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研究

2019-09-06凌安李忠京

武术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信息源

凌安 李忠京

摘要:文章分析太极拳身体运动形式的生物与非生物的生态信息源特点与形式,进一步又分析了太极拳内劲运动的生态本质,指出太极拳从外在的身体运动形式到内在的劲力思维形成都离不开人对动物及各种自然界物质的自然态信息流的获取,更离不开“气”与“能量”生态途径的联系。

关键词:太极拳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关系 信息源 生态途径

1 前言

太极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生态过程中,但是人们却难有这样的意识,或只是在朦胧中依照生态规律进行太极拳运动,由此造成太极拳这项我国优秀的文化效益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基本局限于其自身固有的养身和技击的一些功能效益上。太极拳的生态过程从自然到社会等环境中形成不同等级的生态,发挥着高级的生态功效。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些生态功效,就必须先认识太极拳的最原始生态模式,这里先从自然生态环境的层次来研究太极拳的生态关系与过程以揭示太极拳的原生态模式。

自然生态环境是一切生命、一切生命共同体以及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维护社会生态环境和心灵生态环境的基础。[1]

研究太极拳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关系,首先是基于生态哲学世界观之上的,就是“世界是自然一社会一精神统一的有机生态整体”,在研究世界时不是单纯以某个方面作为尺度,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社会、精神的统一为尺度进行的。因此,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要从人考察自然界,又要从自然界考察人。而在太极拳中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实际表现为人一文化一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所谓生态关系是指:代表着生物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首先对太极拳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关系做出根本的認识,才能在这基础之上对其他生态环境做到充分认识,否则往往会用一个环境忽视另一个环境,而达不到真正生态观的精神。目前的太极拳运动一直是处于动作技术化阶段,没有看到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意识解读,更谈不上其他社会或心灵生态意识了。而这种生态的混沌意识却成为了太极拳发展的重大障碍,使得太极拳在学校体育还是在社会体育中一直处于动作技术化阶段。

到目前为止,研究太极拳与生态的论文通过知网、万方网、维普网等数据网搜索有邱丕相、杨建营、王震共同写作的《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及《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张震的《传统太极拳的生态伦理关怀》;孙立焕等人写的《浅谈道家生态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白春燕《太极拳生态体育思想探析》;王院成的《文化生态的整合与重建: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思考》等几篇论文中提出了在立足于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认为太极拳与生态学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但是论文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太极拳的生态根源与生态发展,因此对太极拳的未来武术形式发展并不明朗。

2 太极拳身体运动形式的自然生态信息源

太极拳是以人的一种身体运动形式而存在的,太极拳在自然界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之间吸收排斥或者利用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生态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世界,人有改变自然的力量,但是自然也作用于人,是人的智慧的源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存在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其中的信息传递则成为太极拳创立的一个很大影响因素。太极拳的创立离不开自然生物生态信息源和自然非生物生态信息源两者的信息流的影响。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组分之间和组分内部的交换和流动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显然这种信息流经过人类的处理,进行了信息的再生、控制、优化成为了人类智慧不断涌现的重要来源。[2]

2.1 自然生物生态信息流

作为武术种类之一的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种类相类似之处就是在其发展阶段无一例外的有模仿自然界动物搏击形态和意识的倾向,有一种说法,太极拳创立者看到蛇与喜鹊的搏斗中获得拳法的极意。[3]虽然只是传说,但是太极拳从动物的某个状态中获取搏击意识确实是随处可见的,在太极拳拳谱中就有白鹤亮翅、野马分鬃、倒卷猴、高探马、金鸡独立等诸多动物的出现。

动物发出的信息源对其他动植物可能是直接的,而对于人类来说动物的信息并不取决与动物原本的信息取向性,如鸟类的声音可以表示高兴、烦恼、取食等来告知同类,人类可以捕捉动物非取向性的信息,如鹤搏击的信息,它们用翅膀击打的方式以及力度、角度的应用等等,这些被“有心”的人类看到,这些信息就被接受,成为这些信息的信宿。应用在太极拳中捕捉的信息一般是动物的行为信息。

人类对于动物的信息流获取有这样几个特点:主动意向性特点,就是有主观上的意识取向,人的主动性。主动选择性特点,就是把自我可以利用的信息吸收,把无用的信息排除,如太极拳的应用就吸收动物行为信息中的搏击因素。非动物本源信息特点,就是获取的这些信息并不是用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流动的偏向性特点,就是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动物向人类流动,人类的信息少部分流向动物。

2.2 自然非生物生态信息流

太极拳模仿应用的信息流也来自于非生物生态即自然物态。

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可以看出自然界的山岳、河流、深渊等无不是太极拳参照的生态来源。只是对这些生态源信息的获取太极拳创立者站在了各种的角度。

静如山与稳如山,都是太极拳修炼者从山的自然特性中感受到的信息,这种捕捉信息的渠道是从搏击的经验中感受来的。没有这样的经验以及用心是无法感受这些信息的。山在古诗人的眼里看到的会是另外一些信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哀矣》)“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训》)。因此,不同的人对自然物态的感受是不同的,那么对物态信息的掌握也不一样。这些信息属于感性信息。感性信息则是随人的感官注意度的不同对人的所产生的信息刺激不一样且灵活多变。

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在新村出编的《底辞苑》中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 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感性信息则是指源于人的、具有文化理性的、运用感性思维创造的信息。[4]信息在这里是被创造出来的。

文化理性具体则表现为诗人与武人的不同文化思维,产生了不同的感性,那么感受事物的角度必然产生变化了。

“山”与“水”在天地之间是自然界自然物态的最基本的典型形态,太极拳人对“山”的感受在太极拳的拳谱中被引用的虽然并不多,但在对太极拳的静与稳状态的领悟上,除用山来比喻外,没有其他比喻了。对于山的感性信息,太极拳修炼者从自身的搏击经验和敏感,从独特的角度创造出了对“山”的感性信息。与诗人的对山的感性信息显然不同。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沦》中提到“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在这里稳与静已经统一在了一起,由静到稳,都需要从山岳这样的状态来体会。

可见自然非生物信息源来自与人类的主动选择性及功利性的特点,选择的角度取决于人的文化理性与心理感受性。

同样在对“水”的感性信息获取中,太极拳人从其搏击应用和传统文化心理上对“水”有独特的理解。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就是发现了自然界水在江和海中的一股能量,可以在沉浮之间不断地出现,发现水的一种广泛的渗透性能量的感性信息。 江海之水随遇而安,随形而变,柔顺不断,看似平平淡淡,但是又有汹涌波涛的能量效应,无不给太极拳的修炼者带来无尽的智慧与创想。

“水是太极拳道以柔弱克刚强的至妙法门”。[5]太極拳人始终把老子哲学中的“柔弱似水,以柔克刚”思想奉为经典正是太极拳人发现老子的思维感性信息与他们所获得的是一致的。

因此,太极拳首先是人类得益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文化产物。太极拳的身体运动形式离不开人对动物及各种自然界物质的自然态信息感受。这种自然态与人意识的结合就形成了原始的身体文化,即稳中有动的柔缓运动模式——太极拳。

3 太极拳内劲运动的生态本质

有人从能量的角度认为太极拳内劲是精、气、神从人体潜能中开发出来的新能量。[6]当然,人体的这种能量并没有超出目前科学研究出来的能量系统,只是在蓄能、供能和节能环节上增加了新的途径。这种蓄能和供能的过程,其实质是疏通经络,开发经络功能的过程。[7]这个新的途径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生态的途径。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经络主导的生态途径。

经络的能量在中国的道家文化中早已经做出了生态解释。道家文化认为“天人合一”,人与天万物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也就是说人体的能量运行可以在天人之间进行运化。由此产生了三气、五行、八卦的结构论[8]更进一步明确了能量在天与人之间的运化模式。这种能量在人体中的运转主要途径就是经络。

3.1 太极拳内劲经络“气”生态途径

首先是“三气”在道教中称作“阴气”“阳气”“冲气”,这“三气”在天地之间与人相互作用,共同化生万物。那么这个“三气”是属于什么范畴呢?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涵盖了几乎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层面,在这里“三气”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层面,是指宇宙存在的各类磁场等。在于人体就是生物场,而场是形成经络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说人体通过经络与自然界的无形的场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发生一种场能联系,如果从生态角度来看,太极拳的内劲生态途径之一就是场的生态或称之为气生态途径。因为练习太极拳时的肌肉蓄能就是特别强调通过经络的供能方式来进行的。[9]因此称之为内劲形成的途径之一是不为过的。

3.2 太极拳内劲经络能量生态途径

其次是“五行”结构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界物质元素来化生万物,而且对应于人的五脏,这就是古人觉察到的自然界物质与人体的一种细化的内在联系,比前面的“三气” 更加具体,具体到某种物质与人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其实质是一种能量的关系,古人早已经发现了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能量转化关系,在人体与五行之间一样存在着这样的能量转化关系。在中医学中古人早已经利用这种能量的生克制化来治疗人体的五脏疾病以及养护五脏。同样与劲力有直接关系的人体筋、骨、肌肉与内脏相联系同时与五行也存在着能量上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筋、骨、肌肉与内脏及五行的能量关系

通过表1很明显可以看出劲力与五行物质之间存在的一种能量上的联系,这种能量也是通过经络进行的,也只有经络才能解释清楚这种联系。显然在生态上就应该是一种能量生态。

而就是八卦说折射出的生态关系就更加丰富,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在太极拳中则是拟定了空间方位上与之相对应,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基本劲法。

太极拳从空间的四正四隅上把劲力与八卦相关联,知名太极拳师王培生有句歌诀“采求乾三连,捌行坤六段。捋要离中虚,堋填坎中满。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按劲兑上缺. 靠劲巽下断”。这是一种把身体结构与八卦爻象之间进行联系的方式。就是利用八卦爻像所提示结构从能量的角度把身体的结构与之相对应进行相仿的运动模式,从而产生太极拳的内劲。显然可以说这种内劲的产生就是一种八卦爻象的生态能量内劲。

还有第二种方式,是把八卦中每一卦所代表的物象与太极拳的劲力联系起来,如“乾”象征冰,由流水之柔到冷冻坚冰的转换,是由柔积刚的表现形态,同时乾是向上的,于是就和堋联系在一起。“坤”为土地,既有向下,又与顺从有意思关联,因此按劲与之配伍。“离”通“丽”,有粘附意思,可以附着在进攻体上,利用这种粘劲,以破敌猛势,故用捋法来对应。“震”意为雷,滚动之意,因此以捌相配之。“巽”代表“风”,有无孔不入的细微,采劲需要这种细腻的力道才能显示破敌之妙。“坎”属水,有柔中带刚,排山倒海之势,用挤劲来与之对应。等等,就是把八卦的物象所提示的能量表现与太极拳的劲力技击需求联系起来的生态途径所产生出来的太极拳内劲,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八卦物象的生态能量内劲。以上两种方式如表2所示。

表2八卦与太极拳劲力2种对应关系

八卦所列举的自然物质,全是自然界一切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系统,即生态环境系统。[10]在其中综合包含了“气”与“五行”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同样的八卦对应中却出现了两种太极拳的劲力对应方式,一种是偏向与“气”思维,一种是偏向于“五行”思维。这也是太极拳在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信息生态链与能量生态链的两种自然生态方式,也可从中看出太极拳原生态生成方式,是多种方式的集成。文化产物与自然产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表现最大的不同之处,如自然生物可以依赖于单一的食物链,而文化产物则依赖于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能量、信息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当然这个系统中包含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系环境。有关于太极拳与社会环境生态关系的研究将在以后继续进行。

4 结语

有言说“道法自然”。太极拳的修炼核心,就是一种生态的理念,是一种与大自然配合, 与大自然同生息的身心运动。讲究与天地之气贯通,在与大自然的感应中,吸收来自大自然的精华,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包括了生理与心理等多种状态。我们在追求太极拳外觀的美与外在的标准同时不能丢掉这种生态的理念。当今太极拳发展方向之所以会偏移其主要根源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太极拳的原生态途径。清晰这种生态关系必然可以使人们的眼光从太极拳的肌肉层次扩展到与大自然相联系的广面来认识、锻炼太极拳。

有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一阴一阳谓之拳”。因此应“拳法自然”,太极拳的修炼在大整体中,与大自然配合协调运动,在小整体中身体各部分,呼吸、心跳、躯干、肩膀腕,髋膝踝、皆符合自然进化造就给我们的生理结构,一进一退,一转一旋,皆合乎生理的自然,这也应该是太极拳追求的外观美的内在标准。在意识和精神方面也应合乎自然,身随心动,身体由意识引导,所以在意识里也应该合乎大整体自然和个人生理自然配合。实现大自然和生理自然的协调配合统一。如果一味追求高新难美,才是对太极拳的核心内涵的背离。只有身心自然了,整个身心与大自然配合,才能感应自然界看不见的能量场,来影响生理和心理,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当然太极拳的生态理念不仅仅在与大自然环境,更在于社会环境,以及与精神环境的联系。生态学的发展在太极拳前面展开了一个科学可靠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平台与桥梁。首先让人们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清了太极拳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性,而不会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认为是糟粕而弃之。依靠这种生态理念太极拳的视野将可以横跨到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中,乃致其他的文化形式中去,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将产生太极拳体育生态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太极拳文化生态学也将被创立。由此可见,生态学给太极拳一个无限发展的平台,让这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运动在各种领域中发挥奇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壮.生态人一人类困境中的希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39.

[2]卢剑波,主编,信息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7-41

[3]黄头生.太极拳技法[M].台北:台湾大众书局,1976:2.

[4]周建波.感性信息及其营销传播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57.

[5]郑琛,太极拳道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钱惕明,太极内功心法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332.

[7]李忠京.太极拳内劲在人体中的蓄能、供能和节能特征U]山西体育学院学报,2008(3).

[8]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3.

[9]李忠京.太极拳内劲在人体中的蓄能、供能和节能特征[]山西体育学院学报,2008(3).

[10]罗移山.论《周易》中的生态意识[J].孝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1-64.

猜你喜欢

信息源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睡眠者效应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面向科技情报的互联网信息源自动发现技术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
网络舆情信息源影响力的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