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添加,别陷入这九大误区
2019-09-06刘遂谦
刘遂谦
宝宝在一天天长大,辅食添加成了新手妈妈们的头等大事。加什么?怎么加?如果道听途说或是想当然,那么,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就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对宝宝的健康无益。
早点儿添加辅食,宝宝长得壮
经常有妈妈问,宝宝已经3个多月了,是不是该给他添加辅食了?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奶的味道太单一,早点儿添加辅食,宝宝吃的食物丰富了,才能长得壮。
实际上,这种想法不科学。为什么宝宝不能早于4个月添加辅食呢?因为小于这个月龄的宝宝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太早添加辅食容易引起腹泻、过敏等症状,有的宝宝还有可能因此增加消化道感染的概率。太早添加辅食还会造成母乳吸收量相对减少,可能会让宝宝营养不良。要知道,在宝宝6个月以内,母乳的营养是最好的,如果用辅食替代反而得不偿失。
● 不仅在我国,世界各国的婴幼儿喂养指南普遍建议4~6个月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是一般性建议,指的是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一定不要早于4个月,也不要晚于6个月。
● 每个宝宝具体在4~6个月的哪一天添加辅食,则需要依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而定。一般来说,当宝宝至少会扶坐,对食物表示有兴趣,且呕吐反射和挺舌反射消失的时候,可以尝试开始添加辅食了。
● 注意,太晚添加辅食也不好!大于6月龄再添加辅食,会错过宝宝接受新食物的窗口期,错过宝宝学习咀嚼、练习口腔功能的关键期,不仅可能会导致宝宝的营养素吸收跟不上,还有可能引起后面的辅食添加困难,以及宝宝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的概率较大。
蛋黄有营养,第一口辅食应该先给宝宝吃蛋黄
如今仍有不少妈妈把蛋黄作为宝宝的第一种辅食。理由是蛋黄营养丰富,富含铁,且之前的妈妈们都是这么做的。没错,按照我国传统添加辅食的习惯,很多老人还会认为蛋黄是宝宝的第一口辅食的最佳食物,尤其是补铁效果好。但现在的营养学专家一致认为,蛋黄中的铁比较难吸收,远低于瘦肉和动物肝脏中铁的吸收率。
●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应当把强化了铁、锌的婴儿营养米粉首选为宝宝的第一口辅食,肉泥也是不错的选择,所含的铁易被吸收。也就是说,宝宝的第一口辅食,不是蛋黄,也不是米汤,更不是果汁、菜泥!而是米粉或肉泥,这已经是国际营养学界的新共识。
● 要注意的是,米粉可不是妈妈自己在家自制的米粉哟!应该是在普通米粉基础上强化了铁、锌、DHA等营养素添加的婴儿营养米粉,这种米粉营养更均衡,同时把致敏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 富含鐵的食物也包括肉类辅食,因此最新的《婴幼儿科学喂养与保健指南》还建议,从辅食添加初期开始,可以逐渐添加肉类泥糊状辅食,然后是菜泥、果泥,而蛋黄可以在添加这些食物之后再少量逐渐添加。
让辅食更有滋味,不妨加点儿盐或调味料
“什么调味品都不加,哪有什么滋味啊?!”为了让宝宝吃得更多一些,妈妈可没少在辅食上花心思,有时候甚至要自己尝尝,觉得有滋有味了,再给宝宝吃。殊不知,宝宝的味觉非常敏感,食物的原味就已经让他觉得很有滋味了,根本不需要加盐、酱、醋等调味料的刺激。
另外,婴幼儿的肾脏发育还不健全,过早添加盐,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引起机体代谢疾病,成年后也更容易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过早给婴儿的辅食中加盐等调味料,还会损伤宝宝的味觉,造成宝宝易挑食、偏食。
● 从纯母乳喂养过渡到添加辅食的宝宝适应清淡的口味,因此,要尽量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不要加糖、盐和其他调味料。
● 6个月后,如果宝宝的辅食添加中动物类食物添加较慢、辅食结构偏素,可以给宝宝添加食用油:6~12月龄的宝宝每日食用油的推荐量为5~10克,相当于家用小瓷勺半勺到一勺;1~3岁的宝宝每日食用油推荐量20~25克,相当于每天用两瓷勺的量。
● 1岁后,宝宝的食物中才可添加少量的盐。有一点点味道就好: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都要控制在1克左右;2~3岁时,宝宝每天吃的盐不能超过2克;3岁以上的宝宝,每日食盐用量在2克左右,约为成人量的1/3。
添加辅食后,要多吃辅食、少喝奶
不少妈妈觉得添加辅食之后,宝宝就应该多吃辅食,少喝奶。实际上,在宝宝一岁半之前,奶类仍然是他的主要营养来源,即使是已经添加了丰富的辅食,也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过早地用辅食来代替奶,容易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均衡,尤其是钙摄入会受到影响。而且,宝宝的胃肠发育不完全,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辅食中的营养成分。以辅食为主、减少奶量的做法还易导致宝宝发生腹泻、便秘的情况,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 即使宝宝爱吃辅食,也应该控制量,因为宝宝的胃容量毕竟有限。奶类对婴儿来说是属于高密度营养食物,为了保证宝宝的营养充足,发育正常,辅食添加阶段的食物也应以奶为主,其他食物则都是辅食。
● 每一位妈妈的乳汁都是为她的宝宝特别设计的,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变化,来满足宝宝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因此在添加辅食后,如果妈妈能坚持母乳喂养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是已经进行了混合喂养或者是配方奶粉喂养,奶的摄取量不宜减少,更不能取消。
● 1岁前,要保证宝宝每天摄入600~800毫升的奶;1~2岁每天摄入400~600毫升的奶。同时增加辅食量和辅食品种。
辅食越烂越好,宝宝易吸收
既然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善,那就把宝宝的辅食做得烂烂的吧。不少妈妈甚至习惯把各种食材都用料理机打成糊。早期为宝宝添加辅食时,食物确实必须处理成汁状或糊状,以便于宝宝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但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辅食应该逐渐过渡到较软的固体和一般性固体食物,这样有助于宝宝咀嚼能力及胃肠消化吸收能力的锻炼。如果一味给宝宝吃软、烂的食物,宝宝吃起来固然省力,但会使其咀嚼、消化能力的发育滞后,迟迟不能接受固体食物,也会影响营养素的摄取,甚至还可能影响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 辅食的软硬度应根据宝宝的月龄有所变化,逐渐适应宝宝的咀嚼能力。一般来说,应该从较稀的流质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较稠的流质,然后是半流质、糊状,最后再到固体食物。比如第一阶段给宝宝喝米粉,慢慢来点稀粥,再过渡到稠一点的粥,最后到软饭。
● 准备辅食时,应从宝宝7~8月龄起开始在泥糊状食物中增加小颗粒,鼓励宝宝咀嚼食物,然后逐渐过渡为大颗粒、块状食物。
● 长磨牙并不是咀嚼的必要条件,没有长磨牙甚至没有长牙的宝宝,一样可以用牙龈练习咀嚼。尤其是即将出牙,牙龈有红肿状态的宝宝,特别愿意用咀嚼来缓解牙龈肿胀带来的不适感。
多种辅食一起吃,营养更丰富
给宝宝添加辅食时,有些妈妈喜欢将多种食材混在一起,认为这样的辅食营养更全面、均衡。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同时开始添加多种辅食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宝宝腹胀、便秘,或是出现皮疹、呕吐、腹泻等食物不耐受或过敏的情况。让宝宝吃混合食物,一旦宝宝出现过敏反应,想要找到食物过敏原可就非常费劲了。
另外,把几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味道也会变样,吃这样食物的宝宝以后反而容易变得挑食、偏食。
● 给宝宝添加辅食,要遵循一次只尝试一种新食物的原则,连续喂食后至少观察3天以上,等宝宝适应这种食物且没有不良反应,排便、体重和日常状态都正常以后,再添加下一种新的食物。
● 每种食物适应的时间大概是3~5天。但是,每个宝宝都是不一样的,接受新食物的时间也有差异,所以妈妈在帮助宝宝添加辅食时要有耐心。有的宝宝可能在吃某种辅食时会出现吃一口吐一口的情况,妈妈不要以为宝宝不喜欢这种食物就再也不给宝宝吃了,我们要尝试更多次,给宝宝更多时间和机会来让宝宝适应和感受新鲜的味道。
● 如果宝宝出现过敏、腹泻等症状,要马上把这种辅食停掉。但是宝宝对于某种食物的过敏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一些食物过敏的症状会消失。
● 在宝宝逐步适应了各种食材后,妈妈可以在每餐、每天换用不同的食材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就能做到食材种类多样、营养均衡了。
定时、定量最重要,宝宝每餐吃得都应该一样多
我们总希望宝宝每一顿都多吃些,如果宝宝不好好吃,父母就会认为是宝宝开始挑食、偏食了,还有些妈妈认为如果給宝宝准备的本来就不多的辅食宝宝没有吃完,宝宝肯定没吃饱。其实,大人吃饭也不是完全定量的,有时候多吃点、有时候少吃点,爱吃的多吃点、不爱吃的少吃点。
所以,我们也要允许宝宝在进食量上有差异,不是每天、每顿都要吃得一样多!现在营养学界提倡在宝宝的辅食添加上顺应喂养,不提倡强迫宝宝进食。可是,现实中妈妈总是希望宝宝吃得越多越好,于是出现追喂,甚至强迫宝宝多吃一些的情况很多。这些过度喂养的行为不但会导致宝宝出现积食、营养不良等现象,还可能会让宝宝产生不好的心理反应,出现厌食的状况。
● 每餐多准备一些,吃多吃少让宝宝自己做主,允许宝宝每餐的进食量有20%比例的浮动。
● 建议让宝宝养成在固定的位置、自己坐在小餐椅里进餐的习惯,同时还要营造安静的进餐环境,不要开电视,也不要给宝宝玩玩具,让宝宝专心吃辅食。
● 当宝宝出现闭嘴、扭头、吐出食物、将食物含在嘴里不肯咽下时,或者大一些的宝宝直接说“不吃”“不要”时,就可以认为他是吃饱了或不想吃了,无论进食量是否达到了大人的预期,都不要再勉强喂,更不能用零食或其他条件作为奖惩。做到在两餐间不给宝宝吃零食、过多的水果等食物,加大宝宝的运动量,下一餐宝宝应该可以恢复正常的进餐量。
用肉汤、骨汤来煮粥、煮面,好吃又营养
有些妈妈很喜欢用鱼汤、鸡汤和骨头汤给宝宝做粥或面条,觉得不仅好吃而且更有营养。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肉类食材本身就含有一定的钠盐,用高汤做辅食无形中会增加宝宝的摄盐量,而且长时间煲的汤里会有高嘌呤,对宝宝也不好。实际上,不管是鸡肉、鱼肉还是猪肉,营养主要存在于肉和脂肪中,汤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样富有营养。
● 想给宝宝补充营养,不妨把肉加工成肉末、肉糜,或根据宝宝的长牙情况、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等情况,把肉切成薄片或小肉块,再蒸烂后给宝宝吃。
● 如果想给宝宝喝肉汤,要注意汤里一定不能加盐,并撇去多余的油脂,给宝宝喝汤的同时,也要喂宝宝吃汤里的肉。
为预防过敏,辅食添加过于单一
为了避免宝宝出现食物过敏现象,有些妈妈会有意识地推迟某些食物的添加时间,如容易引起过敏的鸡蛋、鱼类等食物,宝宝一岁前只给他吃几样肯定不会引起过敏的食物。这种做法在以前是得到营养专家们的支持的,但最近,美国儿科学会及其他婴幼儿辅食添加专业团体都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晚引入容易致敏的食物并不会降低过敏风险,相反,反而容易提高宝宝的过敏风险,养成挑食习惯。
● 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以上,可有效地降低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另外,已经有不少的研究表明,早期添加种类丰富的辅食,可能会降低宝宝一岁后的过敏风险。
● 宝宝6个月起,不要延迟任何特定固体食物的引入,因为推迟引入鸡蛋、鱼等食物,并不能防止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甚至还可能增加这种风险。
● 患有严重湿疹或对鸡蛋过敏的宝宝,根据对花生过敏原检测的结果,可在4~6月龄添加花生;患轻至中度湿疹的宝宝,则可在6月龄添加辅食后引入花生食物,而之前的建议是1岁之后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