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表演的生活化研究
2019-09-05胡媛媛
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戏剧剧种,具有区别于昆剧和京剧等戏曲艺术的固定表演形式,具体表现为生活化特性比较显著。本文将以黄梅戏表演艺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其生活化特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黄梅戏 表演艺术 生活化
黄梅戏的不断发展,使其不仅受到国内社会大众的青睐,也在国外得到了推广,有契合社会大众生活实际的特点,无论是唱腔还是角色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生活化特性。因此,为了深化社会大众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理解,就必须对其生活化特性进行专项研讨。
一、黄梅戏角色的生活化特性
戏曲本身对行当角色具有明确的划分,但是黄梅戏本身和京剧等戏曲的表演形式存在差异,在角色分工方面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从整体上来讲,黄梅戏固然也存在生行、旦行、净行、末行和丑行之分,但是由于其本身融合了京剧、青阳腔以及徽剧等其他一些剧种的内容,实际运用过程中对各个行当角色划分及分工较为模糊,使得实际的黄梅戏表演中存在着行当不全或一专多能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其生活化特性的具体体现。
胡普伢、严凤英这些黄梅戏表演前辈都掌握不同行当角色的表演能力,如胡普伢虽然出身坤角,但也会丑行、净行等行当方面的表演技巧,严凤英就可以完美地塑造和演绎出不同的戏剧人物形象。如其在《打猪草》中塑造出了活泼、开朗的陶金花,在《桃花扇》中塑造出了精明、善良的一代名妓李香君,在《江姐》中塑造出了具有刚毅性格的江姐等。这些黄梅戏中的人物表演风格与流程并非是从行当角度进行阐释,而是从生活视角出发进行人物角色的诠释与演绎,最终使得黄梅戏中的人物塑造表演高于从行当表演视角确定的表演形式与内容。通过这种深入黄梅戏表演角色的内心世界,发掘和展现其内在思想情感的方式就是角色生活化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黄梅戏的表演者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时,要注重深入地发掘和展现表演角色内在的情感和个性特征,并相应地构建可以在舞台上表达的动作,这是提升表演者舞台表演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黄梅戏唱腔的生活化特性
在黄梅戏最初的发展中,其主要采用了“自打自唱自帮腔”这种唱腔表现形式,且主要以“大本嗓”唱法为主要演绎特质。随后戏曲唱腔在发展中有效加入了生活化因素,极大地吸取了民族歌曲中的丰富艺术内涵。特别是在黄梅戏传入市区后,黄梅戏和京剧等一些剧种之间展开了交流,促使其唱腔逐步形成一种固定形式。在严凤英等黄梅戏代表人物的探索下,黄梅戏表演中的声腔中包含着浓厚的乡土韵味。尤其是“大本嗓”这种黄梅戏唱腔,其唱法具有淳朴、自然的特性,这也使得每一位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用了“以情帶声,声情结合”的唱腔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其唱腔的生活化特性。
例如在《红楼梦》这一经典黄梅戏剧目中,“哭灵”这出戏的唱腔就体现了生活化特性。针对这一幕的演唱,马兰直接应用了“以声带情”的唱腔形式,如在对“大雪严寒棺内冷,哥哥无计”这句戏词进行歌唱的时候,就有效地运用了哭声、泣声、抽声等唱腔表现方式,使得听者可以切实体会到剧中表演人物的悲苦心境;在对“你我互相有约定……重拍这门板无人应哪”这句戏词进行歌唱的时候,可以采取倾诉、呢喃等唱腔表现方式,使得听者可以切实体会到人物内心绝望的心境。借助这些契合生活实际的唱腔表现,可以增强整体演唱的艺术魅力。
三、黄梅戏表演的生活化特性
黄梅戏在最初诞生时,主要是半职业的戏社在农闲时候进行娱乐的一种表演内容,这使得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非程式化”特性。同时最初的表演者也非常注重表演中做功的真实性,如平时会高度重视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之后再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搬到舞台上。一旦这些契合生活化内容的动作得到舞台上观众的认可,那么它就会得到推广,这使得黄梅戏表演具有生活化特性。
例如清朝时期,一名擅长做工的黄梅戏表演者在扮演《双合镜》中秦秀英这个角色时,针对和未婚夫相会的场景,采取了虚拟开门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力求对该角色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好地展现。在该戏曲剧目中,秦秀英首先慢慢地踱步到门边,将门扉轻轻推开,发现门已经被门闩插上了,在稍有迟疑后,秦秀英就从头上取下发簪去挑开内部插上的门闩,并在门轴上面洒了一些润滑油,避免屋内人听到声音。通过上述一系列契合生活实际的动作展示,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出角色的内心活动,提高表演的整体效果。
总之,黄梅戏从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接近现实生活,表演的生活化特性比较显著。作为黄梅戏表演者,平时必须注意吸取生活精髓,提炼生活表演素材,力求提升自己的黄梅戏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红卫.浅析黄梅戏表演的生活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04).
[2]黄珍珍.浅谈黄梅戏表演的生活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01).
(作者简介:胡媛媛,女,大专,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级演员,研究方向:黄梅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