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刺绣融入生产生活的几点思考

2019-09-05李勇

参花(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刺绣思考

摘要:宁夏刺绣是宁夏妇女在生活中诠释自身审美情趣、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受宗教及本身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宁夏刺绣一般以梅兰竹菊、花鸟虫草、经文、清真寺苍穹顶等图案为题材,不以凶猛、丑恶等动物为题材,常表现多福多吉,平安如意的思想主题。作品主要在生活用品中得以体现,如回族服饰、满腰转、绣花白帽、绣花耳套、被单、枕头、鞋垫等,回族刺绣技法主要有掇绣、剪贴绣、锁绣、盘针绣(绕线绣)、镂空绣、挑绣、纳底绣、三针绣、铺绣等,用针的技法有挑针、掺针、拉针、滚针、花针、扣针等。

关键词:刺绣 生产生活 思考

宁夏刺绣分布在宁夏多个市县,宁夏川区与山区回族刺绣存在一定的区别,山区的回族刺绣技法精细、绣功扎实,整体颜色艳丽,风格粗犷。川区的宁夏刺绣绣功相对薄弱,但颜色素雅且过渡细腻。

宁夏刺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公布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红寺堡区、同心县、海原县、盐池县、西吉县、隆德县共同申报。宁夏刺绣作为手工技艺品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回族妇女就业,还被上级政府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如何把宁夏刺绣作为产品、艺术品融入现代生活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提高。回族刺绣传承人对这些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先进的文化衍生品理念、市场营销理念应善于融汇学习。所谓艺术就是把生活中的美集中表现出来,宁夏刺绣传承人需要提高艺术修养来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自己的刺绣技艺来表现美,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接地气,有市场。由于刺绣能够表达刺绣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背后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其文化内涵与技艺传统也自成体系。刺绣传承人应通过学习做到“知情、知艺、知辩”,认识到宁夏刺绣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宁夏刺绣技艺,在本地区保持代表性,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时期,辩证地看待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统筹文化资源,弘扬工匠精神

宁夏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优秀的回族传统文化、西夏遗存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应把这些文化资源统筹利用到宁夏刺绣中,以宁夏刺绣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去接受。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是可供其他人进行文化再创造的资料,谁的借鉴、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利用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案例比比皆是。那么如何利用丰富的宁夏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呢?首要的就是技术的支撑。所谓的技术支撑是在非遗概念里的技艺的娴熟与高超。简单的技艺高超而不注重自身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善于统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是难以在当代刺绣中印出自己的文化符号的。目前,全国的刺绣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出于对苏绣的推崇,绝大部分绣法往往会竭力模仿苏绣,导致其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特性。而开发现代回族的艺术刺绣,对宁夏刺绣的拉绣“一针专走上下线,一针拉线,狗牙锁边绕三圈绣一针再绕两圈绣一针”等本地绣法应加以重视。在刺绣传承过程中,由于刺绣必须一针一线地去做,好多作品需要千针万线经过几年才能完成,对绣者来说,需要弘扬一种精神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才能有被世人认可的好作品,而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在刺绣过程中,体现在根据不同时代审美创作的刺绣作品中,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地去开展刺绣传承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扶持力度

刺绣作为一种民间的传统技艺,其传承弘扬还需要政府主导,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宁夏刺绣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让宁夏刺绣项目作为学校选修课程,开展教育传承。在非遗保护过程中,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原则。在传承宁夏刺绣的技艺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带领刺绣传承人赴苏州观摩苏绣。举办“锦绣回乡·宁夏刺绣”展览,以及作为宁夏文化厅扶贫项目的刺绣培训班,建立刺绣产业基地。这些方法在宁夏刺绣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管部门在投入大量资金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管理,避免刺绣传承与发展的表面繁荣。刺绣作为精准扶贫项目,扩大了从事刺绣的人群,拓展了群众就业的渠道,产生了经济价值。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将宁夏刺绣作品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然而在刺绣技法上需要保持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必须明确主导方向,加强监管力度。宁夏刺绣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大部分传承人迷失了方向,把其他地方的绣品拿来当作自己的作品来售卖,这样的后果就是本土特色被其他绣种所同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无从谈起。在“2016丝路意匠·宁夏非遗作品展”过程中,莫斯科群众对比当地刺绣与宁夏刺绣的特点,对宁夏刺绣的绣法和样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想要拜师学艺的想法。这说明只有保持本地域的特色,坚持正确导向,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宁夏刺绣技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四、瞄准文化市场,提升品牌价值

宁夏刺绣应找准自己的定位,目光放长远,独树一帜。不能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粗放经营,生产一些影响口碑与品牌的劣质产品。宁夏回族自治区刺绣非遗传承人认为,首先要给宁夏刺绣一个名头,让中国乃至世界了解宁夏刺绣。让宁夏回族刺绣述说宁夏的文化,传承人能够为做好一件事而坚守一辈子,所绣的绣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项目宁夏刺绣非遗传承人李夏音认为,宁夏的刺绣传承人首先要给宁夏刺绣一个名头,让中国乃至世界了解宁夏刺绣,让宁夏回族刺绣能述说宁夏的文化。宁夏地区目前成立的刺绣公司有赵桂琴的“赵桂琴刺绣有限公司”、李夏音的“巧儿刺绣坊”、赵秀兰的“秀兰传承刺绣福利有限公司”、王淑萍的“萍之绣”有限公司。宁夏刺绣作品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巧儿刺绣坊”李夏音的作品《回乡情思》是以宁夏回乡的典型文化符号汤瓶、盖碗等为题材。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在麻布上运用自制的掇花针以上下垂直刺穿绣布的技法,以反面绣制正面成型,挑战双面绣只可以在有透度真丝上绣制的极限;使刺绣作品正反面都成为图案的壁挂,既留有双面绣的艳丽华贵,又增加了波斯毯的沉稳神秘,作品朴实、厚重、美观。但是好的作品必须有品牌经营意识,由于缺乏对宁夏刺绣产品的创意设计、包装、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导致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作为知名品牌的宁夏刺绣产品和艺术品并不常见。

宁夏刺绣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的典型代表。回族聚居区,特别是山区,姑娘们常常以刺绣比聪明,争巧手,看本事,視刺绣为一种吉祥的艺术情趣,是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唐朝人胡令就以七绝诗咏颂当时民间刺绣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利润的诱导下,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给传统刺绣工艺带来了威胁。宁夏刺绣正在走向衰落,宁夏刺绣作为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传承、振兴的责任,更有留住手艺、留住历史记忆的深远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爱梅.楚雄州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探析[J].科技和产业,2019(19).

[2]张晓凡,李田.大荔刺绣在当今社会中的二次设计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19(07).

(作者简介:李勇,男,硕士研究生,宁夏文化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刺绣思考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刺绣西瓜钥匙包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