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中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019-09-0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筐子泥坑人物描写

“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高考文学类阅读中的密集考点。考查形式可以是客观题方式,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判断;也可以是主观题方式,要求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概述人物的形象。标准题型如下:①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请结合某一人物(某些人物或具体人物),找出几种主要描写方法,并简析其作用;②请简述(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人物的描写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此外还有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描绘。细节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描写,体会作家高超的写作技法。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在小街上住着,又冷清、又寂寞。

一个提篮子卖烧饼的,从胡同的东头喊,胡同向西头都听到了。虽然不买,若走谁家的门口,谁家的人都是把头探出来看看,间或有问一问价钱的,问一问糖麻花和油麻花现在是不是还卖着前些日子的价钱。间或有人走过去掀开了筐子上盖着的那张布,好像要买似的,拿起一个来摸一摸是否还是热的。

摸完了也就放下了,卖麻花的也绝对的不生气。于是又提到第二家的门口去。

第二家的老太婆也是在闲着,于是就又伸出手来,打开筐子,摸了一回。摸完了也是没有买。

等到了第三家,这第三家可要买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刚刚睡午觉起来,她的头顶上梳着一个卷,大概头发不怎样整齐,发卷上罩着一个用大黑珠线织的网子,网子上还插了不少的疙瘩针。可是因为这一睡觉,不但头发乱了,就是那些疙瘩针也都跳出来了,好像这女人的发卷上被射了不少的小箭头。①

她一开门,随后就跟出来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也都个个爽快。像一个小连队似的,一排就排好了。

第一个是女孩子,十二三岁,伸出手来就拿了一个五吊钱一只的一竹筷子长的大麻花。她的眼光很迅速,这麻花在这筐子里的确是最大的,而且就只有这一个。第二个是男孩子,拿了一个两吊钱一只的。第三个也是拿了个两吊钱一只的。也是个男孩子。第四个看了看,没有办法,也只得拿了一个两吊钱的。也是个男孩子。

轮到第五个了,这个可分不出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头是秃的,一只耳朵上挂着钳子,瘦得好像个干柳条,肚子可特别大。看样子也不过五岁。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个的都黑得更厉害,其余的四个,虽然他们的手也黑得够厉害的,但总还认得出来那是手,而不是别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味。

他就用这手在筐子里边挑选,几乎是每个都让他摸过了,不一会工夫,全个的筐子都让他翻遍了。而后他说:“我要大的。”

于是就在门口打了起来。他跑得非常之快,他去追着他的姐姐。他的第二个哥哥,他的第三个哥哥,也都跑了上去,都比他跑得更快。再说他的大姐,那个拿着大麻花的女孩,她跑得更快到不能想象了。已经找到一块墙的缺口的地方,跳了出去,后边的也就跟着一溜烟地跳过去。等他们刚一追着跳过去,那大孩子又跳回来了。在院子里跑成了一阵旋风。

那个最小的,不知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的,早已追不上了。落在后边,在号啕大哭。间或也想拣一点便宜,那就是当他的两个哥哥,把他的姐姐已经扭住的时候,他就趁机会想要从中搶他姐姐手里的麻花。可是几次都没有做到,于是又落在后边号啕大哭。②

他们的母亲,虽然是很有威风的样子,但是不动手是招呼不住他们的。母亲看了这样子也还没有个完了,就进屋去,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她的孩子就奔去了。不料院子里有一个小泥坑,是猪在里打腻的地方。她恰好就跌在泥坑那儿了。把叉子跌出去五尺多远。

于是这场戏才算达到了高潮,看热闹的人没有不笑的,没有不称心愉快的。

就连那卖麻花的人也看出神了,当那女人坐到泥坑中把泥花四边溅起来的时候,那卖麻花的差一点没把筐子掉了地下。他高兴极了,他早已经忘了他手里的筐子了。

至于那几个孩子,则早就不见了。

再说那一进胡同就被挨家摸索过来的麻花,被提到另外的胡同里去,到底也卖掉了。

(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一章六至八节)

各抒己见

陈老师:小说节选部分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陈善美:主要是正面描写。按照老师前面所讲的人物正面描写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再对比选文,我发现选文采用了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两种,再就是细节描写。

陈老师:回答得非常正确。接下来请同学们就具体人物,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描写及其作用。

陈善美:对卷发女的肖像描写,见文中画线①处,以形传神,暗示了她在小城地位较高,家境较好,与其他民众形成鲜明对比。

刘健:对卷发女和第五个孩子的动作描写,见文中画线②处,孩子的母亲摔倒在泥坑中,泥水四溅,这也是动作描写。

陈老师: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呢?

郭健:老师,这个作用,我还真不知道。

陈老师:人物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要结合小说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小说写的是民国时期的小城生活,这让我们想到了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镇。表面上,小说中写人们的生活热闹而有趣。事实上,人们内心空虚而麻木,没有真正的精神生活。文中开篇描写的“清冷寂寞”并非真实的小街环境,而是“我”身处其中却又格格不入的孤独悲凉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作者对愚昧麻木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郭健:听老师对小说创作背景和主题的讲解,我豁然开朗,文中“这场戏才算达到了高潮,看热闹的人没有不笑的”这一句让我明白了许多。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寂寞无聊的人们在打闹中消磨时光,耗费生命的可悲状态,凸显主题。

易福音:我再来说说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人们一次次用手摸了烧饼而又放回的细节描写,对第五个孩子“手”的细节描写,对人们观看卷发女摔倒在泥坑中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小城居民不讲卫生、不修边幅的劣习,为下文这样被摸过的麻花也照常卖出去的情节作铺垫,表现出小城居民精神空虚无聊的状态。

1.了解人物描写方法。

2.结合文本对号入座,抓住主要描写方法。

3.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人物描写手法的真正意图,旨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猜你喜欢

筐子泥坑人物描写
陷入泥坑后
怎样构思人物描写类文章
快乐的泥坑节
会移动的神奇泥坑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配对:花花袜,一双双
鸡蛋找回来了
论长篇小说《足迹》中的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逃狱
浅谈语文课本中不同的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