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2019-09-06
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最基本的尊老、敬老、孝道之说,没有严格的家规,这个家族也不可能走太远了,因为一个家族的文化根基——家风不在。
近几天,我抽空看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是著名翻译家学者傅雷,写给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儿子傅聪的信件。整本书看得我泪眼婆娑,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浸透着作为一个父亲的汗水和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舐犊情深,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儿子傅聪早年前往波兰学习,临别时,傅雷赠言: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其后在父子多年家书来往中,傅雷反复强调做人第一位:希望儿子修得一身浩然正气,如梅兰一样高洁,即便耄耋之年仍不改一颗赤子之心。多年后,傅聪继承了他父亲身上中国文人的傲骨,也拥有着音乐家的悲情。
傅雷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内容丰富:从为人修养的谆谆教导,到学业的监督建议;从东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学习;从文史哲的熏陶,到艺术音乐雕刻的建树;从家庭婚姻经营,到事业巅峰攀登,一本家书饱含了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全方位的栽培。
一本《傅雷家书》让世人学习傅雷如何做父亲,如何做子女,如何修身、齐家,打拼天下。傅聪在艺术界的成就,可以说功勋章上有他的一半,也有父亲的一半。
我回想2018年春晚贾玲表演的小品《真假老师》,小品中有多少父母只顾着赚钱,却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最后拿着成堆的钱,却培养出没有修养为所欲为的孩子。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很多家族打破不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为什么《红楼梦》里的贾府,贵为皇亲国戚,却顷刻间化为乌有?直到我了解到一个家族历千年仍兴旺,才解开我多年的困惑。
这个家族近代出了200多个院士,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精英所在。它就是钱氏家族。追溯到宋朝,钱家出了350个进士,真正的名人1000多位。为什么钱家能打破五世而斩定律,出那么多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因为有着浩然正气的家风。熟读传统文化的人,或许了解《钱氏家训》这本书。钱家每一个孩子出生,全家都要诵读《钱氏家训》,这个家训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迄今为止,钱氏家族还遵从着祖训,这样的家族能不兴旺?
何为家风?从祖上有德望的先辈流传下来,让家族世世代代,每一个成员都应该遵守的家训、家规、家德、家教,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优秀的家族文化,每一个成员从骨子里都流淌着这种文化血液。
为什么很多父母抱怨教育不好孩子?因为很多父母自身存在问题。作为父母你得问问自己,你做到了什么?很多父母在牌桌摸二餅,却希望孩子博览群书;父母好逸恶劳,却希望孩子刻苦进取;父母缺乏修养,却希望孩子品德高尚;父母穷奢极侈,却希望孩子勤俭节约;父母薄情寡义,却希望孩子义薄云天。真正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家风。
为什么曾国藩的曾氏家门如此兴旺?曾国藩一生两袖清风,个人修养极高,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为官多年,他每天都要看书,写家书,他把自己身上优秀的品质,借用家书的方式,传递孩子,形成了曾氏家风。他教育子女“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家书的内容劝导子孙“以苟活为羞,以避世为耻,以德求官,以忠谋政”。
很多父母拼命为孩子留家产,就像春晚《真假老师》的小品一样,只顾着赚钱,却不教育孩子。殊不知最宝贵的不是家产,而是家风、家德。当年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经有这么一句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只有一个厚德载物的家德,具有浩然正气、有格局的家风,上下齐心严守家规,励精图治的家族,才可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培养出堂堂正正的下一代!下面这些书,或许能够帮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