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与回归:民国时期学校武术的当代价值审视
2019-09-06和静静
和静静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述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的基础上,将其与当代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进行对比和梳理。分析了当代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试图揭露时下造成学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技击”性逐渐消退,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师资力量陈旧原因,进而指明武术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武术本质属性,教学方法上应推陈出新,师资力量上应举贤任能等前进方向和道路,以此满足当代学校武术发展的时代诉求,并为之推广与传播创造新的条件。
关键词:当代学校武术 时代诉求 民国时期 武术回归
武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其作为学校课程开设旨在增强学生体质,传承民族文化。自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伊始,至今百年已然,一路坎坷征途,历经不同的社会环境,已刻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武术教育不仅仅是体育价值的凸显,更是对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孕育和培养,是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延续。”[1]在“文化强国”深入人心的今天,武术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进校园”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但学校武术课程的开设效果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武术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更能体现出德、智、美及促进人个性发展与完善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2]它所阐释的教育功能与当代学校武术课程的开展近况大相径庭,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进行历史回眸,审视当代学校武术的发展,梳理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关系,进而探索当代学校武术发展的时代诉求。
1
历史回眸: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的背景
1.1 “西学东渐”思想的传入为武术回归学校提供先决条件
“西学东渐”思想传人中国推动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西方体操一度成为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部分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抗拒到逐步接纳,甚至是有人要求“全盘西化”,这些皆是人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但他们却忽略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西方体育提倡竞争,主动出击去征服对手以战胜强敌,而我国体育注重修身养心,武术亦是如此,讲求通过锻炼使人的身体与心灵得到协调发展。武术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长此以来受到国民的喜爱。民国时期将武术课程正式列入学校体育之中,可以看作是中西方文化对立与碰撞下的产物,不仅可以丰富当时学校体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还可以促进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西方体育文化强调通过练外形去改善人体“内环境”的能力,而武术强调“内意识”的养生健体能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与体育相互交融进行学习,可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以及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武术在教材编排上借鉴西方体操的编制方式,《中华新武术》的四科教材上篇在编制体例上均按照《基本军人团体教练》《团体基本教练》等顺序。但在民国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化涌人中国,以致于某些西方体育思想在国内部分学校的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致使中国武术的价值观念受西方体育价值观所引领,从而使得中国武术独有的本质技击性不断被西方的拳击、格斗术所侵蚀。因此,民国时期武术回归校园后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与西方文化既有对立撞击的一面,又有渗透融合的一面,针对此问题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1.2 “兵式体操”废除为武术回归学校创造有利条件
民国时期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兵式体操由普通体操演化而来,其内容中含有丰富的军事元素,最初只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被军队采用,主要目的是维护军事统治。后经蔡元培等人的积极推行,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学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不单是将军事训练与国民教育相融合,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兵式體操混淆了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功能,虽说体育起源于军事,但两者是不能够相互替代的。兵式体操代替学校的体育教育时,较之学校武术教学而言,由于它过于严苛的军事化教学,却忽略了武术习练过程中的娱乐性以及体育教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和存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宗旨。其次,它在学校的实施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教育。兵式体操教育确切的说是一种军事化教育,是建立在制度化、强制性的基础之上,无法照顾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会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而学校武术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其身体发展特征的差异性,找寻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进行习练,既可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又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再则,其教学内容过于军事化,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负担,甚至是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这种违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的教学方式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会导致身体不健康。反观武术运动通过对跳跃、平衡、屈伸等动作进行全面的训练,使得身体的各个部位皆能参与其中。通过此项目的练习,既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亦可以发展他们的速度、耐力、力量等单项素质,更可以培养他们坚毅的品格,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因如此,兵式体操不能够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加速了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进程。
1.3 军国民主义教育中“尚武”精神是武术回归学校的决定因素
军国民教育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军国民教育是清末民初盛行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潮,通过对学生及全体公民进行军事训练和尚武精神教育,以提高国民体质,使学生和全体公民具备军事素质和能力,旨在拯救民族危机、抵御外敌入侵和强兵富国。军国民教育使“尚武”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对整个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西方列强的侵入与西方文化的传人,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带有技法的身体动作尚不能与西方军事化的器械相抗衡,致使武术在军队中的地位逐渐消退,此时中国人民需要的是军人的体质与品质来振兴中华。所以尚武精神的兴起,虽未改变武术在军队中地位逐渐衰退的趋势,而是其转向另一个方向,将武术纳入教育的范畴之中,将学生作为习练的主体,学校作为习练的场所,通过学习武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增强体质。因而,在尚武精神的倡导下,通过对武术的传播,加速了武术在学校的发展。
2 取象比类:民国时期学校武术与当代学校武术之对比
2.1 民国经验与当代学校武术教学内容
就教学内容而言,当代学校武术以推广譬如“简化24式太极拳”、“五步拳”等这些规范化套路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因过度追求武术的竞技化,使武术的技击性不断消退,以致于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较为单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自1961年到今日,我国历经多次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依旧存在“许多版本的武术教材仍未改变老模式,许多学校仍以五十年代创编的老套路或将其翻版重组、换汤不换药的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3]的现象。反观民国时期学校武术在教学内容上,将其技击属性进行了保留,无论是各级国术馆还是普通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均以套路和格斗为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保留武术的积极性,既是对武术的一种传承,也可提高学习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2.2 民国经验与当代学校武术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而言,“师徒传承是中国早期通过模拟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传承方式,是古代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4]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面对集体或是进行班级授课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时至今日,武术教师教法的一成不变与学生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即使依据这一矛盾进行解决,教师在教法上也有所改善,但是从取得的效果方面来看似乎依旧不能与欧美体育的舶来品相媲美。由此来看,无论是精武体育会创编的“中国式体操”,还是马良的“中国新武术”,亦或是北京体育会的“新编套路”等新武术运动形式的出现不单是为构建中国体育范式,也是为了适应团体或班级教学的需要。以“中华新武术”为例,它将传统的武术动作作为基本元素,采用西方兵操的练习手段,在带数口令的调动下分段分节进行教学,对于传统的一对一师徒制来说,在教法上创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武术教师仍采用分段分节地配合带数口令的教学形式。我们能够将“中华新武术”看作是传统武术向现代化转型的范例,为当代学校武术提供了教学之法,即现代学校武术的教法虽然在改革的道路上从未停息,但教法依旧停留在民国经验的藩篱之中。
2.3 民国经验与当代学校武术师资力量
就师资力量而言,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武术在20世纪60年代被纳入学校的体育教材,武术师资培养一直是由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年龄阶段、学历层次等分布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但据查阅资料了解到,似乎现今有较多的非武术专业教师教授学校的武术课程,这些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武术训练,对于技术动作的驾驭和教学规律的掌握不能够信手拈来,致使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较之民国时期,学校武术师资来源大致分三类:一是民间武术家;二是来自民间的武术社团;三是各级国术馆及体育专门学校或学系所培养的学生。鉴于此,民国是我学校武术的师资力量在富有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朝多元化趋势发展,它不仅可以推动术人才方面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借鉴传统武术师资的特点,实现与“现代化”师资的融合。提升武术师资中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综上所述,当代单一的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可以借鉴民国时期多元化的武术师资教学模式。
3 上下求索:当代学校武术发展的时代诉求
3.1 武术“技击”本质属性的回归
武术是一项汇集教育、健身、技击等多重功能的体育运动,将武术“多元一体”的价值功能运用于学校武术之中,可以把其内涵文化以及“技击”功能相结合运用到教学之中,丰富其教学内容。“当我们以一种文化心态和视角来审视武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就会发现体育背后更为深层的问题”【5】,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属性唯有实现真实的回归和地位恢复,才能使真正的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重现。民国时期学校武术保留其技击性,是对武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学校武术的技击性也随之褪化,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能够真正了解武术的內涵。技击是中国武术产生时社会环境与世人赋予它的本质功能,虽在历史上它的功能重心有过一定的嬗变,但它的最终还是以技击性为主。纵观当代学校的武术教学,几十年来的武术教学模式始终是“把本需单练、对练(知己知彼功夫)双修并重的训练形式变为单练‘一枝花;把本是开放式的运动技能变为完全闭锁式的层面上”[6],以及现在的教学内容为了紧紧跟随竞技体育的步伐,更加注重竞技武术的教授,一味地追求“高、难、美、新”,致使武术的技击性逐渐丧失。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强调动作规格是基础,重要的是诱导与激发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正如在授课时,将攻防积极含义寓于动作之中,在学生在习练的同时又能够收获不同的学习体悟与人生感悟。
“武术在传统社会成为中国培养‘文武双全,乃文及乃武人才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在近代中国成为‘强国强种的基础、 ‘尚武精神教育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7]学校武术作为学校的基本课程,始终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出发点,以武德与武礼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武术的“技击”功能回归到当代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中,在实现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弘扬“崇武尚勇”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当代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与国家使命感。
3.2教学方法推陈出新
民国时期学校武术和当代学校武术在教学方法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且形式较为单一。时至今日,单纯的带数口令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而,当代的学校武术在教法上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现今的教学方法应遵循“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原则,不再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技能。具体来讲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原来传统、单一的“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在新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可适当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如在学习新的武术动作之前先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动作有一定的认知;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录制学生学习动作的视频,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也可在课后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视频纠正自己动作的不足;教师可以创编一些与武术基本动作有关的小游戏,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巩固动作的目的。
3.3 师资力量革故鼎新
教师的重要性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性,构成了阻碍教育发展的难题,因而革新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8],武术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基本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信息、吸收知识与运用技能的能力。教师如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感受,选择适宜教学方法有针对性性的进行授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由此不难发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制定创新型教学方案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阶段革新师资队伍建设时,可借鉴民国时期师资多元化的经验,成立教学指导小组,对在在职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以及对部分民间武术家和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进行专项考核和教育理论的培训,选拔合格的武术人才并颁发证书,让其获得教授课程的资格。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渠道培养武术教师,以满足当代学校武术的需要。
4 结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回眸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及其发展,从中摄取智慧与力量,审视当代学校武术的发展,其中不乏有历史的馈赠。将两者进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发现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仍无法满足当代学校武术的需求。鉴于此,可通过改良教学内容以突出武术的本质属性、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师资力量革故鼎新等方式来满足当代学校武术发展的时代诉,为今后学校武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學刊,2010(4):95-98.
[2]王岗,邱丕相,郭华帅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3):5-10.
[3]李富刚,涂琳琳,季浏.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5):613-620.
[4]程维,阙永伟.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回归学校的必要性研究[J]武术研究,2016(1):17-19.
[5]陈振勇.论文化语境与视野中的当代武术发展[]中华武术·研究,2011(1):10-11.
[6]刘文武.武术研究引入“文化工具论”的重要意义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5):68-73.
[7]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4-88.
[8]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