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蕴含的儿童文学审美特征
2019-09-05周静
摘要: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但由于《西游记》具有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欢愉轻松的游戏形式,虚幻夸张的情节和强烈的英雄情结,展示了儿童文学天真性、游戏性、自由性和英雄性等审美特征,显露了独具一格的魅力。本文将针对《西游记》中所蕴含的儿童文学审美特征进行探究。
关键词:《西游记》 儿童 审美特征
一、天真性
周作人曾提出“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主张,强调儿童文学必须适合儿童,必须反映儿童特有的心理年龄特征——小孩子气,并将其作为他判断儿童文学真伪的基本标准。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作者将儿童的这种小孩子气通过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孙悟空,在小说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说道,孙悟空为了能守护猴子猴孙,直奔東海找到龙王,跟其说明来由:需要一件武器。龙王见此,也不好推脱,于是就给孙悟空推荐了多种武器,比如大捍刀、九股叉和方天戟等。可是孙悟空还是非常不满意。孙悟空在推脱龙王时,所说的话语“轻!轻!轻!又不趁手!再乞另赐一件”“不趁手,不趁手”“也还轻!轻!轻”,一方面将孙悟空对武器的不满意通过话语传达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这重叠话语将孙悟空的耍赖,也就是小孩子气勾勒得入木三分。
当然,《西游记》中所描写的人物众多,其天真性不只是体现在孙悟空的身上,作品中还有很多是体现在对小妖的天真性的描写上。在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中对小妖的描写是这样的:见那洞前有一个小妖,把个令字旗磨一磨,撞上厅来报道:“大王,小的巡山,才出门,见个长嘴大耳朵的和尚坐在林里;若不是我跑得快些,几乎被他捉住。”这里写小妖前来报告消息,却是先把个令字旗磨一磨。小妖恐慌之余还执着于磨一磨他的令字旗,这样的举动可谓是令人哭笑不得。
《西游记》中类似这样的情节很多,极大地显示出儿童文学天真性的审美特征。
二、游戏性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而儿童文学中的快乐大都体现在作品中的游戏性。对于儿童来讲,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游戏了,并且儿童时代正处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时期,这时就需要有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了。总的来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谓的游戏性就是儿童可以在作品里“玩”,可以在作品中找到极有兴趣的事物,并获得身心的愉悦。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说:“游戏与劳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游戏是自由愉快的,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作品中的游戏性推到了文学的巅峰,把游戏精神演绎到了极致,游戏风格贯穿全书。
孙悟空充分体现了《西游记》的游戏性。孙悟空取经途中降妖除怪的行为就像是在做游戏,因此他几天不打妖怪就觉得手痒,就好像儿童几天不做游戏就心里痒痒一样。同样,孙悟空在除妖过程中使用的手法,和儿童做游戏也极为相似。比如他会变成总钻风去骗小钻风,会使用定身法把小妖定住,还用瞌睡虫要妖怪睡着了再动手,打不过的时候还拔几根毫毛变帮手,这些手法像极了儿童游戏。此外,孙悟空虽然拜唐僧为师,但是他本身的顽皮个性仍然改不掉。聪明伶俐的孙悟空非常喜欢捉弄敌人。当和凶恶的敌人战斗时,孙悟空便会找准合适的时机,来和其游戏一番,使得彼此之间的恶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除了喜欢捉弄敌人外,孙悟空也喜欢捉弄自己的队友猪八戒。在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中,八戒借着巡山的理由偷懒睡觉,孙悟空发现后便变成了啄木鸟来戏弄猪八戒。后来,在孙悟空变成老妖婆去救人时,还不忘调侃猪八戒,说要将猪八戒的耳朵割下来下酒。孙悟空这种随时随地、不分场合的游戏与幽默,既增加了儿童阅读的趣味,又增添了些许轻松和欢愉,彰显了儿童文学游戏性的审美特征。
所以,孩子们阅读《西游记》,就像玩了一场兴趣盎然的游戏一样,获得的是心情的愉悦以及轻松,精神的释放和补偿,这也是《西游记》为什么会如此受儿童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自由性
儿童的想象是自由的,花草树木皆可言语。正如周作人所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作品的需要。”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写人、写物还是情节都完美契合了儿童想象的自由性。在写物方面,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不像平常的扇子,功能极多,可变大,可扑灭大火,可将人扇到千里之外;它也可变小,随身携带。在写人方面,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是神、人、物的结合体,他们拥有着高超的法力,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写情节方面,唐僧师徒取经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险境,都充满着奇幻的色彩。可以说,作品所塑造的神奇人物,所描述的离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现代审美心态,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完美展示了儿童文学的自由美。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样深深感染了儿童读者,满足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界的好奇。
《西游记》的孙悟空自始至终都在追求自由,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但为了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找到了水帘洞作为藏身之处。说孙悟空是初上天庭不懂规矩,实则是热爱自由的孙悟空不愿意遵守天庭的那一套繁文缛节,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由不仅是想象的自由,也是人格的自由。
四、英雄性
儿童是敬仰英雄的,每个儿童都有英雄情结。他们渴望拥有英雄的本领去冲破现实的束缚,从而去捍卫正义,追求真理,去做自己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同时,他们也需要一个英雄作为学习对象,去战胜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求。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凭借着自己的高超武艺斩妖除魔,无论妖魔如何狡诈凶恶,他都会百折不挠,永不服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虽说孙悟空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唐僧,但是碰到别人有危险,他还是会勇于出头,救民于水火。例如在小说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事施霖”中说道,凤仙郡连年大旱,凤仙郡的郡侯和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当孙悟空得知凤仙郡百姓的干旱之苦后,并没有因为不关他的事情而漠不关心,相反,孙悟空主动答应求雨,主动去向神仙打听凤仙郡连年干旱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解救当地的百姓。孙悟空这种救人于困境的行为正是英雄行为的体现。与猪八戒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同,孙悟空主动担起了搭救孩童的重任。
在取经道路上,无论是斩妖除魔或是帮助平民百姓,孙悟空都充分展示了其英雄性的一面。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角,其英雄色彩是伴随整部小说的。所以说,《西游记》彰显的匡扶正义的英雄性是很明显的,与儿童心中强烈的英雄情结是分不开的。
五、结语
《西游记》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充满童趣的文学著作,其中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欢愉轻松的游戏形式、虚幻夸张的情节和强烈的英雄情结使得其具有天真性、游戏性、自由性和英雄性等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周作人.知堂书话[M].长沙:岳麓书社,1986:28.
[2][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32,259.
[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9.
[5]黄来明.论《西游记》的童话精神[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周静,女,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