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简述

2019-09-05孙中天

祖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秦国

孙中天

摘要:秦朝立国虽短,但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作解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秦始皇个人才能等等。然而地理环境对秦的统一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粗略的看地理环境对秦的饿统一没什么影响,但细细分析它的每个方面还是对秦的统一有着强劲的作用。

关键词:秦朝统一   地理因素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是战国时期秦国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穆公开辟了千里国土,国力强盛。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两次推动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秦人是向西迁移的汉人的一支。虽然战国时期有五个国家的规模很小,但他们经济发达,可以与一些大国长期竞争。其中,韩、魏最为明显。韩、魏两个很小的国家,在中原地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险要的关口,屡次受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南方的楚,北方的赵,燕等国的进攻,但它却能够一直不败。原因就在于此。东方的国家可以说得益于这样的地形优势来发展经济,也得弊于这样的地形屡受侵略。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方面的地势和地貌来分析,一个是微观方面的地形和水分。可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秦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

地理环境对秦国发展的影响,古人早有论述,据《荀子强国篇》记载,范雎问荀子至秦国所见之秦,荀子答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①

从地势和地貌中地形来看,秦国地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条件优越,该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肥沃,有着“天府”的美称,为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古代社会人民对食物的依赖性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当时人民多以农业为发展,特别在那个有着连年征战的战国七雄时期。在古代社会,农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是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来源,秦国的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秦国大部分领土在西部。与东部六国相比,秦虽位于西部,但其自然地理环境仍然优越,土壤肥沃。正如司马迁所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②

嬴政发动了对六国的战争。然而并不是只要物质基础就行,还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战马。古代战争中都采取骑马战,因此某个国家马的数量多少与优良对各个国家战争成败有着先决条件。秦地处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中山原广阔,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秦的战马的培养可谓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骑绝尘。

秦国除平原和高原外,山地和丘陵地区幅员辽阔,如秦岭、巴山和四川盆地周围的山丘海拔不高,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区。东北部森林密布,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汉书地理志》曾记载郑、雍、夏阳、陇西、漆、沔阳、临邛等地设有铁官,,秦国境内的山丘,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存之道,而且还提供了冶炼厂。加强秦军的兵器装备,无疑对后来的秦国统一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微观中的水分来看。水的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但孕育着人类,也滋润着植物。它是动植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它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区,有着充足的水源,为秦的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秦农耕业的发展。然而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水很重要,但超过那个度就会带来洪水的泛滥,给百姓造成危害。秦认识到这一点,便采取有利的措施。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例郑国渠,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不但有利与灌溉,而且也有利于防洪。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郑国渠的修建,在郑国渠修建前,秦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秦有巴蜀,汉中等地,是秦王朝图谋天下的强有力的后盾,虽然交通便利,但路途遥远,道路险峻,风险很大,相比之下,关中发展农业使其成为秦国的储备粮仓。,向东方运送粮草更为便利且在战略上更为安全。,史念海先生也说:“由于郑国渠的开凿成功,盐碱土地得到渠水的冲洗,过去荒芜的原野变成稼禾茂盛的沃土。”③

上述自然环境方面的优越条件,尽管东方六国中有的也具有,但相对而言,原来一切都是落后的秦国,凭借着富足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功的秦国政治改革,对秦国人民的有效管理,以及秦国的经济实力,都不言而喻地高于六国。也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它有着地域分布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可见社会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的表现是某种社会行为。下面从秦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分析对秦的统一有何作用。

秦所在地区处于我国的西部,而这里曾是西戎族生活生产的地区。西戎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狼性”和“图腾”的特征。狼是一种凶狠,凶猛,不怕死的动物。而秦在在某种程度上,它得民族特性遗留有西戎族的特性,留有狼性。为了统一,他们凶狠;为了"图腾",他们不怕死,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支撑着秦,反作用与秦。秦地民族多种,各民族相互混杂,使得秦人后代的体魄相比较中原地区的人们更为强壮。秦的西北部是广阔的黄土高原,拥有西北千里游牧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游牧业的特点是集体生活,集体劳动,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六国处于广大平原丘陵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农耕业的生产对象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田,每个人独自作好自己的事,从这反映出他们没有凝聚力,似一盘散沙。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是团结,他不看重个人是否具有超强的能力。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六国在这方面上劣于秦。

秦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分布在地三阶梯的六国有所隔离,从而也导致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相对来说秦比其余六国的文化要差。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所生活的的地区找到一些原因: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等。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学说,重要的思想家都生活在六国所在的区域。可见秦文化确实比六国要低,但这并不是弊处,反而却是益处。因为在一个文化程度高的国家中,其国民的文化素质也会相对比较高,他们便会有自己的理想,会反抗君主的统治。而素质低的國民,他们比较愚昧,落后,没有自己的主张,任凭他人指来划去,完全听从他人的指挥。秦民的文化素质低,秦始皇就可以轻松的控制着国民来为自己服务,支配着自己的国民,而人民没有怨言。这位秦的统一提供了人力基础。在秦国未壮大之前也有着“秦军食草,秦人可畏”。这也是秦之所以有着强大战斗力的原因。

三、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秦统一中国的必然

秦国立国之本乃是关中平原,关中有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四个要塞,中部有八百里秦川平原,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连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要地,在地势居高临下,这是中国第一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谁控制了关中就具备王天下的本钱,秦朝如此,隋朝如此,唐朝如此,所以为何十三个王朝建都都在此地;秦国第一扩张,先是商鞅收复河西等地,等于把关中牢牢把握在了手中,随后司马错征伐巴蜀,把第二战略高地四川握在秦国手中,使秦国可以顺江而下攻击楚国;第二次扩张白起奇袭楚国,掠地数十城,这等于把第三战略高地-汉中控制在秦国手中,第三次扩张,白起长平之战把山西收入囊中,利用山西威胁河北和中原地带,到秦昭王期间,秦国已经拥有关中、汉中、四川、山西两角两边,以及中原一部分,秦国对六国包围之势已经打开,再加上秦的正确战略措施,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战略要地控制了一半再加上秦国历经变法百年,内部成熟和国力强盛。秦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各地当中最好的。秦地处边缘,边缘国家不容易遭到两面夹击,在战略上处于优势。

另外,当时华夏周边还有大量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被许多小部落占领着,向这些地方扩张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牵制,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从春秋开始,齐,晋,楚,秦,真正称霸的都是处于边缘的国家。地处中央的宋这些国家只能是小霸,他们被周围的华夏各国团团包围,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顾虑后方被趁虚而入。明显这些小国难以找到如四川这样的大块又容易占领的后勤基地。攻打秦,简洁的道路只有函谷关。这个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赵武灵王想攻秦,却发现如果要绕过太行山,山西高原,中条山,黄河的重重险阻,就必须从林胡,楼烦这些塞北游牧地区借道,齐,楚虽然也处边缘,但其从边防线到首都是一片平原,容易从各处到达。春秋末期楚国就被吴攻破都城,乐毅也可以带领各国部队,从多个方向进攻齐国,宽廣的防线让齐楚难以防范周全。

在中国地图上,秦的地势高于其他国家,是第二阶梯,而其他国家属于第三阶梯。按照孙子兵法,放在山上的石头,向下滚的时候,破坏力要比地面上的石头大许多。所以地势高的地区比地势低的地区有优势,可以居高临下,轻松发动冲击。秦也可以顺黄河之势运送后勤物资。白起华阳之战,连续行军数百里赶到战场,而六国联军虽然也曾经攻破函谷关,楚也曾经翻越秦岭打到蓝田,但士兵因为一路上的边爬坡边作战,已经筋疲力尽了,后勤方面更是供应不上,结果不是被打败,就是自动退兵。

秦的地理优势,带来的是它面对东方六国的战略主动权。其他各国,一旦开战,总是担心难以善后,谁都不想“后院起火”。因为大家都知道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一场大战过后是一个国家最虚弱,最需要休息的时候,也是其他国家进攻你的最好时机。马陵之战,魏国被孙膑打的损失惨重,第二年就遭到商鞅的趁虚而入。长平之战后,秦赵都很疲劳,但秦把一小批部队放在函谷关,其他人该干活的干活,该休息的休息去了,而赵国却不得不继续面对燕国的全面进攻。所以,只有秦完全占有主动,可以随时自己决定战争的时间和地点。几百年下来,其他各国是越打越劳累,而秦国却无形之中形成了以战养战,越打反而战斗力越强。

四、结语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④秦地处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易防御,攻坚,农业基础稳定。郑国渠的建设扩大了秦国的耕地面积,使其成为秦国向东迁移的储备粮仓。为秦国创造了宝贵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秦国范围内划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不断增加,为秦国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兵源。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适合养马的辽阔地域,使优秀的马匹成为精锐的骑兵。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地理优势。它也显示了地方的战略重要性,秦国的地理环境为秦国人民开展活动提供了历史舞台,进而决定了秦国的经济结构,对政治制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地理环境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是秦国向东前进的基本动力。它在多方面发挥着综合作用,加快了秦国完成统一的步伐。这里讨论的秦国领土,是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所界定的中国西部地区,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是相对落后的,所以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秦地处西北在那一时期可以说是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可是在现代社会西北的发展落后东部地区一大截,是相对落后的,为什么现在在当时生态环境颇为恶劣的秦朝可以不断发展壮大,地处环境优越的六国却不得不到发展,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以及如何逐渐变得落后的?这些都是值得更多学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7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1页。

③史念海:《河山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54页。

④王正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22页。

参考文献:

[1]于堃.中国传统专制政治的地理环境视角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史念海.河山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王正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课题“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五个认同'教育中的作用研究”(XYJ-Y190106)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猜你喜欢

秦国
鸡口牛后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rmal process in continuous drive radial friction welding*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从石鼓文看秦国富国强兵思想与后勤实践