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芯述说的“管钻技术”

2019-09-05王祺程

科学24小时 2019年6期
关键词:竹管玉料良渚

王祺程

(图1 玉芯)

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非玉器莫属。凡走进良渚博物院的观赏者,都可以欣赏到象征权力的玉琮、玉璧、玉钺,用于装饰的玉管、玉璜、玉冠状器,以及让人怜爱的玉鸟、玉鱼等。这些体现良渚先民精湛的玉器加工工艺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的玉器,令人叹服。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颜值较低”的玉器,笔直地站立在展柜中,很少有人驻足观赏。玉芯就是这些颜值较低玉器中的一员。

玉芯的“来头”

玉芯的长相很普通,还有些缺憾,是个一头大、一头稍小且有残损的圆柱体,高16厘米,直径4.5厘米。玉芯的个头虽不大,但“身体”还算结实,重637.4克。细细观察,它表面只有一些细微的螺旋纹,没有雕饰精美的图案。就是如此普通的玉器,1978年在杭州市余杭区吴家埠遗址出土时,却令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那么,这件看起来毫无特色的玉器,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奥秘,为什么会得到专家的偏爱呢?

别看玉芯残破,但来头却不小,它和良渚文化中的禮仪重器——玉琮有着密切的关系。玉琮上下皆为圆面,四周则为弧面方形,中部为一圆孔,似有一连“方圆”的意味,表达了良渚先民的宇宙观。

为了将玉琮的中心上下贯通,良渚先民极其巧妙地采用了“竹管加砂,两头对钻”法。具体而言,首先在玉料上定好钻孔的位置,把砂粒放在玉料上,然后用竹管带动砂粒,来回旋转研磨,竹管便能缓慢地向前推进。当推进行程过半,再从另外一头进行同样的操作。待到两边钻孔接合时,就可以轻松地取出“玉芯”了。虽然在加工玉料之前,玉工对上下两面都进行了定位,但那个年代没有高精度的尺子和圆规,玉工拉动竹管时,也无法保持力量的一致,因此只要稍有偏差,到中间接头的地方,就会出现错位的情况,玉芯也就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图2 管钻示意图)

良渚先民的管钻技艺

在良渚博物院展览陈列中,有一件半爿琮,是玉芯的“好病友”。这半爿琮采集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体量较大,高7.4、射径13.2、孔径5.5厘米,重1285.29克。其中保存较好的一角,刻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像,中孔内壁上,有一圈圈管钻研磨留下的细旋纹,以及对钻造成的错位,与玉芯诉说着同样的故事。

良渚先民的管钻技术十分成熟,不仅掌握了直径10厘米以上的钻孔技艺,就算是直径在毫厘之间的细孔,他们同样信手拈来。1986年,在反山王陵第12号墓葬中的一件玉琮上,发现了管钻圆圈图形,管径竟只有1.6毫米。近年来,在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里出土的单面钻孔的玉芯,直径也只在2~3毫米之间。这类的管钻工具,应当是禽类的管状肢骨。另外,钻孔深度也反映出技术难度。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两个玉琮,高度分别达49.7厘米和49.5厘米,中孔深度都近50厘米。

(图3 半爿琮)

(图4 管钻痕迹)

“管钻技术”的奥妙

看似简单的玉器钻孔,实则包含了诸多学问。良渚先民制作的玉器十分坚硬,莫氏硬度在5.5~6.5之间,要将这样一块玉料制琢成器,得在自然界找到更坚硬的物质才行。考古学家们发现,良渚先民用于钻孔的砂粒,正是硬度更高的石英砂,莫氏硬度在7左右,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反映出良渚先民对各类材料高超的认知能力。

两头对钻孔的方式,奥妙也不少。其一,竹管进入玉器里面越深,由于摩擦产生的玉器粉末也就越多,旋转时钻具磨损就越严重,阻力也会相应增加。而两头对钻较之单头钻孔,总深减半,更加省力。其二,采用单头钻孔,在玉器钻通的一瞬间,即将贯通的那面会受到较强的挤压,稍有不慎,容易导致玉器破裂。两头对钻则可以有效地避免碎裂的风险。其三,用竹管两头对钻,套取而出的玉芯,可以作为新的玉器加工坯件,做二次利用。著名的良渚玉琮王,中部孔径4.9、高8.8厘米。与它共出同一墓的,还有编号为“反山M12:87”的柱形器,直径4.08、高10.5厘米。二者的孔径与高度如此接近,很可能属套做。

看似普通的玉芯,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科学信息,也为我们全面认识良渚玉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难怪考古工作者对它情有独钟了。

有趣的是,从半爿琮看出,它完整时的体量堪比琮王,应当是良渚王国一件重要礼器,却为何会残破不堪?玉芯作为可以再次加工的玉料,又为何没能进一步利用?是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宁静的制玉作坊,玉器无一幸免?亦或是玉工酒后大意,玉器悄然滑落所致?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一幅接近历史真相的画面,需要千千万万件文物来构建,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在良渚文化璀璨的玉器世界里,这件不起眼的玉芯就是一位不可或缺的讲述者,它诉说着良渚先民的智慧,描述着那些年的神圣与精致。

(图5 展柜中的半爿琮和玉芯)

猜你喜欢

竹管玉料良渚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果园管理一诀窍:小小竹管治根病全
以管窥天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