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期汉语词的和化形式
2019-09-05窦文新
摘要: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发生了一系列的和化现象。本文将以日本平安时期的中国汉字为对象,从词性、音声以及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平安时期汉语词的和化形式,探讨发生和化的必然性。
关键词:平安时期 汉字 和化形式 必然性
中日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借鉴,中国的汉字也伴随着中国文化典籍等传入日本。古代的日本直接模仿汉文化,当时汉语词的用法和意义也大都遵循其本来的模样。平安时期,汉语的使用只局限于男性,尽管如此,汉语词和固有的日语并不是完全没有交集。同时,平安时期的汉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使用记录体表现中国的六朝耽美主义,已经完成了中国文学的日本化。因此,与日语有一定交集的汉语词在音声还有词性上都发生了一定受容与和化现象。
一、汉语词的和化形式
(一)词性上的和化
词性的上的和化,指为了把主要作为名词传入的汉语词融入日语中,而在它们的汉语词基后面加上一些日语的要素使之改变词性。在词性上的变化,主要是使汉语词动词化、形容词化、形容动词化或副词化。
1.动词化的形式:
(1)汉语词基+变动词
(2)汉语词基+接尾词
(3)活用最后的音节
2.形容词化的形式:
(1)汉语词基+形容词
(2)汉语词基+形容词的活用词尾
3.形容动词化的形式:
汉语词基+形容动词活用词尾
汉语词大致是通过以上的形式来转变词性,融入日语当中的。其中对于汉语词的动词化,并不是所有的汉语词都能变成动词,而是只有那些本身就具有动词意义的汉语词才能变成动词。
(二)音声上的和化
音声上的和化,指汉语词的音声体系被日语同化的现象。比如汉字中有较多的拗音,而日语中却没有,为了使之符合日语的音声体系,而把汉字中的拗音直音化。平安时期音声上的和化,主要指拗音的直音化、音便、连声等现象。
1.拗音的直音化现象:将汉语中的拗音改成直音
2.连声现象:平安时期,出现在两个汉字相结合的情况下
3.音便现象:有拨音变和促音变等
当时日本人为了使汉语词更加符合日本人的习惯,主要是通过以上方式将汉语词变得更易读。
(三)意义上的和化
汉语传到日本后,日本人根据对词的理解来扩大、缩小或者迁移原有词语的意思。比如“案内”一词传到日本时,根據古代的文书记载是指“记录事情经过的文书”,到了平安时期,“案内”就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通晓、知道事情”的意思。可以说,日本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是迁移了它原来的本意。除此之外,汉语词意思的和化在副词中也多有表现。比如日语中的“随分”,它本是佛教用语,表示合乎身份的意思。在平安时期,它在脱离原有意义的同时,作为具有一般抽象意义的量化副词而被使用。日本人在使用汉语词的同时不断根据使用的场合等,扩大迁移原来的本意,使它更适于平时使用。
二、汉语词和化的必然性
一种语言传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两者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联系。平安时期,刚传到日本的汉语词并没有像当今一样完全融入日语当中,但是也有了一定的萌芽和趋势。
首先,符合日本人的习惯。由于汉语体系与日语体系有差别,汉语体系中的词汇传到日语中,必然不会完全符合日语语法习惯等,为了使词汇更加贴切地表情达意,更加符合日语习惯,发生和化、受容现象是必然之势。比如音声上的和化就是为了便于日本人的发音,品词上的和化是为了使它更加符合日语语法。
其次,补充表达意思。汉语词本身具有的意味在日语中不一定会有,同时,传入的汉语词中也未必能完全表达固有日语的意味。因此通过两者的融合,可以更加精准细腻地进行表达。
三、结语
当今的汉语词与日语密不可分,使用汉语创造新词等更是丰富了日语词汇,但是所有的变容和造词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学习语言如果对于对发展成熟时的现象感到杂乱,可以追本溯源。本文从平安时期汉语词的词性、意味、音声上分析了和化的现象,但笔者认为从汉语词的语形,如一字汉语词、二字汉语词等方面更深层地分析,将会是今后的考察方向。
参考文献:
[1]藤堂明保.汉语和日本语[M].秀英出版株式会社,1969.
[2]佐藤喜代治.日本的漢語——源流与变迁[M].东京:角川书店,1979.
[3]胡杰,刘晓飞.汉语与日语的相互影响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05).
[4]蔡嘉昱.日语汉语词的和化与表记——以日语汉语词中的叠词型副词为例[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2011.
[5]黄小丽.汉语日语名词语法化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08).
(作者简介:窦文新,女,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