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教学模式下的《建筑测绘与空间分析》课程设计初探
2019-09-06粟武孙雪梅
粟武 孙雪梅
摘 要:本文基于大学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测绘与空间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人居环境日益变更的形势下,该课程教学应寻求一种新的模式,通过提高课程的优化组合,加强课程的品质提升,拓宽课程的链接途径三方面来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建筑测绘与空间分析;新思维;课程设计
《建筑测绘与空间分析》课程是大学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它在《建筑制图》,《建筑透视》,《人体工程学》及《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之后,是一门让学生深入掌握建筑的基本尺寸和空间尺度,明确国家对建筑的GB标准要求及懂得建筑符号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从最初的偏室内方向到2000年初扩展到室外景观环境,经历了20多年。20多年间,环境艺术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该课程应在当今的变革中,找到一种新的,更符合现有社会背景的课程模式,更好地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实践。基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提出课程的设计模式可以从提高优化组合,加强品质提升,拓宽更新链接三方面进行。
一、提高课程的优化组合
通常,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建筑测绘与空间分析》课程在教师的人员安排、课程前后衔接等方面,都较按部就班地延续,缺少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更优化安排的思考,不能良好应对实践环节的更新变化。
1.优化教师配置
该课程教学的结构模式,大多情况下是以适量课堂知识点讲授加较大量户外实地调研测量相结合,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都以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为主,其优点是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有自身的教学经验及手段,能保证教学效果。但在目前学科教学多元化、交互体验强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师安排,在横向知识的展开方面会显不足。提升课程的优化组合效果,首先可以优化任课教师的组合,在课程的实地测量环节配置专业内其它课程的教师,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方面,接收到来至不止一个维度的解读,在实际测量中,可从多个角度去对测量点获取信息,促使他们动脑思考,拓宽相关知识面,让知识本身更优化。
2.优化课程衔接
在教学阶段安排上,通常安排在一,二年级基础课程阶段,最初课程名称为《建筑测绘》,教学测量工具也是使用传统的皮尺等手动工具,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基础测绘工具,并且前置课程也是《建筑制图》等初步技能课。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消化。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时代变化,该课程已由《建筑测绘》变为《建筑测绘与空间分析》,也就是立足于测绘,而重在后期的实践分析理解。目前,若一味坚持既有课程模式就会与课程改革脱节,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对测绘知识的理解较多停留在初级技能层面,对高年级阶段的测量下的分析和思考有所淡化,或不能较好地有机融入新知识,结果是只做了粗浅分析,不能加强知识的优化学习。因此,该课程在设置上可以考虑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培养目标,适当与相对有一定深度的设计课衔接,配合后置课程的教学目的,作带一定任务性的连接学习,加强实际运用和分析,加深知识优化掌握,为后续课程做好预演,提高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值。
3.优化团队协作
该课程的教学练习安排,大多是以个人测量与团队测量相结合,以团队最终完成较高质量的测量及分析结果为课程目标。团队组合通常按随性或自由组合形式进行,其学习效果有可能不均衡,好的团队与差的团队差距较大。教师可在课程前期细心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长处与不足,有目的地根据练习目标优化学生团队,比如将擅长技能测绘与分析、思考的同学交叉安排在各团队中,让学生们取长补短,相互带动,做到技能练习与分析、思考并驾齐驱,弱化纯技能练习的单一性,优化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加强课程后期的实践分析。
二、加强课程的品质提升
课程体现出的核心效果与其本身的品质密不可分。该课程的教学,在大学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多年,体现出它自身的品质特征,即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学生有直接的运用技能。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入,设计知识的扩展与更新也日益加强,更加需要课程本身要不断地提升品质来顺应时代,可从以下四方面来加强课程品质提升。
1.提升文化品质
为更好地把测绘所得与现实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应不拘泥于纯技能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测绘对象如相关建筑和景观的背景资料,人物,事件等充分了解,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作课前的思考。课程进行中,教师辅助学生去进行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测绘中思考更多相关的信息,提高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升课程内容的文化品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生动性。
2.提升更新品质
近年来知识更新很快,若课程内容更多沿用原有教学内容,会显陈旧而不合时宜。测绘的关注点需要教师了解当下的新动向,思考及时更新,即使是测绘的技能,也要用新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所涉及的环境状态,用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方法去测量和分析。同时,原先被忽略的城镇和乡村的一些组成部分,因为环境改造和资源再利用的需求,要重新审视,需要教师具备和获得这种新方法和新思维的能力,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思维和方法及时更新,提升课程的更新品质。
3.提升实践场地的优选品质
该课程的实践场地多选择原本出名并多次教学经验证明具有教学价值的场所。课程的历年开设,测绘和分析结果的相似率较高,教师可能出现感觉的倦怠,辅导学生容易出现缺少创新视点。在教学安排上,若以设计任务和项目的方式,带着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任务的侧重来筛选测绘场所,即针对性的优选,即使有重复,但教学效果会不同,形成新颖的认知,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同时,在测绘场地的选择上,教师不断去发现和探求新的场地,多在课前,以实地考察,细心分析与交流,筛选合理的测绘场地,进行一些探索,互动发掘新场地的测绘价值,增强教和学的趣味性,提高课程的场地品质。
4.提升实测设备的科技品质
测绘离不开工具及相应设备。课程从最初的手动工具到如今电子设备广泛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简单劳动时间,把时间更多留作教师和学生分析与思考。新科技设备如无人机扫描及AI智能化仪器,需要教师在课前去熟练掌握、运用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新的体会和认识,助推课程的科技品質。
三、拓宽课程的链接途径
一门课程的高效性,还体现在相关联的社会信息,社会动向及其它学科的链接上。测绘课程不是孤立存在于理论层面上,更是交叉性学科,因此,课程更要随时代来拓宽它的链接途径。
1.扩大社会关注链接
测绘对象除去历史原有的,这些年各类环境以新的设计视角进入,要求教师要在课程内容准备上,关注城市及乡村环境设计变化的发展,尤其是国家的战略发展与定位,比如近年来的古建保护,美丽乡建,特色小镇项目,教师要及时把握并提供最新动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或焦点,辅导和参与学生的课程练习,增强课程的现实价值。
2.加强相关学科链接
除去社会信息的导入,也需在相关学科中架起整合的桥梁,如与该课程关系密切的气象,地理等学科,教师自身要拓宽相应的学科知识面,同时引导学生横向联系,进行更合理的分析与思考,把握好学科间的整合。
3.提倡科技展示手段链接
先进的教学展示手段,如视频,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正逐渐被运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课前准备及课中练习的展现采用更直观、生动的动态效果来呈现,打破原有单一的静态展版类展示方式,增强课程的科技互动,让学生对课程知识记忆更深,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丽娜、徐开.基于空间建构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改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225-226
[2]陈晓龙.建筑设计空间的教改新思路[J].西部素质教育,2018.4(6):116
[3]刘正刚、李玲、王崇倡.“空间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