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9-09-05刘少文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8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刘少文

摘 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从形成的历史维度来看,革命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内容的科学维度来看,革命文化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科学指导性;从传承的实践维度来看,革命文化蕴含的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从教育客体的维度来看,革命文化能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目前,高校革命文化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教育形式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是影响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提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积极推进革命文化融入課堂教学主渠道、学生实践主平台、网络空间主战场以及校园文化主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革命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高校青年学生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进一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积极优秀的文化,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很好的价值引领意义。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交锋,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也在交错发声,这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显得十分紧迫且非常必要。对青年学生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是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科学性、实践性、方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问题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重要论断,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在青年学生中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一)从形成的历史维度来看:革命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为实现革命理想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文化写照,联系着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进行多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程中形成的文化。革命文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进程。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应加强和深化革命文化教育,教育他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深刻认识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抵御外敌、追求民族独立、建立现代国家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新时代青年学生只有从革命文化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接受洗礼,才能真正明白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中国力量。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并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从内容的科学维度来看:革命文化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科学指导性

鸦片战争后,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与义无反顾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那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本身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实践品质,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革命文化中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勇于自我革命、为人民服务等丰富的思想内涵,革命文化中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矛盾观、价值观等,在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是指导青年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面临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因此,对青年学生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就是教育和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从中汲取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完成学业发展目标,积极投身报国实践,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从传承的实践维度来看:革命文化蕴含的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革命文化蕴含着勇于自我革命的传承基因,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们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错误、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要求全党同志不断保持和充分发扬革命精神。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传承革命文化,就是传承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指导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党仍然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然尖锐和严峻,只有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清除侵蚀党的“肌体”的“病毒”,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我跨越,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焕发党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四)从教育客体的维度来看:革命文化能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革命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传统和精神标识,是党带领人民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精神支柱。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有非常丰富的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感人事迹。革命文化的重要财富之一就是信仰的力量和为追求真理而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革命文化中还有丰富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精神内涵,这些恰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所需要的。革命文化也渗透着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能够涵养青年学生的正气。革命文化蕴含着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让我们党带领人民虽几经挫折但不断奋起,虽历尽苦难但成就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革命文化能够淬炼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等革命先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为璀璨耀眼、震撼人心的文化“景观”,是最有益于洗礼精神、升华思想、鼓舞斗志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深化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以及形式的创新性不足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高校虽然越来越重视革命文化教育,但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教育主体的主导性、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以及形式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一)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不足,在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理”不清的问题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成长于和平发展时期,对革命文化的内容、内涵、思想等感触不深,因此,高校教师在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要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同时要创新语言和艺术表达形式,此外还要讲清楚革命文化的逻辑关系以及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存在对革命文化认识不清楚,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在教育过程中语言比较枯燥,形式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主体先受教育,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的原則。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主体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毛泽东也强调,“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因此,作为革命文化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首先要对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观点、理论、价值观、思想内涵等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同时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根据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研究。当今,我们正处在深刻变化的时代,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开放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交锋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物质的繁荣和信息的发达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各种社会思潮的交融也给我们的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一些错误思潮、言论胡乱发声,尤其是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军队历史等,弱化和动摇了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马克思也曾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论,高校教师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抵制。其次,高校教师要通过革命文化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革命历史事实、革命道路实践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言论的问题实质。最后,高校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面向未来,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不足,在革命文化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感”不深的问题

获得感是促进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认同感是革命文化教育的效果体现,青年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了,才能将其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让教育客体即青年学生有体验感。青年学生在接触革命文化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特定的形象或载体,有助于他们对革命文化有直观的认识与感受,有助于他们将革命文化中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铭刻在心中。然而,当前在高校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较多青年学生反馈存在“感”不深的问题,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教师本身对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演绎不到位,不能让青年学生信服。二是高校教师的教育形式不贴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喜好,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三是受外界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比较浅薄。

当前的在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社会经验和政治鉴别能力不强,同时受互联网思维模式和传播方式影响较深。网络上传播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在不断侵蚀着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对这些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错误思潮与革命文化宣扬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勤俭节约、坚定信念等相背离。一些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缺乏认同感,革命文化信仰淡化,革命文化践行困难,这样的现实弱化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充分把握传播规律。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借助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个体影响群体,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内涵,要充分运用学校网站建立革命文化专题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营造网络学习氛围。

再次,高校教师要在网络平台根据时事热点主动设置话题、议题,组建网络志愿者团队,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和青年学生喜欢的语言积极在网络上发声。针对“精日”“亲日”言论,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碎片化”的解读甚至胡编滥造、恶搞,针对攻击、丑化、污蔑和否定革命及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言论,教师要带领青年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此外,高校要鼓励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相约在微信群、QQ群、易班群等召开网络主题会议,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等传播新模式,发表革命文化相关主题帖子和言论。

最后,革命文化融入网络平台也要做到因“事”而“化”。教师要注意结合重大革命事件、典型革命人物、重要时间节点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把革命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爱国主义精神化为青年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如结合“烈士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建军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等开展教育活动。高校要鼓励教师开发网络革命文化创意产品,并以游戏和答题相结合的方式向青年学生普及革命和党史“微”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边“玩”边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亲身感受了革命文化百折不挠、曲折前行、苦中作乐、团结进取、不怕牺牲、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为人民服务等丰富的精神内涵,促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把革命文化融入校园义化主阵地,做到“分”与“氛”相结合,提升教育效果

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首先要充分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地标作用,开展革命文化讲座、报告、读书分享会等,并举办革命文化影视展播、图书展览等活动。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如话剧团、歌舞团、管弦乐团、微电影社团等,鼓励学生把革命文化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改编成话剧、歌舞剧,拍摄成微电影等,或创作革命文化内涵的歌曲,举办红歌比赛等。

其次要细分革命文化教育对象,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等采取针对性的教育。高校要把普遍教育与细分教育结合起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與学生的学业、实践、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密切结合,通过观看展览、鉴赏影片、寻访地名、手绘长卷、吃忆苦饭等方式让学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触之所及,都是革命文化的洗礼,使革命文化成为新一代大学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最后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革命文化舆论宣传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载体,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楼堂场馆、教室墙壁和文化宣传栏等开展革命文化宣传,形成浓烈的宣传氛围,让革命文化在校园中随处可见,让学生耳熟能详。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宋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若干根本问题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

[5]郑永廷,林伯海.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责编:清 欢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