以失败告终[23]。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成立农地经营权流转中介,让更多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流转过程,农地经营权流转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二)加快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地经营权流转能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中国人口众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每个家庭承包的农地相对较少,在农户机械、技术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农地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而规模化经营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24]。而且农业规模化生产,更有利于机械化的投入、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

农地经营权流转必然会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会进入城镇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又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快农地经营权流转速度。城镇化能够为这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逐步实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25]。提高农民的素质是顺利实现城镇化,进而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关键。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农民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开展农民技术夜校、现场教学等短期职业培训,提升他们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伟,孙良媛.土地流转、农民生产效率与福利关系研究[J].江汉论坛,2011,(3)

[2]陈章喜.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学理与实证[J].暨南学报,2014,(1):100-103.

[3]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03):82-89.

[4]李成友,李锐,李庆海.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及其行为效果分析——基于2003-2009年10省区835个农户的面板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69-74.

[5]何静.基于信息对称视角的农村土地流转效率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05):144-149.

[6]梁立华.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6,(25):283-284.

[7]冒佩华,徐骥.农地制度、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J].管理世界,2015,(05):63-74.

[8]吴春宝,陈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农地经营权流转[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20-25.

[9]陈园园,安详生,凌日萍.土地流转对农民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以晋西北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3):45-49.

[10]郭斌,李漫.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农地转出户福利的变化——以西安周边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10):511-515.

[11]宋偉.农地流转的效率与供求分析[J].农村经济,2006,(4):33-40.

[12]刘涛,曲福田,金晶,等.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8,30(10):1511-1516.

[13]贺小丹,周亚虹.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5,(11):161-176.

[14]李全庆,陈利根.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再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J].乡镇经济,2009,25(05):4-7.

[15]孙全亮.现阶段我国农地经营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16]郭君平,曲颂,夏英,吕开宇.农村土地流转的收入分配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5):160-169.

[17]刘璐,彭妍,周丽.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08):223-226.

[18]陈海磊,史清华,顾海英.农户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吗?——以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07):61-71.

[19]陈海磊.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20]李怡.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评价与思考——以广东珠三角为例[J].农村经济,2014,(07):56-58.

[21]王晓静.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5,(10):50-51.

[22]黄周地,周玮,吴彬.农村土地流转效率问题研究——以江西武宁县横路乡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62-263.

[23]李维.农村土地流转与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基于江西水稻种植农户调查数据[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04):354-361.

[24]余小英,王章名,王成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效率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5,(06):53-57.

[25]王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  攻  克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效率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