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共有共建共享

2019-09-06李纪才

兵团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共建以人民为中心共享

[摘要]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共有、共建、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尺度,体现在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社会各个环节上。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共有;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1—0005—08

[作者简介]李纪才,男,山东临沂人,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副校长(援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编译局高端智库核心专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平等、公平理论。

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精神实质,就是实现“共有、共建、共享”。同时,他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共有、共建、共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尺度

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必须从价值层面、从社会制度的本质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深刻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为什么人”这个终极问题。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有、共建、共享”价值尺度,就是这个终极问题的终极回答。

(一)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道路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鄧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同样,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以前,我们搞了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完全说清楚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在不断摸索和探索中。

习近平对这一根本问题作了科学回答,使我们真正搞清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习近平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这就是,历史观上的人民主体地位原则,所有制关系上的社会所有、社会共享原则,分配关系上的按劳分配原则,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政治制度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政治保障上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原则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最新体现:历史观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目标上,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有制关系上,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政治制度上,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性质上,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政治保障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等。这些论断,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新时代的新表述、新体现。与此相关,习近平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用以剪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路,就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用一般代替个别、用普遍消弭特殊、用僵化模式消解民族特色的路。所谓“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用西方政治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改造中国、为新自由主义鼓噪、无视劳动者利益和一切为私人资本利益开道的路。针对这些“左”的和右的偏颇,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

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呢?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个“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回顾一下资本主义五六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从14、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德国、日本,包括现在的美国,都经历了一两百年的兴盛然后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并没有实现所谓“千年王国”的痴梦。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于少数人的机制。由于资产者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从而掌握了财富分配权。在每一次分配中,资产者都把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绝大部分据为己有。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是贫困和愚昧的积累”。广大劳动者和社会群体普遍贫困的直接后果是消费不足,产品卖不出去,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必然导致投资不足,实体经济萧条。再加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消费不足,所以出口也不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会陷入疲软,必然造成经济萧条。长期经济萧条,必然导致经济衰退。而集中于少数富人手里的资金,由于个人消费有限(人数少、生活需求已充分满足,无更多消费需求),又不愿投资实体经济,就变成“热钱”,投机房市、股市,对居民财富进行第二次劫掠,或者搞所谓的“金融创新”,玩“钱生钱”的游戏(不过是把别人的钱划到了自己手里)。这种不创造财富的金钱游戏只能制造虚假繁荣,吹大泡沫,埋下经济危机的祸根。一个国家如果信奉新自由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放任市场任性,必然使这些现象不断恶化,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所以,邓小平说,“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2];习近平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些,都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担当作出的科学结论。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能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是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

新时代要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他把“为什么人”的问题,看作检验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他不仅要求在党的指导思想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而且要求把这一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说,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才能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者阶层,具有强劲的消费能力,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尺度,从基本理论、基本理念到基本政策,都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历史观上,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3]。发展观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4]。目标观上,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本质观上,坚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权力观上,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政党观上,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反映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坚持了党的根本宗旨,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鲜明特征,是贯穿其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基本理念的红线,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遵循。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有、共建、共享”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甚至也消除商品生产,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按照个人需要分配生活资料(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按劳分配)。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为起点的,在发展程度上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社会。既然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就不能完全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特征的界定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还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还允许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在坚持国家调控的前提下还允许市场经济存在,在宏观调控计划性的前提下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同时还有阶级存在等。而既然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和“共有、共建、共享”的价值尺度,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界定,也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方向。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和“共有、共建、共享”的价值观。他指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等。这些从本质特征高度上的回答,说清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尺度和行动指南。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基本经济制度上保证人民“共有、共建、共享”

“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价值观层面,而要体现在现实制度中。习近平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体现在基本经济制度上,才能真正实现共有、共建、共享。

(一)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壮大国有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而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就是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由它决定和派生。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既然“公有制为主体”,它就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根本的经济关系。“公有制为主体”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更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体现。习近平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會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其中的“是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经济制度上的集中体现就是“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的现实实现形式,就是国有经济。

然而,近些年来,理论界攻击、诋毁、抹黑、消解公有制和国有企业的言论不在少数。其实质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糊弄为私有财产,挖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挖掉党执政的根基。有人明确提出把“国有经济正名为‘非私经济”,这与中央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显然是相违背的。而所谓“国退民进论”,无非是要国有企业让地盘、腾位置,取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它变为附庸。而国有经济“全面退出论”,表面看是让退出“竞争性行业”,实际上是要全面退出盈利性行业,只让国有企业留在亏损行业和社会保障行业,只承担责任不能盈利。根本目的就是把国有经济、公有制消解殆尽。与各个时代思想家都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不同,现在在一些人看来,公有制成了“万恶之源”。只要一提国有企业,就一无是处。因此,习近平在2016年10月10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一些人制造了不少针对国有企业的奇谈怪论,大谈“国有企业垄断论”,宣扬“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国企是不堪的存在”,鼓吹“私有化”“去国有化”“去主导化”,操弄所谓“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的话题。特别是各种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重点拿国有企业说事,恶意攻击、抹黑国有企业,宣扬“国企不破,中国不立”,声称“肢解”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方式。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人很清楚国有企业对我们党执政、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想搞乱人心、釜底抽薪。我们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决不能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所有制问题,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那就太天真了!

事实上,消解中国的公有制经济,正是西方一直以来所要竭力达到的目的。20世纪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说过,“在经济方面,中国朝自由市场制度前进的过程已经走了一半。现在,它的两种经济——一种私有,一种公有——正在进行殊死的竞争”,只要美国“继续介入中国的经济,就能在帮助私营经济逐步销蚀国营经济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7]克林顿也坦言,美国要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在中国“加速大型国有企业的衰亡”,由“私营企业取而代之”,给中国内部“为人权和法治而奋斗的人们增添力量”,以使中国作出美国所需要的那种“选择”。[8]可见,美国就是想通过消解中国公有制和国有企业,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

必须明白,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党执政的根基,是国家可以依靠的力量,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的“大国重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邓小平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9]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则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就很难巩固和加强。”[10]如果“把国有资产大量量化到个人,并最终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那样,我们的国有资产就有被掏空的危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经济基础。那时,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靠什么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靠什么来巩固人民的政权,靠什么来保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1]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个问题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在2016年7月4日召开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也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8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考察时又强调,我们的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那种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点毫不动摇。任何怀疑、唱衰国有企业的思想和言论都是错误的。

总之,只有理直气壮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理直气壮地壮大国有企业,才能真正巩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有、共建、共享。当然,这并不是说现有国有企业没有弊端,这并不否定国有企业从经营方式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习近平指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12]

然而,如何扭转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呢?一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内部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初次分配应由市场主导,注重效率,而由政府通过国家财政和转移支付进行的“二次分配”才注重公平。因此,调节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应该主要通过二次分配来进行。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应通过“第三次分配”即民间捐赠、慈善公益事业等来实现。

实际上,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不是在二次分配,而是在初次分配就基本成型了,根本原因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如果初次分配已经造成了贫富悬殊,靠二次分配调节根本不可能消除。尽管二次分配对缩小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能起到一定的微调作用,但不足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例如,通过二次分配的主要手段——税收,使效益好的企业、收入高的人群多交税,再把这些税收转移支付到那些需要扶持的落后行业和困难群体,理论上似乎可以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但国内外多年来的税收实践都证明,如果一次分配造成的差距過大,二次分配的税收措施显得既轻又缓,很难取得实效,根本解决不了分配不公问题。一是因为个人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占总税收比重不高,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力度有限。二是现行税制和征收环境,往往起到逆向调节作用,弄不好二次分配反而更加拉大差距。如工薪所得税收规范透明,征收率高,而高收入者由于收入来源、渠道多,隐蔽性强,逃税和漏税情况较多,因而容易出现逆向调节。三是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富差距更多体现为财富占有差距,如房产、资产、利息等,因而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有限。而依靠以“施舍”为形式的第三次分配来消除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更是自欺欺人。

此外,一些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剧是正常的,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平等程度会自动缓和。但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对人民的愚弄,是对历史、对未来、对人民不负责任的搪塞。这种说法的荒谬性,已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所证明。总部位于英国的研究机构乐施会(Oxfam)研究显示,2016年全世界1%的富人已掌握全球82%的财富,最富有的42个人的财富等于全球一半人口的财富总和。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仍然突出,也从一个侧面反证了其欺骗性。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不断拉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占比不断下降。因此,解决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和劳动群众贫困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仅靠二次分配对初次分配的修补是不行的,必须抓住初次分配这个关键环节。首要的是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定企业员工与管理层的合理工资比例。同时,要改变劳动者工资增长远远落后于企业利润增长的现象,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劳动者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提高。劳动者报酬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其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3]习近平也强调“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14]。这些要求,只有落实到现实制度、体制、机制上,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有、共建、共享。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共有、共建、共享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5]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有、共建、共享要求,不仅要体现在基本制度上,而且要体现在具体政策中。

(一)织密普惠性社会保障网

尽管二次分配不能根本解决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但作为社会托底的必要制度建构,社会保障在解决“掉队者”的基本生活问题方面,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也是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全社会共有、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织密政策经纬线,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劳动权,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劳动者劳动权的必要保证。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充分就业。政府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给予更多创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就业对接便利;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全国劳动力市场服务的一体化平台;特别注重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2.建立城乡居民全方位保险制度,努力实现人人心安,人人安全。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要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要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工资拖欠、劳动纠纷法律援助和政府支持;要促进各险种、各地区保险系统有效对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共享。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各行业收入、服务基本均衡;要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基本平衡;要打破地区壁垒,实现区域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投入大致平衡。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人人参保,人人托底。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每一个公民都公平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生活、生产、发展都有保障。

5.强化社会救助,努力实现人人体面,人人尊贵。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会优抚、社会安置等制度,使所有社会群体都生活有着落、医疗有保障、养老有安排、发展有出路;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使人人有家的温暖、有生的希望、有活的尊严、有好的未来;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做到不抛弃、不遗弃、不嫌弃,让他们有尊严、有机会、有价值。

6.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人人脱贫,人人小康。要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供生活保障与提供发展机会相结合;要实施跨地区、跨区域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要形成国家扶贫统一领导,全国扶贫一盘棋,从整体上消除贫困,做到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脱真贫、真脱贫。总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共有、共建、共享伟大祖国的发展成果。

(二)强化教育、医疗、住房等的公共产品属性而不是单纯的商品属性

尽管“市场”本身只是一种手段,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但是,之所以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中心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造成劳动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自己就会越贫穷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是解放人的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为了通过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壮大私人资本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不断壮大公有经济,为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物质条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把一切(包括良心)都作为商品来盈利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该把住房、教育、医疗等作为个人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公共产品作为商品来出售;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一出生就拥有一切、另一些人奋斗一生也一无所有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为每一个人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平等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基点、公平的发展机会;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器排挤人、科学技术吞噬人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器是人获得更多自由的技术前提,科技创新是消除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奴役、消除人对人的压迫的技术条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是造就1%的亿万富翁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按照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房屋、教育、医疗等应更多地体现为公共产品属性。因为,这些是个人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而不能仅仅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把人变为“房奴”“教奴”“医奴”。房屋之所以要更多体现共公产品属性,是因为它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试想,如果人连起码的住房都没有,还谈什么事业,谈什么发展,谈什么生活,谈什么幸福,谈什么梦想?如果用透支未来的办法(房贷)购买房屋而终生变为“房奴”,还谈什么创业,谈什么进取,谈什么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大多数人都是“房奴”,人人苟且营生,最后受损的肯定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教育之所以要更多体现公共产品属性,是因为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力、培养人才、培养生产力的事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民族复兴的希望。它不应成为赚钱的机器,不应把一些天才、精英因贫困扼杀在摇篮里。一个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廉价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医疗之所以要更多体现公共产品属性,因为健康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如果人一旦生大病就会失去包括财富、未来在内的一切,如果连个人健康、生命也成为别人赚钱的商机,攥在别人手里,那么人还谈得上什么尊严,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人们处于这种惶恐和不安中,谈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

总之,习近平提出的“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等要求,只有变成现实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人民共有、共建、共享。

(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体现在经济生活中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共有、共建、共享”不仅应体现在经济成果的分享上,还应体现在政治权利的保障上。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6]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化人大代表构成,确保劳动者阶层政治权利。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首要的是保证人大代表中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人大代表构成的平衡,尤其是解决劳动者阶层代表比例下降问题,保证、提高劳动者阶层代表比例。

2.疏通人民建言献策、决策参与渠道,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交互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实践程序,保证人民在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度参与的权利。

3.搭建各种决策、监督平台,保证人民依法管理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政治生活中,还应体现在日常社会管理中。要不断扩大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让居民真正参与到所在城市、所在县市、所在单位、所在社区、所在乡村政策制定、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中来。切实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健全各类群众权益代表组织,切实保证人民意愿得到充分表达、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要组建各种农业合作社、村民协会等农民权益代表、表达组织,防止农民应有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受到挤压;要切实发挥各类企业中工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防止棚架甚至架空;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工青妇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权益代表作用,防止被职能虚化、权力弱化、地位矮化。群众组织负责人的产生,群众要有参与权、建议权、选举权。

总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就要经济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治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上坚持“共有、共建、共享”,并贯彻到各项基本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各个环节中。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2][5][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9、364、110、111.

[3][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128、129.

[4]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4/c_ 1117 247999.htm.

[6]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6-12/12/content_39894480_2.htm.

[7]〔美〕尼克松.透视新世界[M].刘庸安等,(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162、163、171.

[8]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背景材料[Z].2000(9).

[10][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2、363-364.

[1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節选)[J].求是,2016(1).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A].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

[14][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共建以人民为中心共享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