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9-09-06杨小琴

新丝路(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美好生活

杨小琴

摘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美好生活;社会建设;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并列提出,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改革发展的目的认识上的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放在了重要位置,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精准脱贫、改善就业、推进教育公平、住房保障、医疗以及养老改革等都是围绕着增进人民获得感、增进民生福祉而展开的,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当前社会建设问题日益凸显,这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

一、社会建设的缘起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一路攻坚克难,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旧的矛盾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可以说,改革是由社会矛盾倒逼而产生,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一个重大时代主题,究其原因有这几点:

1.社会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人民”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就是改善民生,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让人民从改革发展中获得实惠。“依靠人民”就是让民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所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就必须要实施。

2.社会建设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吃饱”“穿暖”,而更追求“吃好”“穿美”,追求有质量的生活。文化需要上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更追求“心灵感受”“精神的愉悦”。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有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人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应对矛盾新变化。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1.能够有效地增强党的执政基础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改善民生能够有效地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民众凭什么认同我们党,让我们党执政,很简单,必须给民众带来很实际的最大利益。反思以往,毛泽东时代的共产党人为什么取得执政地位,当时民众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一个家庭没有土地就难以维生。毛主席带领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人民最大的利益关切所在。而现在民众最大利益关切所在是民生“3+2”,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得到极大巩固。

2.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善民生可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经济拉动至关重要。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是三驾马车:出口拉动、投资拉动和消费内需拉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怎样才能让消费内需拉动上去,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购买力。民众购买力的普遍提高意味着企业订单增多,这样经济就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拉动力量。

3.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

改善民生与社会安全局面高度关联,事关社会安全局面能否形成。社会转型伴生大量社會矛盾,有环境矛盾、劳资纠纷、邻里纠纷、征地矛盾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习近平指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社会矛盾引发多起群体性事件,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其他发展中国家像拉美无论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等等这些国家社会矛盾冲突更是连绵不断。我们国家社会矛盾基本根源是民生问题,经济利益诉求,经济利益如何协调问题。只要有效地改善民生,保障民众利益,并通过社会治理缓解社会矛盾,就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稳住社会安全的基本面。

4.能够直接缓解社会焦虑

改善民生能够直接缓解社会焦虑,事关整个社会心理心态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什么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代人心态难以平和,焦虑不安浮躁不定,这种焦虑覆盖了每个地区每个群体。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穷人富人,老百姓官员都焦虑。穷人焦虑好理解,富人为什么焦虑?据说中国现在过千万资产的人大半移民了,因为有钱之后他们更加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这是民营经济核心问题。官员焦虑不安的原因不用多说,这些年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打“老虎”拍“苍蝇”,反腐力度空前。尤其是现在中国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们对未来不可预期,感到很迷茫,心里不踏实,普遍焦虑。这种大面积的焦虑现象对社会是十分不利的,会降低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缓解社会焦虑的关键在于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环境治理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当前社会建设面临的短板

这些年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计划经济把人束缚在特有的土地或特有的单位中,严重的人身依附性。现在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其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其三,“底线”民生得到大幅度推进。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这几年精准扶贫,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

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大以及缺乏经验等原因,在当前的社会建设当中,还面临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解决。

1.公共投入优先顺序存在偏差

政府对改善民生负有主要责任,政府对民生的改善是通过公共投入来实现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公共投入来改善民生。由于重大决策有时缺乏监督,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近几年虽淡化了GDP,但GDP和税收增长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指标。干部考核其德、能、勤、绩、廉,毋庸讳言,干部考核指标相对轻视民生指标,还有财政的一些缺位,致使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投入的比例偏低,与GDP指标不匹配。我国经济总量全世界第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远远第一,有三万多亿美元。而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投入的力度占GDP的比例太小。比如2016年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仅占11.5%,这是连同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合计的,而美国中央政府支出32.13%,俄罗斯是38.67%。第二,非民生的公共投入比重过大。现在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大城市目标,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大量兴建豪华的大剧院、音乐厅、体育中心等,但存在过犹不及问题,很多豪华型城市建设是远离民众基本需求的,缺乏人的城市化。公共投入的安排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2.对化解社会矛盾的协商妥协方式重视不够

在社会转型期,有两个不同的现象同时并存。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各个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大幅度增强,人们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指出,“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如果说各个国家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国家当中的各个群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伴随着人们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必然会形成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如何才能既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同时又避免采取激烈的冲突方式,防止两败俱伤减小社会成本?在这样的情形下,协商妥协方式就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合理的选择。通过协商,留有余地,作出必要的利益让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而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做的不够。面对众多的社会矛盾,常采取行政强制或花钱买平安息事宁人。这两种做法都没有注重从利益协调的制度层面解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会留下较大的隐患。

四、民生问题的应对思路

1.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改善民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现阶段,改善民生是民众的普遍利益诉求,这时成本相对较小,是最好时机。相反,久拖不决,时机一旦丧失,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就有可能将本来属于物质利益方面的民生诉求向其他领域蔓延。

民生一旦与政治问题捆绑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争夺政治权力的问题;一旦与民族问题捆绑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要求“独立”的问题;一旦与宗教问题捆绑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激烈对抗的问题。一旦如此,社会将为此付出更大的成本。

2.特别警惕对民生构成直接威胁的三个经济因素

有三个经济因素会直接加重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冲突,即持续增高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失业率、不断加重的税费。持续增高的通货膨胀会加重所有人的生活成本,损害民众的日常生活。日益严重的失业率会使失业者对未来前景失去信心,产生同社会的隔膜甚至敌对态度。不断加重的税和费几乎会损害所有社会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容易使人们丧失对公共权力的信任。这三个因素如果交织在一起,其导火索的叠加效应会更明显,所造成的后果会更严重,要特别警惕,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予以严格防范。

3.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立足点推动改善民生

社会公正有两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内容: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改善民生离不开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立足点,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改善民生要量力而行,“一口吃不成胖子。”要基于国家财力,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唯有践行这一根本宗旨,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0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218/c64094-30474794.html.人民网

[4]《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16.12

[5]《國际统计年鉴2015》

[6]光明日报评论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明日报,2018.12.21

[7]《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

[8]《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思考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